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抗疫做了這麼多還被歧視,華僑華人何其無辜!
在全球人民共同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之時,一些針對亞裔和中國人的歧視言論卻甚囂塵上。
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為代表的部分美國政客多次將新冠病毒稱為「武漢病毒」,甚至將這一種族主義稱謂在國際場合兜售;白宮高官納瓦羅大肆造謠,污衊中國「派出數十萬中國人坐飛機前往米蘭、紐約和世界各地進行(病毒)播種……」一些媒體還不斷「帶節奏」,挑起公眾對華裔的仇視和敵對情緒,2月初,《華爾街日報》發布評論文章,稱「中國是真正的亞洲病夫」,詆毀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抗擊疫情的努力……
這些言論不斷污衊華裔,「甩鍋」中國,不僅對海外華僑華人和中國留學生的生活造成困擾,甚至導致暴力事件,危及生命安全。
紐約一些中餐館不斷接到騷擾電話,詢問「能否預訂新冠病毒」,德國杜塞道夫一高檔餐館主廚公然表示「不歡迎中國人」,墨爾本的中國留學生走在路上被無故毆打,在英國讀書的中國學生去買食物的路上被當地人尾隨辱罵……
資料圖:5月12日,紐約市曼哈頓唐人街,一名「全副武裝」的女子正在過馬路。
中新社記者 馬德林 攝
事實上,海外華僑華人在此次疫情中的表現十分卓越,不僅嚴格加強自身防護,互幫互助,降低華社感染率,還盡己所能捐款捐物,全力幫助當地抗擊疫情。
義大利普拉託地區有5萬左右的華僑華人,大部分來自浙江溫州,這不僅是義大利華人密度最大的地區,也是歐洲最大的華人社區之一。自新冠肺炎疫情在義大利暴發以來,普拉託華人社區一直保持著「零感染」的紀錄。
華人們把自我防護落實到每個細節。1月底,18個僑團聯合起來,呼籲回國過春節的僑胞暫時留在中國,減少流動帶來的感染風險,已經返回義大利的僑胞需向僑團報告,自行隔離14天。義大利出現確診病例後,普拉託的僑胞們主動戴上了口罩,華商還給自己的工人們也都發了口罩。在政府下達避疫要求之前,普拉託幾乎所有的華人餐館、商鋪、工廠、旅社全都停止了營業,僑胞們也停止了送孩子去上學。普拉託市長馬泰奧·比福尼表示,華僑華人為整個地區樹立了榜樣,當地主流媒體也紛紛為華人社區點讚。
米蘭華人商鋪關門。董文謙 攝
普拉託的華社並不是個例,義大利羅馬、南非、埃及等許多國家和地區,華人的感染率都非常低。此次疫情中,華社嚴於律己,展現出高度的責任感。
自助的同時,華僑華人也不忘支援當地。在媒體上搜索「僑胞抗疫」,能夠搜出來上千條稿件,從北美到非洲,從歐洲到大洋洲,幾乎所有的華僑華人都投入到助力當地抗疫的行動中。他們四處籌集口罩、防護服、鞋套等防疫物資,捐給醫院、警察局、郵局等機構,為孤兒院、老人院送去必需用品,給一線抗疫人員提供「愛心餐」,悄悄把口罩放在鄰居家門口……
各國華僑華人幫助當地戰疫的故事數不勝數。
還有許多華裔勇敢「逆行」,衝上抗疫一線。美國華裔護士徐琳剪掉長發,主動請纓到疫情「震中」紐約的醫院支援抗疫;西班牙呼吸科醫生紀子宸晝夜守候在重症病房搶救病人,馬來西亞醫生黃文秀取消了蜜月旅行,每天穿著嚴密的防護服堅守在醫院裡……
義大利華人送給鄰居的口罩。(圖片來源:《新歐洲僑報》)
在醫院急診室裡,有救治同胞的華人醫務人員;在全球各地的社區,有華人宣講抗疫知識的身影;在重啟國家經濟之時,華人中小企業者和創業者們闊步前行。還有華裔警察、消防員、老師、洗衣工、清潔工、外賣員、快遞員……雖然也擔心、會害怕,但他們仍然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繼續服務社會。
澳大利亞僑胞免費向路人發放口罩。(湖南省委統戰部供圖)
華僑華人的努力,受到當地社會肯定。澳大利亞總理莫裡森稱讚華人社區:「面對危機,華人社區起到了保護澳大利亞的作用,他們帶領著其他社區共同前進。他們保護了澳大利亞!」
義大利普拉託市長馬泰奧·比福尼則說,華人樹立了好榜樣。這是普拉託的福氣。
荷蘭衛生部疾病防控中心主任斯文·德·蘭根手持「謝謝你」中文字樣。(湖南省委統戰部供圖)
西班牙馬德裡自治區主席伊莎貝爾·迪亞茲·阿尤索在社交媒體上感謝旅西華僑華人對當地抗疫的幫助,英國曼徹斯特議會健康與福祉執行委員貝夫·克雷格在收到當地僑團送來防疫物資後感嘆:「永遠不能低估友誼的力量。」
…………
華人孩子給義大利鄰居的愛心卡片。(圖片來源:義大利華人街)
華僑華人為抗疫做了這麼多,居然還要承受造謠、「甩鍋」、帶節奏,甚至暴力攻擊的傷害,何其無辜!那些不斷挑起種族歧視的人,你們的良心不會痛嗎?
令人欣慰的是,多國華僑華人已經團結起來,對歧視說「不」,許多政要、媒體也紛紛發聲力挺華僑華人。
當地時間5月21日,美國17家亞裔社團聯署一封致美國公眾的公開信,呼籲美國各族裔團結抗疫:
「我們拒絕炒作種族分裂、隔離的政治伎倆。我們的國家是由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口共同組成的。」
「我們隨時準備在有需要的時刻挺身而出,因為這是我們共同的戰疫。」
這不僅是美國華僑華人的心聲,也是全世界華僑華人的心聲。
病毒才是共同的敵人,衷心希望全球人民攜起手來,同舟共濟,儘快渡過難關!
(來源:綜合中國新聞社、中國新聞網、中國僑網等 作者:李明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