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年前的今天,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肝癌不治不幸離世,享年59歲。
他出生時,英法聯軍侵華火燒圓明園的餘灰還未散盡,席捲半個中國的太平天國運動剛剛平息,滿清政府還試圖通過洋務運動做最後的掙扎。
他離開那年,國共兩黨合作結成革命統一戰線,廣州國民政府正式成立,新民主主義革命初現曙光。
風雨滄桑的59年,上書李鴻章、組織興中會、創建同盟會、領導辛亥革命、改組國民黨、兩度護法……直到去世前還在帶病為國事操勞,孫中山先生的一生是鞠躬盡瘁的一生。
1924年10月,奉系軍閥的張作霖和直系將領馮玉祥聯合推翻曹錕為總統的直系軍閥政權。馮玉祥、段祺瑞、張作霖先後電邀孫中山北上共商國是。此時的孫中山先生已重病纏身,但為結束軍閥割據局面,他仍長途奔波一個多月,扶病到達北京,直到1925年3月在北京去世。
彌留之際,在口述遺書《國事篇》中,他還依然把拯救中國、拯救民眾放在心中。
「餘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積四十年之經驗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
有人回憶,孫中山臨終前口中反覆的說著:「和平、奮鬥、救中國。」
從年幼時對洪秀全等反清人士產生崇拜,到寄希望於清政府改良主義,再提出「三民主義」走上「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革命道路,到最終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孫中山先生一生不斷調整的理想,也是那個時代的一個縮影。
推翻帝制後,革命果實不斷被篡奪,軍閥割據民不聊生,先生理想不斷碰壁。直到晚年,俄國革命的成功給他很大的鼓舞。他親自製訂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強調「今後之革命非以俄為師斷無成就。」
臨終前夕,他再次把希望寄託於蘇聯,特地口授了《致蘇聯遺書》,「我希望國民黨在完成其由帝國主義制度解放中國及其他被侵略國之歷史的工作中,與你們合力共作。命運使我必須放下我未竟之業移交於彼謹守國民黨主義與教訓而組織我真正同志之人。」
只是先生辭世不久,國民黨便背叛了先生遺志,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自宜昌而上,入峽行,約一百英裡而達四川之低地……急流與灘石,沿流皆是。改良此上遊一段,當以水閘堰其水,使舟得以溯流而行,而又可資其水力」,「分級壩堰,改善航道,壅流發電」。
孫中山先生早在1918年撰寫的《建國方略》「實業計劃」中就提出了建設三峽水閘、開發長江水電的設想。
陳列在上海孫中山故居二樓走廊東面的《中國鐵路全圖》,是孫中山當年親手制定的中國鐵路規劃全圖。這個規模浩大的10萬英裡的鐵路計劃,在那個內憂外患的年代也註定只會出現在地圖上。
當時有人在背後給孫中山先生起了一個不雅的外號「孫大炮」,說的就是孫中山雄心勃勃的國家建設計劃。如今回味起來,令人唏噓。
然而,先生終究可以了無遺憾,中國共產黨人不僅是孫中山先生革命事業最堅定的支持者、最忠誠的合作者,也是最忠實的繼承者。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取得民族解放,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向著振興中華的目標堅定邁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那個先生日思夜想的三峽工程也在1994年正式動工興建,2003年六月一日下午開始蓄水發電,於2009年全部完工;到2016年底,全國鐵路營業裡程達12.4萬公裡;除此之外「建設西部」「開發浦東」「海南建省」「青藏鐵路」這些在當時因為種種原因未能實施的計劃,也一步步變成了現實。
「半壁東南三楚雄,劉郎死去霸圖空。尚餘遺業艱難甚,誰與斯人慷慨同!」這是孫中山先生的哀悼革命烈士劉道一的一首詩,今天也讓我們用這首詩來紀念孫中山先生。
在這些場合,習近平都提到了孫中山
我們要學習孫中山先生天下為公、心繫民眾的博大情懷。任何一項偉大事業要成功,都必須從人民中找到根基,從人民中集聚力量,由人民共同來完成。今天,要開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局面,我們黨就必須始終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根本宗旨,始終把人民擁護和支持作為力量源泉,堅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永遠保持對人民的赤子之心,永遠同人民站在一起,把13億多中國人民凝聚成推動中華民族發展壯大的磅礴力量。
——2016年11月11日,習近平在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在漫漫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產生了儒、釋、道、墨、名、法、陰陽、農、雜、兵等各家學說,湧現了老子、孔子、莊子、孟子、荀子、韓非子、董仲舒、王充、何晏、王弼、韓愈、周敦頤、程顥、程頤、朱熹、陸九淵、王守仁、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康有為、梁啓超、孫中山、魯迅等一大批思想大家,留下了浩如煙海的文化遺產。
習近平:在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來源:綜合共青團中央、新華網
編輯:王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