北洋軍閥混戰16年,日軍為何不趁機進攻中國?學者,他們根本不敢

2020-12-22 史說芳華

北洋軍閥混戰16年,日軍為何不趁機進攻中國?學者,他們根本不敢

眾所周知,中國的近代史就是一部悲劇史。在這段時間裡,中國內憂外患,遭遇到了千百年來從未有過之局。先是鴉片戰爭的爆發,英國洞開了中國大門。然後又是英法聯軍侵華,火燒圓明園。還和中國籤訂了《北京條約》、《天津條約》等等。而後日本又來作妖,擊敗北洋水師,逼中國籤下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後來又是八國聯軍侵華、再到抗日戰爭。

大家可以發現,中國的近代史,一直都是被外敵入侵和欺負的。當然,在這其中,日本是欺負我們最兇的一個國家。從甲午戰爭到抗日戰爭,日本對我國的侵略可以說是一次比一次兇!但是,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雖然日本在晚清時期和民國時期都入侵了我國,但是在北洋軍閥混戰的這16年裡,卻根本沒有入侵中國的打算,這又是為什麼呢?

首先,甲午戰爭爆發於1894年,到1895年結束。而日本第二次入侵中國,卻就到了1931年。在這中間的時間裡,基本上都是中國軍閥在混戰的時候,特別是1912-1928年的北洋政府時期,日本好像一下就溫順了起來,除了逼迫袁世凱籤訂了21條,好像就沒什麼作為了。而這段時期正值中國軍閥混戰,整個中國都不穩定,為啥日軍不趁機一舉拿下中國呢?對此,有學者表示:他們不是不想,而是根本不敢!

首先,我們來看一看北洋政府時期中國的實力吧。雖然中國已經被列強蹂躪了半個世紀,但是仍然是百足之蟲,實力不容小覷。就軍事實力而言,日軍還真不是北洋軍閥的對手!清末李鴻章和張之洞都開始組建新軍,北洋的前身淮軍就是新軍中非常強悍的一支部隊。若不是甲午戰爭時清廷的腐朽,日軍根本無法戰勝北洋水師!

雖然甲午戰爭後,日軍幾乎覆滅了北洋水師。但是如果日軍想入侵中國,必須要面對著中國精銳的北洋陸軍。而此時北洋陸軍早已換上了新式裝備,其實力比日本陸軍還要強勁!再來看北洋政府的幾位首腦。袁世凱不用說,是個老狐狸,一直和日本人周旋著,日本人也覺得他相當難對付。

張作霖就更不用說了,想要入侵中國,這個攔路虎就夠他們喝一壺了。張作霖擁有30萬奉系軍閥,是當時中國戰鬥力最強的軍隊,無論是武器裝備,還是人員素質上都是處於一流水平。而且東北是張作霖老家,有大量的工業基地,日本想要攻佔絕非易事。

倘若不是張作霖死了,張學良放棄抵抗,東北也不至於那麼容易落入日本人之手,中國之後的抗戰也不至於那麼艱難。吳佩孚,一個有著大義的直系軍閥首領,面對日本人的威逼利誘,誓死不從。孫傳芳,寧願出家為僧也不當漢奸。

北洋軍閥雖然名聲不好,對國民剝削,但是他們畢竟是中國人,對於民族大義還是有氣節。畢竟北洋軍閥大多都是經歷過甲午海戰的,對日本人有著深仇大恨。所以,日本即使想入侵中國,有北洋政府在,也不敢!

相關焦點

  • 北洋軍閥混戰時候,日軍為何不趁機發動戰爭?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20年代日本國內的政治勢力眾多,日本當局也在為清除日本國內的左翼勢力忙得焦頭爛額,根本就無暇顧及大洋彼岸的中國。而日本的這種向英美低頭的政策也讓軍部的「招核」男兒們不滿,他們紛紛組建小團體對日本親歐美的政客搞暗殺和破壞活動。不過即使如此,依然沒能阻止日本在對外上的弱勢問題。而「幣原外交」的另一個重點則是大洋對岸的中國,他積極主張緩和北洋政府的關係(1919年學生運動讓兩國關係降到了冰點)。
  • 二戰時期,日軍為何不敢進攻澳門?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日軍侵略成性,相繼佔領了香港、廣州灣、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等英法的殖民地,卻唯獨對於跟香港毗鄰的澳門島,絲毫不敢侵犯,原因是什麼?
  • 14年抗日戰爭,日軍為何選擇放棄進攻陝西?老兵:他們不敢
    抗日戰爭,相信大家都知道,這是中國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一場全民族戰爭,從918事件開始算起,中國一共經歷了14年抗戰,才把侵略者成功趕出中華大地,而中國付出的代價,就是數以千萬的人死亡,加上中國曾被日軍侵佔了一大塊的土地。
  • 當年日本為何敢打中國?看看日軍繪製的中國地圖,一目了然!
    眾所周知,日本只是一個島國,不管是自然資源還是人口數量等方面,日本都是無法和中國相提並論的。並且日本在歷史上還曾是中國的藩屬國,有很多文化習慣都是從我國傳到日本的,也是靠著我國的保護,日本才得以生存下來。那麼既然如此,為何當年日本還敢打中國呢?
  • 北洋軍閥大混戰是怎樣開始的?
    NO.740 - 北洋軍閥內戰作者:呂井旺編輯:冷小軍  /  出品:冷熱軍事史辛亥革命後,北洋軍閥是中國最強大的政治軍事集團他長期主持軍事講堂,和北洋將領多有師生之名,又長年身處中央高位,在北京政壇佔據先機。馮國璋是地方實力派也是北洋元老,被稱為北洋三傑之狗。袁世凱還沒死,他就在南京召開各省會議顯示想取代袁世凱的野心。雖然他有兵有地盤,但是他人在南京對北京的政局鞭長莫及。
  • 日本侵華期間,為何不敢動喬家大院?學者:你看門口放的什麼
    經過數百年的戰亂,喬家大院仍能夠保持原狀,清朝沒能徵收它,民國軍閥沒有強佔它,八國聯軍也放過它,甚至連侵華日軍也不動它。喬家大院究竟有怎樣的「魔力」,歷經數百年的時間洗禮,如今仍然矗立不倒。
  • 抗日戰爭時期,日軍為啥不進攻陝西地區?專家:有賊心但沒那本事
    或許會有很多人認為,抗日戰爭時期日軍之所以沒有進攻陝西省,是因為陝西既不是產糧大省也不是工業基地 ,更不是「兵家必爭之地」的交通樞紐城市,所以這不符合日軍「以戰養戰」的策略, 自然也就不會率先攻打。其實不然,陝西應該是日軍除了重慶之外,最想佔領的省份之一。
  • 中國在歐洲為何有塊「飛地」?不查不知道,原來是北洋軍閥留下的
    隨著近些年中國國力愈發強大,我們有需求、也有能力在世界上一些特殊的地區進行科學考察,比如南北極周邊區域。但大多數國人不知道,中國的北極考察站黃河站位於北冰洋上一個叫做斯匹次卑爾根的群島,這個許多人連聽都沒聽過的地方。儘管是不出名的島嶼,卻也是有主的。稍有常識的人該清楚,要在島嶼上建考察站,中國要麼對其擁有主權,要麼有相應的開發權,所以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 日軍18天攻佔香港,為何不敢進攻60公裡外的澳門?巴西人口氣大
    更要命的是,日軍南下作戰的意圖十分清晰,首當其衝的就是孤懸於中國南方的香港,它距日軍佔領的廣州只有一河之隔,而遠東最近的基地新加坡,距此足有2500多公裡。極力維護帝國利益的邱吉爾,在香港守與不守的問題上舉棋不定。
  • 北洋軍閥大混戰是怎麼打起來的?
    ,北洋軍閥是中國最強大的政治軍事集團。他長期主持軍事講堂,和北洋將領多有師生之名,又長年身處中央高位,在北京政壇佔據先機。馮國璋是地方實力派也是北洋元老,被稱為北洋三傑之狗。袁世凱還沒死,他就在南京召開各省會議顯示想取代袁世凱的野心。
  • 蘇俄「討好」中國當局,硬氣的北洋軍閥:外蒙古不撤軍,建交免談
    當時的北洋政府其實存在時間很短,自1912年成立也只算是有16年的歷史,當時之前的袁世凱的復闢被扳倒,後又有軍閥的混戰,因此當時時局動蕩,算不得太平盛世。但是,在北洋政府以及北洋軍閥的掌控之下的中國,可以說是非常有骨氣的一代人,具體簡單來講就是「國土寸步不讓,漢奸拒不承當」。
  • 抗戰期間,中國此地無重兵設防,日軍卻不敢去佔領
    在抗日戰爭時期,日軍野心大增,一度佔領太平洋大部分地區,中國沿海城市幾乎全部淪於其鐵蹄之下,連英殖民地香港和法屬殖民地越南也未能倖免。
  • 二戰日軍為何不學德國人用閃電戰?不是不想學,是根本學不了
    而同為軸心國的日本,卻在亞太戰場上舉步維艱,他們為何不學一學德國盟友的戰法呢?其實不是不想學,是學不了。原因主要有兩點:第一,日軍打造不出閃電戰所需要的能夠快速機動的裝甲部隊。簡而言之就是放棄了一戰傳統的戰壕對峙戰法,轉而讓部隊採用快速機動的戰術,以期達到進攻的突然性以及局部優勢,核心內容就是一個「快」字。但是,這些基礎是要建立在坦克、飛機等一大批現代化的機動設備的支持上。如果沒有它們所帶來的快速機動能力和強大的火力支持,閃電戰根本無從談起。
  • 盧溝橋事變華北駐軍10萬,日軍兩萬,軍長宋哲元為何不想著進攻
    那麼宋哲元為何在全國抗戰熱情高漲的情況下,一心只想著向日軍道歉求和呢?其實在七七事變的前一年,也就是1936年的6月和9月之間,就製造了兩起豐臺挑釁事件,把日軍想侵佔華北的狼子野心展露無疑。而當時第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雖然保持著忍讓的態度,但也開始了反抗日軍的計劃。
  • 北洋軍閥擁兵百萬,國軍只有25萬,為何北洋軍閥打不過國軍?
    國家權力至此被北洋軍閥所掌握。袁世凱在追求復闢後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各地紛紛開始加入到討袁的行列中,最後袁世凱在大家的聲討中鬱鬱而終。袁世凱雖然死了,但是北洋軍閥卻沒有消失,而是瓦解為了直系、皖系以及奉系三大軍閥。在名義上全國依舊尊奉北京為主,但事實上中國在此時已經進入軍閥混戰的時候。
  • 二戰哪國消滅日軍最多?此國殺155萬,日本至今不敢惹,不是中國
    首先說說中國,作為二戰東方的主戰場,抗日戰爭也是亞洲最為重要的戰爭,不過日軍在中國方面的傷亡,因為各個方面各執一詞,有著很大的爭議,有些專家學者,比如社科院的劉大年教授認為日軍在中國陣亡人數應該超過了100萬人。
  • 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抗戰中日軍敢掃蕩,我軍戰將就猛揍敵人背後
    1938年5月上旬,文年生接到上級通報,通報中說日軍第109師團派出一個旅團的兵力,攜帶30門各種火炮,向黃河東岸的離石縣軍渡渡口進犯,企圖從你部突破西岸防線,佔領宋家川,為日軍第109師團大舉進攻陝北,威逼西安建立牢固的補給基地。
  • 三國時期中國一盤散沙,匈奴為何不趁機南下?他們咋就如此消停?
    他們來去迅速,戰鬥力驍勇。春秋戰國時期,北方的諸侯國就築起長城。秦始皇除了連接各國的長城,還派蒙恬率大軍出擊匈奴。不過,即使是這樣。漢朝初年的時候,劉邦仍被匈奴大軍包圍白登。到了漢武帝時期,匈奴大軍被漢朝擊敗。又過了一段時間,因為當年的和親政策,再加上匈奴內部的矛盾。導致匈奴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北匈奴,一部分是南匈奴。
  • 抗日悍將抓獲日軍,曾綁樹上讓新兵練刺殺!10個日軍人頭裝一箱
    徐州會戰前,山東主席韓復榘放棄防地逃脫,在軍閥混戰時期就是死敵的王勁哉痛罵韓復榘「孬種」,誓要率部生擒韓復榘千刀萬剮,以謝國人。在武漢會戰中,王勁哉率軍抵抗日軍進攻,在日軍飛機大炮的轟擊下,128師死傷慘重。一天,日軍又派大批飛機助戰,王勁哉見狀大罵:「雀子又拉屎了,弟兄們,咱們和鬼子拼了,看它能炸誰?!」
  • 北洋軍閥曾主宰中國,為何迅速退出歷史舞臺,從此再無蹤影
    北洋軍閥在中國歷史舞臺上曾經盛極一時,主宰了當時的整個中國政治。但是後來很快就消失了,簡直就像曇花一現。那麼,本來在中國政治舞臺上熱鬧非凡的北洋軍閥,為什麼最後很快就消失掉了呢?究竟是被誰打敗的呢?或者說沒有完全統一,但是新軍閥替代了舊軍閥,成為那時候中國政治的新力量。那麼,本來完全主宰中國的北洋軍閥,為什麼迅速就如秋風掃落葉一樣消失了呢?真的是被北伐軍給消滅的嗎?說是被北伐軍消滅的,也說得過去。但是,被北伐軍消滅,其實並不是根本原因。實際上,當時的北伐軍只是一些學生軍,本身並沒有豐富的作戰經驗,而且人數也比較少,又是臨時組建的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