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勝寺壁畫緣何流落美國? | 日本人覬覦《趙城金藏》

2021-02-24 山右紀事

從太原出發一路南下車過韓信嶺,穿過幾條隧道,來到了臨汾盆地。高速公路東側,在遠遠的半山腰,十幾米高的石砌的白色大字寫著「華人故裡,老家洪洞」,耳畔仿佛又響起京劇大師的唱段「蘇三離了洪洞縣,將身來在大街前……」,但此行的目的地卻並不是尋根繼祖的大槐樹和蘇三監獄,我要尋訪的是一座被列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寺院——廣勝寺,也是梁思成林徽因山西尋訪的最南處。

「我們夜宿廊下,仰首靜觀簷底黑影,看涼月出沒雲底,星鬥時現時隱,人工自然,悠然融合入夢,滋味深長。」

----《晉汾古建築預查記略》

 

懷著對廣勝寺美好嚮往很快就來到了霍山腳下,廣勝寺上寺就在山巔。車子沿盤山公路向雲端爬升,眼前的景物也變得特別,真如傳說中寺院的---松風水月,深山古寺感覺。在綠樹叢中掩映著紅牆綠瓦的一處古寺院,一座琉璃寶塔直插雲霄,那漫山遍野四季常綠的翠柏分明把這裡營造成了一個神仙的居所。這裡的風景與我在山下看到的現代化工廠完全不同。霎時間進行了完全的切換,恍如隔世,但卻是如此真切。按當年梁先生的廣勝寺尋訪線路他們是先到了下寺,但是交通的便利還是讓我迫不及待的尋寶塔而來。

廣勝寺早在1961年即被確定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大同雲岡石窟,太原晉祠,朔州應縣木塔等同處第一批。1983年央視版電視劇《西遊記》——「掃塔辨奇冤」即在此拍攝的。但與雲岡石窟等熱門文物單位相比,廣勝寺的知名度卻是明顯不足,所以這裡成為了山西旅遊景點中的冷門,即使在七八月份的山西旅遊旺季,廣勝寺的遊客也是門可羅雀,不值一提。當然,這也保證了廣勝寺足夠的清淨。文化考察的學者,背包的驢友,看到這樣的景觀,肯定會大呼過癮。

這座始建於東漢建和元年(147年)的寺院在唐大曆四年(公元769年)重新進行了擴建。汾陽王郭子儀牒奏,唐代宗下詔諜,賜額為「大曆廣勝之寺」,取廣大於天,名勝於世之意。命名為廣勝寺。金代時寺院遭兵火毀壞,元大德七年,臨汾又遭受八級地震,寺院被毀,於是大德九年第二次重建,寺內現存主要建築大多為元代遺物,寺內飛虹塔則為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年)始建,嘉靖六年(1527年)完工,歷時12年建成。

   廣勝寺由上寺,下寺,和水神廟三部分組成。而門口霍泉長年恆溫14℃,1300多年來澆灌著十餘萬畝的土地,造福著當地的百姓。水神廟就是祭祀霍泉神的風俗行祭祀廟宇。

水神殿的四壁上,繪滿了元代壁畫,將近200平方米,是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的作品,據題記載,都是當時洪洞,趙城一帶的民間畫師繪製的,壁畫內容豐富多彩,東西兩壁有《求雨圖》和《降雨圖》,除此還有《 尚寶圖》、《賣魚圖》、《下棋圖》等。畫面上還有園林 村舍 街市以及各種人物 民俗 猶如元代社會一個縮影,充滿濃鬱的生活氣息和地方色彩。

水神廟  行雨圖

尚寶圖

下棋圖

賣魚圖

《雜劇圖》繪於明應王殿東壁東側。是水神廟中比較重要的一幅壁畫,全名為《大行散樂忠都秀在此做場》,演職員工共有11人。男7女4。前後站立兩排,服飾各異,臉譜不同,好像分別扮演生旦淨末醜五種角色。道具已有了刀,劍,官扇,笏板等物品。劇中領角正是那位「中都秀」的,她雖穿著男人服飾,是「生」角打扮,細看卻帶有耳環,面龐清秀圓潤,這是一位女子,是當時「堯都見愛」的名角。中都秀左側是位丑角,他掛著鬍鬚,正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引得臺下觀眾哈哈大笑,臺上演員也朝他看去。就連剛畫好妝尚未出場的一位女演員也在上場門,挑簾偷看。這幅壁畫反映了元代雜居盛行時期的真實情景。是研究中國戲曲史的珍貴資料,尤其這幅壁畫保存在平陽府的管轄的洪趙地面,研究價值更為重要。

雜劇圖

世人傳說廣勝寺有三絕。除了精美絕倫的水神廟壁畫外,還有巍峨壯觀的「七彩飛虹琉璃塔」,和曾經藏放在廣勝寺的稀世珍寶《趙城金藏》。

廣勝寺 「七彩飛虹琉璃塔」是一座琉璃古塔,始建於東漢,後不知什麼時候塌毀無存,南北朝時期一位到五臺山朝拜的正覺和尚路經廣勝寺,看到寺院慘敗,佛塔損毀,心中頗不是滋味,遂發下宏願, 重修廣勝寺佛塔,後幾經周折,也未能遂願。直到唐肅宗時,塔才建成,不料元代八級地震將塔震倒。明正德年間,廣勝寺出一高僧達連和尚,達連和尚不甘心寺院破敗,遂再立宏願,發誓修建佛塔,他四方化緣,又得到山西晉王的布施,遂在正德十年(1515年)開始動工興建,嘉靖六年(1527年),佛塔全部建成,歷時十二年,成就大功德事,佛塔建成之日,四方震動,人們無不歡呼雀躍。時人認為達連和尚修塔有功,必須永世銘記,遂把佛塔命名為「飛虹塔」,只因達連和尚法號「飛虹」是也。

飛虹塔的內部構造別具一格,正中是一尊高達5米左右的釋伽牟尼銅像,1962年有人登塔時又在九層的蓮瓣上發現了:「匠人尚延祿、張連文、王述章造」,這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古代琉璃塔中唯一留有工匠題款的建築精品。

廣勝寺下寺大雄寶殿建成於元至大二(1309年)。殿內四壁繪《藥師經變圖》及《善財童子53參圖》。壁畫色彩豔麗,價值連城。《藥師經變圖》表現了佛國世界的神秘與美麗,佛像面龐圓潤,端莊慈祥,是很典型的唐代畫法,延續了畫聖吳道子的畫風,表現了唐「以胖為美」的審美情趣,佛像穿著寬袍大袖,和中國士大夫頗為相像,讓冰冷的佛也更容易讓人親近。壁畫只可惜早已不存在於廣勝寺,而存放於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和美國德克薩斯州納爾遜博物館。

1927年據說因為寺院坍毀,兵荒馬亂,政府不撥款,寺僧也化不來緣,寺院一時籌不出錢來用於修繕寺院,所以幾人一合計,不如把壁畫賣了,好用賣來的錢度日以及拿錢修寺院。就這樣,貞達和尚在縣長批准下,在士紳幫助下,把壁畫分塊切下,以1600塊大洋的價格賣給了美國人,幾經轉手,現分別藏於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和納爾遜博物館。國寶流失海外,讓人頗為痛心。而當地士紳在賣了壁畫後便在旁邊立碑。無怪乎當年梁思成林徽因先生得知這件事情扼腕嘆息!

 廣勝寺之第三絕為國之珍寶——《趙城金藏》。因為本部大藏經發現於廣勝寺之歷史所在縣趙城,經版為金代所刻,所以稱為《趙城金藏》。《趙城金藏》古本現藏於國家圖書館。是國家圖書館之鎮館之寶。《趙城金藏》是至今留存於世的最早最完整的大藏經,彌足珍貴,乃國之重器。《趙城金藏》之來歷我們做如下解釋。佛教是由古印度傳入中國的,歷史上歷代大德高僧,冒著生命極限,穿越千山萬水到西方求取佛經。比如,法顯,唐三藏,鳩摩羅什等都永遠載入了歷史史冊。中國官方歷來重視取經和翻譯佛經。佛經主要分為《經》《律》《論》三類,宋朝之前,佛經一般為手抄本。到了宋朝,宋太祖朝命張從信往四川成都雕版印刷《開寶藏》,共刻版13萬塊,成書5048卷。《開寶藏》集合了幾乎佛經的所有種類,是佛經的百科全書和集大成者。後來,宋元時期有《磧砂藏》,明朝時印有《洪武藏》,《永樂南北藏》《萬曆藏》,清朝時《乾隆藏》等。現只有《乾隆藏》有少量傳世,其他版本大都散佚殆盡,無以查考,《開寶藏》更是難覓蹤跡。上世紀三十年代,上海一民間文化組織想影印一套《磧砂藏》,因很多經卷不全,所以就安排範成法師到山西,陝西一帶查考,希望能查漏補缺,以補全《磧砂藏》。範成法師在西安時,遇到一個和尚,這個和尚剛從五臺山朝拜歸來,他向範成法師透露了一個消息,說他在臨汾廣勝寺看到一部大藏,保存完整。有5700餘卷。這個消息讓範成法師欣喜若狂,範成不敢耽誤,趕快起身,望廣勝寺而來。範成法師果然在廣勝寺看到了這部經卷。因不能準確判斷藏經之年代,遂向南京支那內學院的院長歐陽漸居士請求援助。院長派他的得意門生蔣唯心到山西廣勝寺,親自查看。蔣唯心來到廣勝寺,仔細通讀整部佛經,發現佛經並不是北宋所留《開寶藏》,因為刻經質量達不到北宋經濟發達,文化昌盛的那種高度,但也不是元,明,清歷朝遺物。這部大藏的斷代一時竟然無法在歷史中找到根據。蔣唯心是著名佛學家,接下來他通過閱讀大量文獻,終於搞清楚了大藏的來龍去脈。

原來,這部大藏,是金代一位出身於潞州(今長治)叫崔法珍的尼姑,斷臂發願,四處化緣,在金煕宗皇統9年(1149年)於運城天寧寺組成刻印班子,開始刻版的,只到三十年後全部雕版印刷完成。金藏刻成後,崔法珍將經藏運至北京,受到金世宗的重視,皇上為她受比丘尼戒。3年後,崔法珍又把經版運至北京,崔法珍被賜「紫衣」,被封為「宏教大師」。

蔣唯心搞清了大藏的來歷,然後寫出了一篇學術論文《趙城金藏雕印始末考》,這篇論文成為了這部大藏的權威性研究結論,後來一直沒有學者能在研究上有所進展,只到最近兩年運城絳縣太陰寺碑的發現,才讓研究成果更進一步,絳縣太陰寺碑碑身為「雕藏經主重修太陰寺碑」。根據此碑的記載,我們搞清了,實公菩薩是慈雲法師和崔法珍的師傅,實公菩薩時已開始根據宋版《開寶藏》雕刻《趙城金藏》,實公菩薩圓寂時沒有刻完,讓弟子們繼續刻。兩年以後崔法珍刻完到北京送經。

趙城金藏當代版

蔣唯心的文章發表以後,震驚了學術界,《趙城金藏》也引起了方方面面的關注,但佛經卻出現在在一個錯誤的時間。免不了會受到一些不良居心人的覬覦。幾年以後的1937年,日軍佔領了山西。在此之前,中央軍和晉綏軍也多次來人和寺院主持力空法師商談希望轉移《趙城金藏》,力空法師都婉然拒絕了,直到日軍佔領洪洞後,日軍駐紮地,不過距離寺院三二裡地,力空法師心裡不免提心弔膽。有一天一個日本軍官竟然來寺院通報,過兩天日本兵要登飛虹塔,觀看廣勝寺廟會盛況,還美其名曰「與民同樂」。雖然日本人做了偽裝,但主持力空和尚怎能不知道日本人是有意搶奪《趙城金藏》呢。《趙城金藏》就藏在塔裡,看來日本人是要公開奪寶了。我八路軍地下黨也偵查到這一情況,迅速和寺院聯繫。當晚派人轉移了這批珍貴國寶。因為在抗戰階段,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後來就把這批國寶藏在窯洞裡,甚至煤窯裡,建國以後,文物轉至國家圖書館。經過修復,終於成為國家圖書館四件鎮館之寶之一。

 

古建築是歷史文化的載體,而依附在這些古代建築和歷史紀念性建築中的石刻 雕塑 壁畫 琉璃等與建築相得益彰,使建築迸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蘊含著更深的文化內涵,這是其他歷史文獻,考古資料,文字描寫所不能代替的。我們在三晉的大地上尋找山西的《國家寶藏》就是在尋找歷史中我們沒有解讀的歷史密碼。

相關焦點

  • 「虎口奪經」:《趙城金藏》的前世今生
    1933年8月,《趙城金藏》遺存的消息,始為學界所知,引發文化界之震動。然而,亂世之中,發現「國寶」,似乎註定了此珍貴古籍「為各方勢力所覬覦」的坎坷與跌宕的傳奇。時間回到宋金時期,即公元十二世紀。由於蔣唯心「思想入微,搜剔得間」又「糾正日本人紕謬尤為切要」,系統梳理、闡述了《趙城金藏》的真正歷史價值,學術界為之震動。胡適也慨嘆「這是影印磧砂藏的一個副產品,其重要性可能不下於磧砂藏的本身。」
  • 《趙城金藏》的故事
    從1933年《趙城金藏》被發現,到1949年移交到北平圖書館(現中國國家圖書館)保存,這部稀世珍品在戰火籠罩的年代經歷了輾轉曲折的命運。其中抗戰時期山西趙城被日軍佔領後,《趙城金藏》依然能夠從廣勝寺秘密搶運到抗日根據地的歷史片段,被媒體逐步賦予了越來越濃重的傳奇色彩。最早報導「搶運趙城金藏」的媒體是《新華日報》(華北版)。
  • 大藏經介紹(2)——《趙城金藏》
    唐太宗李世民曾作詩《廣勝寺贊》,寫出了廣勝寺的古遠意境——如今的廣勝寺,「穿耳胡僧」已不見了,縱是漢地沙門也頗難尋見。文革之後,這裡再也沒有僧人常住,安靜的寺院成為文物保護部門。熟悉廣勝寺歷史的人知道,這裡有曾經三件國寶:《趙城金藏》、琉璃飛虹塔和元壁畫。這三件寶物中,尤以《趙城金藏》為最,用當地人的話說,「有關《趙城金藏》的傳奇故事,說上三天也說不完」。
  • 山西臨汾:《趙城金藏》的傳奇經歷
    43部經卷中,有一部就是《廣勝寺本》。從燕京運到趙城縣時還是散頁,由當地龐家紙坊粘合裝裱成卷。每卷卷首加印《釋迦說法圖》一幅,加「廣勝寺刊刻」字樣。定名為《趙城金藏》,即送廣勝寺下寺大佛殿供養。《趙城金藏》的真正出名是上世紀1930年代讓範成法師發現,又經過蔣唯心的考察並著文介紹,才為世所知,並視為稀世珍寶。
  • 金代刊刻漢文大藏經《趙城金藏》孤本經卷現身
    從上世紀30年代發現起,日本各方面就已在覬覦這部《趙城金藏》,起初,日本東方文化研究所願出22萬銀元購買《趙城金藏》,遭拒後仍陸續派遣僧人遊說廣勝寺,試圖高價購買。抗日戰爭爆發後,日軍開始蓄謀掠奪《趙城金藏》。為了保護這一國寶,位於延安的中共中央命太嶽區連夜秘密搶運,將5000卷藏經安全轉移出寺廟。山西廣勝寺。
  • 《趙城金藏》新現經卷亮相杭州圖書館,講述孤本上下八百年傳奇歷史
    八百年孤本重現《趙城金藏》是我國在宋代第一部木刻版大藏經《開寶藏》的覆刻本,共計6980卷,今存4000餘卷,全世界只此一部,被譽為「天壤間的孤本秘籍」。因其刻版於宋金時期、1933年首次被發現於山西趙城廣勝寺而得名。
  • 價值或超《永樂大典》 國寶《趙城金藏》將亮相拍場
    即便到今天,《趙城金藏》依舊被外界譽為「國圖四大鎮館之寶之一」。原國家圖書館館長任繼愈曾評價,「《趙城金藏》已超越 『國寶』,屬世界文化遺產。」命運多舛這樣一件堪稱「國寶」的文物,從刻成至今已經歷了800多年歷史。不過,《趙城金藏》被世人知曉是在20世紀30年代的時候。
  • 杭州圖書館展出《趙城金藏》最新發現藏卷
    《趙城金藏》是我國在宋代第一部木刻版大藏經《開寶藏》的覆刻本,共計6980卷,今存4000餘卷,世界僅此一部,被譽為「天壤間的孤本秘籍」。前不久,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開播六集紀錄片《炮火下的國寶》,其中第五集重點講述《趙城金藏》的傳奇故事。正是由於中國共產黨的搶救,《趙城金藏》才有機會與《四庫全書》《敦煌遺書》《永樂大典》並稱國家圖書館「四大鎮館」之寶。
  • 曾被洪洞保存完好的國寶《趙城金藏》19米孤本在臨汾圖書館展出!
    《趙城金藏》因刻版於宋金時期、1933年發現於洪洞縣趙城鎮廣勝寺而得名,是宋代我國第一部木刻版大藏經《開寶藏》的覆刻本,共計6980卷,今存4000餘卷,全世界只此一部,被譽為
  • 絳縣太陰寺是《趙城金藏》主要雕印地
    《趙城金藏》與《敦煌遺書》《永樂大典》《四庫全書》一同被譽為國家圖書館的四大專藏。那麼,《趙城金藏》到底在何處雕印?多少年來眾說紛紜,卻無定論。直到現存元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山西絳縣太陰寺《雕藏經主重修太陰寺碑》的發現,才無可辯駁地證實了《趙城金藏》的主要雕印地即在絳縣太陰寺。
  • 19米長《趙城金藏》孤本首次公開展出
    本文轉自【中新網】; 11月27日,19米長的「國寶」文物《趙城金藏》孤本——妙法蓮華經文句卷八在北京榮寶齋首次公開展出。 中新社記者 侯宇 攝本文轉自【中新網】; 《趙城金藏》是中國金代民間募資雕印的一部佛教大藏經,因其藏於趙城縣(今山西省洪洞縣趙城鎮)廣勝寺而得名。
  • 800年國寶躲過抗日戰火,孤本《趙城金藏》又有新發現
    儘管《趙城金藏》享受著國寶的地位,但在大眾層面乃至書畫界,了解它的人並不多。《趙城金藏》中的「趙城」,指山西趙城縣,「金」乃朝代名,「藏」則是大藏經。公元12世紀,復刻自《開寶藏》的《趙城金藏》就在趙城縣廣勝寺密藏,一藏就是800年,不為外界所知。刻印於宋代的《開寶藏》,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佛教經典,原有6000多卷。
  • 廣勝寺的視頻,拍的太美了!!
    廣勝寺賦       茫茫九州,寺廟萬千;卓卓廣勝,獨盛其名。
  • 跨越800年的紅色收官之旅 《趙城金藏》新發現經卷現身夏都
    新發現的《趙城金藏》妙法蓮華經文句卷八長達19米、蒙元時期原紙、燕尾收尾、品相完好。經中國國家圖書館研究館員李際寧鑑定,此卷確為《趙城金藏》原件,他指出:「從紙張、字體、乃至版式、千字文帙號『冥』字的寫法、刻法,都跟我們所知的幾卷一樣。」
  • (原創連載)山西寺觀壁畫系列之二:廣勝寺水神廟元代壁畫
    洪洞廣勝寺位於中鎮霍山南麓廣勝寺是我國早期創建的寺院之一,且佛門記載:寺內藏有佛主釋迦牟尼在中國十九顆真身舍利當中的一顆,中國國家圖書館四大鎮館之寶之一的《趙城金藏》也出自於廣勝寺。現今廣勝寺知名景觀除了上寺多彩琉璃寶塔之外,就要數寺內享譽世界的壁畫。由於現在廣勝寺下寺有元代和明代各兩鋪壁畫流失海外,所以現在廣勝寺壁畫一般意義上指水神廟明應王殿元代壁畫和上寺毗盧殿、彌陀殿、西垛殿明代壁畫。下寺水神廟門口有霍泉,而霍泉是古時洪洞縣和趙城縣百姓生活飲水的保障,至今甘甜的泉水奔流不息,所以水神廟是一座百姓謝水神的民間風俗神廟,以感謝水神的恩澤。
  • 廣勝寺--下寺與水神廟
    殿內四壁滿繪壁畫,1928年被盜賣出國,藏於美國堪薩斯城納爾遜藝術館。殘存於山牆上部16平方米的畫面,內容為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畫工精細,色彩富麗,為建殿時的作品。兩垛殿至正五年(1345)建,前簷插廊,兩山出際甚大,懸魚、惹草秀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