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越來越熱,大家每天的活動時間也隨之延長,有些人,感覺精力充沛,吃完晚飯去跳舞,然後再吃宵夜,折騰到午夜才會消停。不過,也有人會在氣溫上升的時候,活動減少,想出去浪一浪,卻不敢動,常常感覺胸悶氣短,甚至呼吸困難。這是怎麼回事呢?
胸悶, 是1種主觀感覺,是指自己感覺呼吸費力或氣不夠用,輕者不會對日常活動帶來特別的影響,重者則感覺巨石壓胸,呼吸困難。胸悶,原因複雜,可以是身體器官的功能性表現,也可能是疾病的最早症狀。因此,胸悶的後果,也會有本質的區別。
胸悶,可以分為病理性與生理性2大類別。病理性胸悶,是指器質性病變引起的胸悶。原因包括由氣管或支氣管腫瘤、氣管狹窄、氣管因甲狀腺腫大或縱膈腫瘤壓迫等造成呼吸道氣流受阻;肺氣腫、支氣管炎、哮喘、肺不張、肺梗塞、氣胸等肺部疾病;冠心病、心臟瓣膜病等心臟疾病;膈肌膨升症、膈肌麻痺等膈肌病變;以及體液代謝和酸鹼平衡失調等。
病理性胸悶,可以是突然發生,也可以緩慢表現。突然發生的胸悶,常見的因素是急性外傷性或自發性氣胸、急性哮喘、急性氣管內異物、心臟病急性發作、肺梗塞等。緩慢性胸悶則多數與相關的慢性疾病有關,胸悶特點是隨著病程的延長而逐漸加重。
胸悶背後,經常隱藏著疾病或嚴重病理情況,因此,需要引起重視。發生胸悶後,需要到醫院進行透視、心電圖、超聲心動圖、血液生化、肺功能測定等檢查。及時發現並針對病因進行處理。如果這些檢查,沒有發現異常,就要考慮功能性胸悶,就是沒有器質性病變因素的胸悶。
功能性胸悶,可以在門窗緊閉、空氣不流通的房間逗留太久引起,也會因為氣壓偏低,產生胸悶及疲勞的感覺,或者是由於情緒因素,在生氣或爭執中產生。這類胸悶,經過短時間的休息、開窗通風、情緒調整、呼吸新鮮空氣,可以很快恢復。遇到這類胸悶,不必過於緊張。
近年來,隨著研究增多,大量反覆胸悶伴有心理精神障礙的患者引起了關注。有研究顯示,過往認為的功能性胸悶患者,14%可以診斷為驚恐障礙,14%存在軀體化障礙,5%為重度抑鬱。還有研究發現,胸悶可以是焦慮、抑鬱等情緒障礙的常見症狀。因此,經常胸悶,又沒有發現器質性病變,應該考慮進行專業的心理測評,及時發現背後可能存在心理精神障礙。值得注意的是,錯誤的診斷、反覆檢查、病情難以確診、過度治療等可以造成醫源性心理障礙,導致胸悶表現加重。因此,對於造成胸悶的心理精神因素,應該給予更多關注,以免延誤病情。
愛誰,就把健康傳給誰。
你的健康,我的關注。專業人員以科學與人文視角觀察健康,包括快報、細節、提醒、釋疑、觀察、觀點、史話、逸事等系列,內容為作者魏宏嶺及團隊原創作品。拒絕未經許可的一切形式的盜用、盜鏈及轉載,否則將依據相關法律予以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