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裡的常德桃花源不是世外桃源而是「死人國」?
作者 蘭桂姬LANGUAGEE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陶淵明雖遠在江湖,仍舊關心國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改年號為「永初」。次年,劉裕採取陰謀手段,用棉被悶死晉恭帝。這些不能不激起陶淵明思想的波瀾。他從固有的儒家觀念出發,產生了對劉裕政權的不滿,加深了對現實社會的憎恨。但他無法改變、也不願幹預這種現狀,只好藉助創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了一個與汙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的。
但是最近我看到網絡上開始出現一些非常有趣的分析,說陶淵明筆下的原型常德桃花源其實不是世外桃源而是「死人國」「亡靈之地」。或許是因為桃花源這個概念太火了,人紅是非多的緣故,不排除有的自媒體有刻意抹黑桃花源的傾向,尤其是抹黑常德的桃花源, 但是不管怎麼樣,常德的桃花源才是真正的古典中的原型且常德桃花源也是最符合陶淵明筆下所形容的那片美得紛飛的嚮往之地。我很多年前去過一次桃花源,那裡山水交錯,民風淳樸,種植著許多桃花樹,雖然桃花源相比隔壁的張家界沒有那麼宏偉的山峰,但是她的低調和質樸之美卻和張家界的山峰一樣散發著恆久的魅力,成為人們心中永遠嚮往的田園歸隱之地。每個人哪怕是遠在異國他鄉的人總歸有種落葉歸根,返璞歸真的自然天性,而常德的桃花源正是能夠喚起人們的這種天性,那些浮華浮躁的都市都只是流於表面,當人們老了累了就會轉頭發現自然和質樸的平凡生活才是心之所向,就憑這一點,常德的桃花源仍然有著可以媲美張家界的潛力和實力。
既然現在都在流行說桃花源其實是死人國,亡靈之地,那麼其實我們也不必非要去反駁,不如就恰好好好地利用這些說法更加激起人們對桃花源的討論和關注,這樣其實也能變相地助力常德桃花源的宣傳,小編也不得不感嘆人性的諷刺和分裂呀,但如何利用好人性也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常德桃花源竟然沒有成為5A結果讓一個山寨的桃花源成為了5A,這種荒誕的事情本身也就是人性荒誕的本性,人能創造,也能毀滅。
桃花源,常德桃花源啊!你得努力啊,小編只能幫助你到這裡了,即便被冠以「亡靈之地」或者「極樂之地」終究不過也只是人的想法和說法,但是人們對美的意境的追求是永恆不變的,常德啊,常德的桃花源啊!只要你能創造出一片美得如意境圖中的那樣,又何愁沒人關注,何愁沒有人氣呢?又何愁到底是被冠以真正的「世外桃源」之名或者「亡靈之地」之名呢?或許,人們對恐怖的概念更加會趨之若鶩,成為如虎添翼的元素,又美又恐怖,這樣的概念本身就足以吸引人了,加油,常德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