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從屬於哲學。在文化經濟時代,它與生活的關係日益密切,審美和藝術批評已經成為人們表達平等意識、參與文化共同體建設,甚至改變社會治理方式和文化習性的基本方式和基本內容。11月16日—17日,以"當代美學問題:理論與藝術批評"為主題,第八屆國際馬克思主義美學論壇在杭州舉辦。
本屆論壇邀請到了來自美國、英國、德國、俄羅斯、瑞士、比利時等國的專家學者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學府共120餘名學者,來自全球各地的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學者圍繞著如何推動馬克思主義美學與文藝理論的發展、回應當代社會文化的新課題、解決當前美學研究和文學理論界面臨的新問題展開了學術研討,共同探討美學的當代發展與未來。
國際馬克思主義美學論壇最早脫胎於2011年的中英馬克思主義美學雙邊論壇,後隨著國際影響力的增大,參與的國家越來越多,逐漸發展為國際性的馬克思主義美學論壇。自2011年起,國際馬克思主義美學論壇在中國和國外輪流舉辦,每年一屆,目前已成功舉辦七屆。論壇已經成為全世界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的最有影響力的學術活動之一。
吳晨博 攝
美學是什麼?對於不少人而言,這仍是一個很陌生的概念。但是,記者發現,參與論壇的專家選擇的話題,卻與我們休戚相關。《全民審美時代的文化走向——休閒文化與審美文化的合法性關係論析》《球鞋時尚化:Yeezy還是AJ?—中國球鞋文化面臨的困惑》《中國農業發展的受益者是誰?以雲南某咖啡種植村莊為例》《後人類視域下科幻電影的身體與空間——<銀翼殺手>系列電影的審美考察》《基於區塊鏈技術影響喜愛的三級仿象理論探微》等等,涵蓋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這足以可見,當代美學和藝術批評在社會發展和文化建設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社會中,在馬克思主義思想指導下的審美和藝術批評,成為人們表達平等意識,參與文化共同體建設,甚至改變社會治理方式和文化習性的基本方式和基本內容。通過對當代美學和藝術批評、馬克思主義美學、中國當代美學的研究,既能深化當下的美學理論和藝術理論,又能轉變人們看待自我和社會的方式,使人們在審美中發現自身的意義和集體的價值,從而促進社會的美好、公正、和諧。
以技術主義與人文學科的關係為例,來自吉林大學的張福貴教授提出了一個問題:在新科技浪潮下,技術主義和人文學科融合的邊界到底在哪裡?人工智慧,在當下頗受關注。如今,人工智慧寫詩、人工智慧播新聞等都已出現。不過,張福貴提出:"人工智慧通過語言形式的排列可以完成一首現代詩歌,但目前為止,它還不能完成任何一部敘事長篇作品,這足以說明人文學科的重要性。"他提出,如今技術主義是大勢所趨,但人文思想需要主動介入,可對於人文社會思想的構建還亟待加強。我們應該去思考,新科技浪潮下,如何理清人文科學的本色,並將思想加入其中?
記者了解到,本屆國際學術研討會分為大會主題發言和小組發言兩個部分。小組發言分經典馬克思主義美學及悲劇理論,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及批評理論,當代美學的建構,時尚與審美人類學研究,審美治理研究,藝術理論和藝術批評,現代性、文化狀態及跨文化研究,經典美學及康德美學研究等議題。圍繞著這些議題,專家學者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出現了不少精彩發言。
同時,本屆國際馬克思主義美學論壇與往屆相比,還有一大亮點,就是對青年學者的關注。據悉,為激勵廣大青年學者對馬克思主義美學的研究熱情,論壇特設了青年學者優秀論文獎。
論壇由中國浙江大學、英國杜倫大學、中國延安大學、比利時安特衛普大學、中華美學學會、浙江省美學學會、德國美學學會、中華美學會馬克思主義美學專業委員會、浙江大學當代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中心聯合發起並主辦,浙江大學當代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中心、浙江大學美學與批評研究所、《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編輯部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