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新:如何才能成為一個有思想的歷史學者?

2020-12-26 騰訊網

(圖:王立新)

王立新: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美國耶魯大學富布賴特訪問學者、中國美國史研究會副理事長。

本文為王立新教授在北大歷史系2016級新生開學典禮上的致辭。

做有思想的歷史學者

很高興參加今天的開學典禮。我到北大已經18年了,這是第一次參加開學典禮,感覺好像又回到了學生時代。

這樣的場合通常要講講歷史知識的重要性、歷史學的功用。我記得閻步克教授幾年前曾在這樣的場合談論過這一話題,討論史學對人類生活的意義,閻老師講話全文在網上都可以找得到。剛才羅新教授的致辭也涉及到這一主題。我沒有閻老師和羅老師講的好,今天不敢講這個話題。

我想跟大家討論另一個話題:如何成為優秀的歷史學者。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今天在座的有八、九十位研究生和博士生,你們中的很多人要成為歷史研究者。在座的六十多位本科生即使未來不從事史學研究,但也要經歷四年的史學訓練,因此都可視為廣義的歷史學者。

那麼三到四年的北大生活如何度過?如何成為優秀的歷史學者?我的答案很簡單,做一個有思想的歷史學者。

這是一個強調思想遵從和統一遠勝於思想自由和多元的時代,這是一個學者的良知遭受權力和資本雙重擠壓的時代,這是一個知識分子獨立精神和自由思想稀缺的時代,這更是歷史成為「百依百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被用來裝潢盛世和訴說偉大的時代。

在這樣的時代,格外需要不盲從的、具有獨立思想的歷史學家去重建真實的過去,去破除瀰漫在我們歷史觀中的種種神話,去回答「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又要到哪裡去」這一中華民族當前面臨的最核心問題。

這也是信息爆炸、史料獲取前所未有的便捷和容易的時代,過去那種依靠發現新史料和壟斷稀缺史料來成就歷史學家的局面已經難以為繼,網際網路的發展已經使幾乎所有的研究者在史料面前人人平等。

在這種學術研究越來越民主化的形勢下,歷史學家更多地靠思想和智慧而不是史料佔有的多寡來取勝。思想決定著史學家的職業前途和學術聲望。

歷史學是以經驗事實來闡釋思想的學問。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歷史學家不僅要描述歷史過程,更重要的是解釋歷史過程、挖掘歷史事件背後的深層次的動力,特別是思想動力。

古希臘歷史學家戴奧尼西(Dionysius)稱「歷史學是一種以事實為訓的哲學」(History is philosophy teaching by examples)。司馬遷稱自己撰寫《史記》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這裡的「天人之際」和「古今之變」實際上帶有自然哲學和歷史哲學的意涵。20世紀的英國歷史哲學家科林伍德則更是直截了當地稱「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

他認為歷史過程不同於自然過程,是一個行動的過程,而行動是由思想支配的,「歷史學家不能僅僅關心事件 ,而應關心事件背後的思想。

……只有發現了歷史行動的思想 , 才能說歷史地解釋了事件。」因此,「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同時,歷史敘事離不開歷史學家的思想,歷史學家把自己的思想帶入到歷史解釋中,使枯燥的史料具有了意義。

思想是照亮幽暗的歷史檔案庫的明燈。沒有思想,史料不會說話;沒有思想,歷史沒有意義。因此,歷史學家也應該是思想家。

如何才能成為一個有思想的歷史學者?

要培育和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

用胡適的話說,就是「要在不疑處有疑」,「不以他人的思想為思想,他人的信仰為信仰」。

歷史沒有終極的解釋,也沒有唯一正確的解釋,歷史的解釋是多元的,甚至可以是相互競爭的。要質疑你的老師,老師在課堂上講授的知識並不總是正確的。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要質疑你們的教科書。

到北大後你會發現,你在中學歷史教科書上學到的很多歷史知識是錯誤的,你過去深信不疑的歷史信念是建立在虛假的事實基礎上的。

要保持獨立的學術人格,不屈從於權力,更不能獻媚於權力。

愛因斯坦曾說,是人格而不是才智造就了偉大的科學家。在歷史學領域,學術人格更加重要。人文學者,特別是歷史學家不是為某一黨派工作的,不是為政府工作的,更不是為領導工作的。

歷史學者是秉承自己的良知和信念為民族,乃至整個人類工作的。他(她)追求的是學術共同體的讚揚而不是官家的認可,更不是領導的批示。

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保羅·薩繆爾森(Paul Samuelson)曾言:「經濟學家是為同行們的掌聲而工作,而政府的認可則是意外的驚喜。」經濟學家尚且如此,歷史學家更應如此。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要廣泛閱讀,選修或旁聽其他院系的課程。

其他學科的知識能擴大我們的視野,啟發我們思考,提供史學缺乏的概念和分析工具,給思維過程注入思想的元素。

好幾位高年級的同學跟我說,聽了其他院系的課程才知道歷史系課程有多麼精彩。儘管如此,我還是鼓勵大家去選修其他院系的課程。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要勤於思考。

這是一個信息和知識爆炸、各種誘惑層出不窮的時代,一個全民患有微信疲勞症的時代,能沉下心來思考似乎已經成為一種奢侈。

不要讓自己忙於接受各種信息、傳遞各種信息,而沒有時間來思考這些信息。孔子講:「學而不思則罔」,道出了思考的重要性。臺灣大學有一口大鐘,是為紀念臺大第四任校長傅斯年而建的,傅斯年是著名的歷史學家和教育家、北大的校友。該鐘每天只敲21下,而不是24下。

為什麼?因為傅斯年說過一句話:對臺大的學生來說,一天只有21小時,剩下的3小時是用來沉思的。不管其他系同學怎麼做,我希望我們歷史學系的學生能每天用3個小時沉下心來進行思考。沒有思考,就沒有思想。

做一個有思想的歷史學者可以幫助我們應對未來不確定的人生。大學教育不同於職業教育,職業教育是為已知的未來做準備:你知道未來要做什麼,所以進行有針對性的、有目的的訓練。

而在這樣一個高速發展的時代,我們的未來實際上是很不確定,大學教育就是為這種不確定的未來做準備的,它是一種人文教育、博雅教育,即思維方式、眼光、視野、智慧和人格的培育,歷史學能提供這樣的教育。我們走出大學校園後至少還有六、七十年的人生歲月,成為一個有思想的歷史學者可以使你終身受益,幫助你更好地思考和應對不確定的未來,在迷茫和糾結的時候保持冷靜和從容。

我希望我們每一位同學在離開北大校園的時候,身上都有一種獨特的力量,這就是思想的力量。

最後祝福大家在北大的學習生活愉快而充實,北大歷史系必不會讓你思想貧乏。

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第四屆全國世界史中青年學者論壇在石家莊召開
    》編輯部主辦、河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承辦的第四屆全國世界史中青年學者論壇在河北石家莊隆重開幕,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東北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數十所科研機構和高校的八十餘位專家學者參加本次會議。
  • 「基本常識」,是一個歷史學者的修養|專訪李碩
    歷史學者給大眾的印象,往往是久坐於書齋中,皓首窮經,少問世事。但正如歷史學家孔飛力多次向學生們提及的一句話說的那樣:「一個人的思想與他的經歷密不可分」,每一代歷史學者的寫作,其實都在與他們所處的時代的對話中完成,時代的變動往往也會在歷史學者的寫作中留下烙印。
  • 從一個問題看中國學者的崇洋媚外思想
    文/炳睿著名經濟學者宋鴻兵發文稱:「斯賓格勒在100年前就提出了'文明人的不育狀態'的驚人結論。那時工業化正在歐美高速發展,城市化也如火如荼,美國農村人口仍超過城市,全世界的出生率都很高。而斯賓格勒卻斷定:世界城市的最後人類不想再活下去...再也不會有孩子了,這並不是因為不能生育,而是處於強度之頂峰的理智再也找不到需要有孩子的理由。生活伴侶式的婚姻、高級精神結合的婚姻、易卜生式的婚姻、蕭伯納式的婚姻...男女雙方都是自由的理智人,他們徹底擺脫了血統自我延續的本能要求...高度的文明導致文明的不育。」斯賓格勒站在海拔8000米的歷史哲學高度,看透了人類歷史的命運。
  • 王立新任廣東省水利廳廳長
    3月31日下午,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經表決通過,決定任命王立新為廣東省水利廳廳長。 圖片來源:廣東省水利廳網站 王立新,男,漢族,1964年11月生,湖南澧縣人,1990年7月參加工作,1988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清華大學水力學及河流
  • 歷史是歷史學家思想的歷史——《歷史的再思考》讀後
    這背後所暗喻的,是完全可以不用考慮歷史的傳播,也不用考慮歷史的致用,在「科學、真相」的合法性研究背後,學者們大可進行一系列學術內部的研究,最終這些「真相」按照時間排比就成為歷史的真實。但是,作者的質疑是,如果一開始「真實」就無法達到的話呢?
  • 包弼德、王昌偉談《歷史上的理學》:思想史與地方社會的結合
    前者仿佛默許了思想的歷史就是一個有著內在邏輯進程的歷史,後者則宣告著一個越來越受到專制國家剝削而封閉不前、自我內化社會的誕生。這構成了許多西方學者乃至中國人自己看待宋明理學的眼光,並且理所當然地將其認作中國社會「傳統」或「前現代」的證據。
  • 王立新任廣東省水利廳廳長(圖|簡歷)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廣州3月31日綜合報導 3月31日,廣東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經表決通過,決定任命王立新為廣東省水利廳廳長。同日,深圳市六屆人大常委會第四十次會議通過人事任免事項,免去王立新深圳市政府副市長職務。
  • 王立新:中國黃金市場已完成從跟隨者到超越者的轉換
    圖為世界黃金協會中國董事總經理王立新主持圓桌對話。中國財富網 李林 攝中國財富網訊(周黎潔)「中國的黃金市場正以驚人的速度發展,在短短20年內完成了從跟隨者到超越者的角色轉換,世界黃金協會一直非常重視中國黃金市場。」
  • 孔子真的像日本學者平勢隆郎所說的一樣是一個遊俠嗎?
    在紙張和印刷術都沒有發明的先秦時代,竹簡傳抄不便,在輾轉流傳的過程中自然會有很多訛誤,而這些記錄本身出自多人之手,各有偏差,這就讓孔子的言行和他在歷史上的真實形象,變得模糊不清起來。而在西漢獨尊儒術之後,孔子已經被提升到近乎神明、不容觸犯的地位,後來更是成為了所謂「素王」,這時他的形象就更是遠離歷史的真實了。
  • 「雲上思韋伯」:中國知識分子如何反思韋伯的思想遺產?
    《經濟與社會》此書的結構分成了法律社會學、宗教社會學、城市社會學和支配社會學等若干要素,這反映出韋伯的基本歷史觀——即任何一個要素作為歷史決定性力量都是片面的,只有多元因果觀察視角才能建構起認識框架。《經濟與社會》是韋伯理想類型分析手段的傑出範本,在此基礎上韋伯才能提出價值中立的原則。
  • 青年歷史學者與變革時代的碰撞|新史記
    歷史學者給大眾的印象,往往是久坐於書齋中,皓首窮經,少問世事。但正如歷史學家孔飛力多次向學生們提及的一句話說的那樣:「一個人的思想與他的經歷密不可分」,每一代歷史學者的寫作,其實都在與他們所處的時代的對話中完成,時代的變動往往也會在歷史學者的寫作中留下烙印。
  • 來自一線歷史教師與學者的思考:中國近代史的教與學
    張洪彬儘管如此,張洪彬仍然感受到政治史和思想史之間的分裂,儘管兩者有互補,但政治史的研究重點以利益考量為線索,而思想史以理念為線索,因理念而非利益而行動,兩者的關係是矛盾的,只考慮一個方面都不全面。但是利益終究只是一個方面,影響行為的還有當時的人的視野和觀念,因此還應該注重考察巴黎和會前後國人對歐美主導的國際秩序的理解的變化。張洪彬相信在研究中,關注人的因素也許能打開研究思路,更全面的認識歷史人物。在思考政治史和思想史研究的過程中,思想史的解釋意義應當如何發揮作用?思想史在解釋歷史變遷中有什麼樣的價值?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需要在繼續的研究中去找到。
  • 中國歷史研究院「學者工作室」如何運行?自組團隊 成果導向
    8月9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重大學術發布會在京舉行。該院副院長李國強(右)表示,將實施「學者工作室」制度。圖片來源:中國歷史研究院封面新聞記者 柳青8月9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以下簡稱「中國歷史研究院」)宣布,將實施「學者工作室」制度,賦予首席專家以更大自主權,學者將以個人名字冠名「學者工作室」,自行組織團隊,自行安排科研活動。注重成果導向。記者注意到,這是中國歷史研究院自1月3日成立以來召開的首次發布會。
  • 哈耶克:只有觀念才能戰勝觀念,學者的使命是糾正錯誤觀念
    只有金錢會向窮人開放,而權力則將永遠不會; 只有觀念才能戰勝觀念,學者的使命是糾正錯誤觀念 ——哈耶克
  • 「第四屆全國世界史中青年學者論壇」圓滿閉幕
    10月17-18日,由中國社科院《世界歷史》編輯部主辦,河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承辦的「第四屆全國世界史中青年學者論壇」在正定召開。來自中國社科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倫敦國王學院、華東師範大學等國內外40餘所高校及科研單位的專家、青年學者共計69人參加本次會議。會議特邀請了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孟廣林教授,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晏紹祥先生,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王立新先生等著名學者。
  • 王立新: 威爾遜、一戰與美國國家身份的重塑(上)
    如學者學者瑪麗·斯塔基所言,當總統告訴美國人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政策,應該信奉什麼樣的價值觀的時候,「總統實際上也在告訴我們,我們是誰,我們一直是什麼樣的人民,我們將如何走向未來。」國家身份的建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話語發明過程。一個國家的領袖人物為了培育公民的國家身份意識,通常會發明一種關於該國是什麼樣國家的話語,並將其灌輸給公眾,讓公眾接受。
  • 什麼思想才能成為有錢人
    #賺錢#到底怎麼樣才能成為有錢人,有什麼訣竅嗎?我和王先生的一次不經意的談話中,王先生注意到了我手中的鋼筆,他隨即問我這隻鋼筆的價位,我答道不過是在文具店買的一隻五塊錢的便宜貨罷了,王先生發表了以下的觀點:「買筆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價格以外的事情?不管你怎麼努力學習有錢人的經驗,使用五元的鋼筆,你是無論如何也成為不了有錢人的。」
  • 德國天才學者百年前預言:人只有在市場經濟中才能富裕!
    李斯特是德國歷史學派的先驅,建立了獨具德國特色的國民經濟學理論。人們可以看出,封·艾貝格在他的著作中有許多歷史學派的基本觀點。在艾哈德大學學習年代,艾貝格首先是一個金融專家和重要雜誌的出版者。1901年,艾貝格發表了堪稱百科全書式的金融科學教科書,受到國內外高度重視,特別是在金融管理機構領域。這部教科書至1930年,出版20次,譯成多國語言。
  • 韋伯思想是如何「東漸」到中國的?丨專訪蘇國勳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儒教與道教》的翻譯和出版,讓韋伯持續地激發著中國學者的思考和激辯。韋伯思想是如何「東漸」到中國的?新京報記者就此採訪了韋伯研究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蘇國勳。《永遠的現代人——紀念馬克斯·韋伯逝世100周年》專題封面。
  • 王立新:美國的崛起與現代中國——重評歷史上的「門戶開放」
    美西戰爭的結果是美國打敗了老牌歐洲帝國西班牙,佔領了菲律賓,加入到當時在世界盛行的帝國主義運動中去,成為「帝國俱樂部」的重要成員。佔領菲律賓使美國成為遠東國際體系中的重要力量。如果沒有佔領菲律賓,美國的影響不會有這麼大。菲律賓位於西太平洋,離中國非常近,離日本也很近,是美國踏上亞洲大陸,特別是進入中國市場的踏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