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裡面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意思是當事物發展到極致的時候,自然而然就會產生變化,變化以後就能夠讓發展不受阻塞,這樣就能夠使事物的存在變得長久。
不過這句話還有另一種解釋,那就是人在窮困到極致,就會主動去思考變富的路子,走通以後就能夠長久下去。
晚清的曾國藩,一度窮困到需要靠賣衣服來買書,但是卻憑藉著自己總結出來的三個要訣,硬是擺脫了在經濟上的窘迫。根據他晚年對子孫的總結,不管人此時多麼窮困,只要「狠得下心」花這三種錢,那麼財富就會源源不絕。
在道光三十二年底寫給弟弟們的家書上,曾國藩寫道:「今年冬間,賀耦庚先生寄三十金,李雙圃先生寄二十金,其餘尚有小進項。湯海秋又自言借百金與我用。計還清蘭溪、寄雲外,尚可寬裕過年。統計今年除借會館房錢外,僅借百五十金。岱雲則略多些。岱雲言在京已該帳九百餘金,家中亦有此數,將來正不易還。寒士出身,不知何日是了也!我在京該帳尚不過四百金,然苟不得差,則日見日緊矣。」
他詳細介紹了自己在京城一年的收入開支,年底時有朋友借給自己一些錢,在還掉兩個朋友的欠債後,還可以過一個好年。不過除此之外,還在另兩個朋友那裡借了錢,一共欠了將近四百金,同時湖南老家也欠了九百金,像自己這種普通家庭出身的人,生活越來越窘迫,不知道這種窘迫的生活何時才能夠結束。
但沒過多久,曾國藩家族就變得很有錢了,他可以寄錢回去給父母買補品,還可以讓弟弟在家中營造大房子,從曾國藩由窘迫到有錢的過程中,善於花這三種錢給他幫了大忙。
第一是給家族長輩的錢。在鹹豐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的家書裡,曾國藩寫道:「餘往年在京曾寄銀回家,每年或百金或二百金不等。一以奉堂上之甘旨,一以濟族戚之窮乏……」可見他每年都有給家中寄錢,一方面是供父母日常使用,另一方面則是救濟親戚族人中窮乏的人。
在道光二十九年四月十六日的家書裡,曾國藩則寫道:「鹿茸一藥,我去臘甚想買就寄家,曾請漱六、岷樵兩人買五六天,最後買得一架,定銀九十兩…叔母之病,不知宜用何藥?若南中難得者,望書信來京購買」,可見他不僅僅是單純寄錢回家,還給家族長輩花費重金去買養生藥物。
第二是給幫助過自己的朋友老鄉的錢。在道光二十七年七月十八日的家書中,他寫道:「李竹屋今年在我家教書三個月,臨行送他俸金,渠堅不肯受。其人知情知義,予僅送他褂料被面等物…岱雲丁艱,餘擬送奠儀,多則五十,少則四十,別有對聯之類,家中不必另致情也。」
李竹屋與陳岱雲是曾國藩的朋友,他們兩人遇到急事,曾國藩首選想到的就是給他們送錢,在李竹屋堅持不要的情況下,就送了他一些被面之類的日常用品,這份人情世故,可以說是十分通達了。
第三是花在讀書學習上的錢。曾國藩在前往北京參加會試失敗後,由北京走水路會湖南老家,途中少不得在一些城市停靠。曾國藩便到處去逛,在書攤上看到一部《二十三史》,由於帶的錢不夠,直接將厚厚的冬衣給賣了,帶回家去每天讀十頁,學問大進,見識也大大增加。
曾國藩後來能夠取得一番成就,可以說正是因為捨得花這種錢,花錢給自己讀書學習,增強自身的本領,讓自己能夠辦更多的事情;而給家人花錢,則讓整個曾氏家族牢牢聚集在他身邊,並且人才輩出,讓湘軍中多了可靠的統帥;而給朋友花錢,則讓他的口碑變得很好,當他在湖南振臂一呼,前來投奔的人便成千上白,其中很多都是舊時好友趕來相助。
我們若是能夠像曾國藩一樣,不管在多麼窮困的時候,都依然能夠狠得下心,為提升自己的能力而花錢,這樣自己的本領就會越來越大;為家人長輩花錢,這樣自己的根本盤就會越來越堅固;為幫助過自己的朋友老鄉花錢,那麼自己的路子就會越來越廣,人生道路自然也就越走越寬廣。
參考資料:《曾國藩家書》、《曾國藩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