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內迎來了一波馬拉松復甦潮。
11月8日和15日,西安、重慶馬拉松賽先後開跑。此外,還有眾多賽事蓄勢待發——杭州馬拉松11月22日開賽,上海、南京、成都馬拉松均定檔11月29日,廣州馬拉松定檔12月13日,武漢馬拉松也傳出即將重啟的消息。
這是跑者的盛會,也是城市的狂歡。近年來,國內馬拉松賽事呈現井噴狀態,僅2019年,全國就有300個城市舉辦了1800多場規模賽事,參與人數達到700多萬,產業規模近千億元。這場幾乎覆蓋全國的大型競逐,各大城市究竟有何表現?
井噴的賽事
近幾年,國內馬拉松賽事開始明顯井噴。
2011年,經中國田聯認證的馬拉松賽事僅有22場,到了2015年增至134場,2016年更是達到328場,直到2019年已多達357場,8年增長了15倍。如果加上其他規模賽事(路跑800人以上、越野及徒步活動300人以上)場次,2016年共舉辦了993場馬拉松規模賽事,到2019年已增至1828場,幾乎翻了一番。
越來越多的城市參與到了這場狂歡。2010年,全國僅有12個城市舉辦了馬拉松賽事,到2014年增至45個,2015-2019年更是飛速增長為79、147、234、285和300個。也就是說,全國90%的地級以上城市都已舉辦過馬拉松賽事。
這其中最活躍的,當屬長三角地區。2019年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中,舉辦馬拉松規模賽事最多的就是浙江和江蘇,分別達到232場和185場。上海、安徽分別為94場和62場,也都排在全國前十。這與長三角地區發達的經濟、適宜的氣候、深厚的城市底蘊和絕美的自然人文風光息息相關。
此外,北京、四川、廣東、山東舉辦場次均超過100場,也是過去一年最為活躍的省份。而四大直轄市之一的天津,去年僅舉辦了5場馬拉松規模賽,幾乎墊底。
從城市來看,2019年舉辦馬拉松規模賽事最多的就是北京和上海,分別達到117場和94場,斷層超越國內其他城市。其中北京馬拉松是國內歷史最悠久的馬拉松賽事,首屆於1981年舉辦,至今已歷經近40年。
成都、杭州、南京是2019年地級市中舉辦馬拉松規模賽事最多的城市,均超過50場;蘇州、廣州、寧波均超過40場;其餘城市也有20場以上。
不過,這些城市大都屬於「後浪」,很少有歷史悠久的重磅賽事。如今除了北京馬拉松外,賽事歷史超過30年的僅有杭州馬拉松(始於1987年)和大連馬拉松(1987年),超過20年的還有上海馬拉松(1996年),超過10年的還有廈門馬拉松(2003年)、揚州鑑真國際半程馬拉松(2006年)、鄭開國際馬拉松(2007年)、東營黃河口國際馬拉松(2007年)和重慶馬拉松(2009年)。這些城市率先登上賽道,如今無論在規模還是在經營方面,都已十分成熟。
無論是「前浪」還是「後浪」,近些年井噴的賽事足以證明這項運動對各大城市的吸引力。它能為城市帶來的,不僅是城市品牌的推廣,還有十分可觀的經濟收益。
城市的狂歡
所謂「跑一場馬,識一座城」,全程42多公裡的馬拉松賽道,可不是隨隨便便劃定的。各大城市無不是挖空心思,串聯起最能展示自身城市風貌、歷史文化的地標,藉此宣傳並打造城市影響力。
比如蘭州馬拉松,就以黃河兩岸風光為依託,精心打造了「黃河風情線」賽道,充分彰顯了蘭州的英姿颯爽和黃河的雄壯浪漫。蘭州馬拉松創辦於2011年,是國內12個獲得世界田聯認證的金標賽事之一。
蘭州黃河風情賽道局部/視覺中國
再比如西安國際馬拉松的全馬路線,從明城牆永寧門出發,途經大唐西市、木塔寺、大雁塔、曲江池等著名景觀,並把終點設在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充分展示西安的古城風情。
西安馬拉松/網絡
還有近些年的「口碑跑城」無錫,其馬拉松賽道設置以「人在畫中跑」為主題,途經著名的蠡湖旅遊風景區、無錫大劇院、江南大學等多個知名自然人文景觀,甚至被稱為「國內最美風景馬拉松賽道」,可與途徑環島路、演武大橋、廈門大學等多處景觀的廈門馬拉松賽道一較高低。
無錫馬拉松/網絡
廈門馬拉松/網絡
隨賽事而來的,是可觀的經濟收益。據中國田徑協會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馬拉松年度總消費額達到178億,全年賽事帶動的總消費額達288億,年度產業總產出高達746億。
馬拉松是一項能賺錢的運動,不少城市也因此受益。比如,2018年廈門馬拉松為廈門帶來的直接經濟效益達到1.16億元,綜合經濟效益2.91億元;2019年上海國際馬拉松賽產生的直接經濟效益達到3.28億元,相關產業帶動效應11.45億元;2019年貴陽國際馬拉松賽累計帶動社會消費總額超過3.5億元……這些還只是一場馬拉松帶來的收益。
當然,馬拉松賽事所需的運營費用也不少。一場規模較大的賽事平均運營費用超過千萬,平均贊助費用約為六七百萬。武漢漢馬體育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包波在接受採訪時透露:武漢馬拉松每年政府補貼就有1千萬(2017年數據),還不包含公交、安保、醫療等政府支出。有些城市並不願意為此買單,從前文的榜單中我們就發現了這樣一個大城市,那就是天津。
落寞的天津
在馬拉松領域,天津可以算是一個另類。2019年,天津馬拉松規模賽事僅舉辦了5場,在全國省份中排名倒數第二,僅略勝於西藏。
作為四大直轄市之一,天津經濟發展水平尚可,人口規模也不小,氣候特徵與北京相差無幾,但就是對馬拉松比賽不甚熱衷。這一點,從政府主導的天津國際馬拉松賽就可以看出。
天津國際馬拉松賽是從2012年開始舉辦的,其賽道位於郊區武清,沒有海河、五大道、天津之眼等地標景點,只有馬路和開發區,而且還是折返跑。外地跑友看不到天津城市特色,本地跑友還要考慮交通問題。再加上5月底的舉辦日期,高達30℃以上的氣溫,也讓不少跑友望而卻步。在2013年,天津國際馬拉松賽的參加者還有1.59萬人,到2019年只有1萬人。而參加全程馬拉松的,一直以來也就維持在2000人左右。
天津馬拉松賽道/中工網
近些年來,各方對於天津馬拉松路線調整的呼聲一直沒有中斷。2018年,天津市體育局也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回復,提出了財政資金支持不足、市區地理位置受限、無法協調公安系統支持等6點原因,總體來說就是:沒錢,也得不到其他市區和政府部門的支持。
天津市體育局回復網友留言/北方網截圖拼接
天津市體育局列出的6個原因,仔細來看就是所有城市舉辦馬拉松賽都要面臨的問題,網友對此也並不買帳。政府不支持,路線就沒辦法調整,賽事也就達不到更高的人氣,更指望不上它創造經濟收益。因此,天津也就成了大城市中的一個另類。
與天津截然相反的,是2019年地級市中舉辦馬拉松賽事最為積極的成都。
活躍的成都
2018年,成都共舉辦了31場馬拉松規模賽事,在地級市中排在第五,位居杭州、蘇州、南京、深圳之後;2019年,成都舉辦了59場規模賽事,在地級市中躍至第一,成為前20城中場次增加最多的城市。
不僅場次多,由中國田徑協會與成都市政府共同主辦的成都馬拉松賽還一鳴驚人,僅舉辦兩年就成為中國首個世界馬拉松大滿貫候選賽事。
成都馬拉松始於2017年,設立之初便著力打造中國西部影響力最大、輻射面最廣、最受歡迎和最有代表性的馬拉松賽事。2017-2018年,共有超過54個國家和地區的4.8萬名跑者參與其中,2019年規模更是增加至3萬人。
2019成都馬拉松賽現場/成馬官網
2018年10月,世界馬拉松大滿貫聯盟代表團專程前往成都,考察成馬的籌備情況和成都的城市文化,並給予極高評價。2019年5月,成都馬拉松正式成為中國首個世界馬拉松大滿貫候選賽事。也就是說,經過3-5年的評估期後,成都馬拉松有望成為繼波士頓、倫敦、柏林、芝加哥、紐約、東京馬拉松之後的世界第七大城市馬拉松賽。
這將會給成都帶來多少經濟效益?我們可以其他六個世界馬拉松賽為例來看一看。據調查機構統計的數據顯示,2014年紐約馬拉松為紐約帶來了4.15億美元的收入,2015年倫敦馬拉松經濟收益約為1.56億美元,2018年芝加哥馬拉松經濟收益為3.78億美元,2019年波士頓馬拉松經濟收益超過2億美元。
此外,未來幾年成都還要舉辦多項重大國際賽事——2021年大運會、2022年世乒賽、2023年男足亞洲杯、2025年世運會,它們將為成都帶來更多關注,也為成都馬拉松帶來廣闊的成長空間。
2015年,成都在「十三五」規劃中提出了「初步建成國際區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標。如今收官年已至,衝向世界的馬拉松賽和蓬勃發展的國際賽事,也算是對於這一目標的極佳印證。後來居上的成都,廣闊空間,大有可為。
參考資料:
[1] 2019中國馬拉松大數據報告.果動科技
[2] 井噴的賽事、下沉的賽道 馬拉松背後的「奔跑經濟」中國青年報
[3] 「馬拉松城」運營經: 不止於打造城市特色名片.21世紀經濟報導
[4] 《評估報告》:上海馬拉松11.45億元經濟效應.新浪體育
[5] 城市的馬拉松夢想.中國經濟時報
[6] 《中國城市海外影響力分析報告》:成都國際體育賽事指數全國第二.紅星新聞
[7] 成都馬拉松成為中國首個世界馬拉松大滿貫候選賽事.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