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上午,溫州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小康中國·溫州故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民生部門專場(第二場),重點介紹溫州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等有關情況。
發布會現場
發布人就大家關心的問題作解答
問題一
這幾年,溫州的一些農村公路變寬變美了,沿線的經濟也被進一步帶動起來,請您再為我們具體介紹下溫州農村公路建設的有關情況?
市交通運輸局局長 項偉勝:
溫州農村公路在全市公路中的比重達到九成,可以說,農村公路是全市公路網的「血脈」,其通暢與否,關係百姓出行、關係農村經濟發展。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市農村公路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一是2003年到2010年實施的鄉村康莊工程,基本解決了農村通硬化路的問題。二是2011年到2017年建設美麗公路,並在2017年實現了建制村客車「村村通」。三是2018年起實施的高水平建設「四好農村路」。
三年來,我市每年把高水平「四好農村路」建設都納入為民辦實事項目,全市累計投入175億元,新建和改造提升農村公路9200多公裡,投資與裡程均位居全省前列,創成「四好農村路」全國示範縣1個、省級示範縣4個、示範鄉鎮40個,有效帶動全市農村交通的整體提升,有力助推鄉村振興和美麗溫州建設。主要可以用「暢、美、惠」三個字概括:
第一個字「暢」,就是抓建設改造,暢通農村路網。聚集市、縣際區域內的重點農村公路網,打通斷頭路、改造腸梗路、提升低等級和等外路,提高農村路網通行能力。三年來新建通鄉、通景、通自然村公路1500多公裡,提升低等級公路2400多公裡,實施路面維修2100多公裡,全面消除了等外路,實現鄉鎮和3A級景區以上三級公路通達率達91%,自然村等級公路通達率90%,具備條件的200人以上自然村均通等級公路。
第二個字「美」,就是抓綠化美化,提升公路品質。出臺《溫州市生態美麗公路設計指南》,開展美麗經濟交通走廊創建,通過種植綠化小品、路面「白改黑」、彩化路面等點亮「路引子」,為構建「一村一天地、一線一風光、一縣一品牌」的大花園提供支撐。如67公裡的梅馬線、蒲梅線等美麗公路串聯浙南紅都平陽和浙南萬畝糧倉瑞安,在沿線4個核心區塊布局青年創業園、非遺文化基地等12個市縣共建項目。三年來,全市共建成普通公路服務站158個,創成美麗經濟交通走廊4000多公裡。
第三個字「惠」,就是抓運輸服務,惠及鄉村群眾。開展「公交進鄉村、票價惠農民」行動,對全市城鄉農村客運車輛實施公交化改造,共建設港灣式停靠站2380個,改造客運線路466條,城鄉客運一體化水平5A級比例達100%。同時,建成村級物流服務點3300多個,基本形成覆蓋縣、鄉、村三級的農村物流網絡,打通了農村物流服務「最後一公裡」,並鼓勵大中型快遞物流企業向農村設置配送網點,支持快遞下鄉、進村,延伸農村物流服務鏈條。
下步,我們將緊扣網絡暢、品質高、路域美、服務優目標,繼續強化農村公路「建管養運」協調發展,使「四好農村路」在服務鄉村振興及農業農村現代化中發揮更大作用。
問題二
美麗河湖建設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近年來溫州打造出的一條條美麗河湖,不僅改善了城市面貌,也成為了群眾日常休閒娛樂的好去處,我想請問下一步溫州美麗河湖創建工作有何打算?
市水利局局長 狄鴻鵠:
美麗河湖建設,市民朋友很關心,也是我們的重點工作之一。我們將繼續深入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全力推進美麗河湖建設。
第一,整體謀劃,高質量建好美麗河湖。按照「全域推進,重點建設,多出精品」的要求,將地域元素、歷史文化、自然生態與河湖治理深度融合,努力打造「一城一江一風光、一鎮一河一風情、一村一溪一風景」的溫州特色美麗河湖體系。
第二,因地制宜,打造彰顯浙南韻味的美麗河湖。根據溫州山水城市、濱海城市的地形地貌特點,因地制宜打造城鎮型、山區型、濱海型美麗河湖。一是通過打卡口,疏浚清淤,水系連通,河道整治,美麗河湖創建與城市開發建設同步實施,做優城市水環境,提升城市品位。二是結合鄉村振興,保留河道自然形態,保護河岸灘林、溼地,挖掘河湖文化,發展樂水產業帶,建設一批具有浙南水鄉韻味的鄉村美麗河湖。三是結合海塘安瀾、生態海岸帶建設,拓寬骨幹河道,保護沿海沿江生態溼地,融安全、生態、景觀於一體,建設濱海特色的美麗河湖。
第三,迭代升級,構築溫州幸福河網。以甌江、飛雲江、鰲江和楠溪江、平原主塘河等主幹水係為主軸,加快構建多層級、全覆蓋的河湖暢通網絡,實現慢行系統、綠道系統全程通達,城鄉普及15分鐘親水圈,建設防洪安全、生態優良、景觀靚麗、傳承文化的美麗河湖,促進河湖功能多元發展,充分發揮河湖綜合效益,努力實現美麗河湖迭代升級,全面構築起溫州幸福河網。
問題三
「十三五」期間,溫州的基礎設施投資都為這座城市的發展帶來了哪些變化?
市統計局局長 瞿自傑:
全面小康,民生為先。在「十三五」期間,溫州聚焦打造區域中心城市,持續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城市面貌和城市品質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和提升。那麼如果從老百姓直觀感受看溫州城市發展的變化,可以用四句話簡單概括說明:
第一句話,拓空間,城市面貌煥然一新。溫州這幾年城市的變化,經歷了三個階段,從「大拆大整」到「大建大美」再到「精建精美」。這三個階段,可以用一組數據來驗證溫州城市建設的蝶變。溫州市用兩年半的時間在中心城區拆除了108個城中村,為城市發展騰出了3.6萬畝土地空間,讓9.6萬戶家庭、40多萬老百姓圓了安居夢。同時投入1200多億元加快補齊公共服務和市政設施短板,用了1500多億元來精心打造了甌江兩岸、塘河兩岸、中央綠軸、三垟溼地、五馬歷史文化街區五大城市金名片,讓老百姓走出家門就能看到最美麗的風景。
第二句話,強交通,百姓出行愈發便利。溫州加快構建省域、市域、城區3個1小時交通圈,形成了高鐵、高速、海港、空港和軌道交通的現代化城市的綜合交通網絡新格局,市民的出行得到了極大的便利。「十三五」期間,我市交通投資總量超2000億元,年均實現2位數的增長,高於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速3.4個百分點,佔全部固定資產投資比重14.8%,比2015年提高2個百分點。
第三句話,優環境,城鄉生態明顯改善。近年來,溫州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採取有效措施守護溫州的綠水、青山、藍天,相繼拿到國家園林城市、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中國氣候宜居城市等金名片,在「十三五」經濟高速發展期間,我們不但沒有破壞溫州的生態環境、反而是生態環境隨著城市化的推進,與溫州經濟同步提升和發展,所以,溫州的藍天多了、老百姓的刷屏多了,溫州黑臭河少了,溫州的綠水青山越來越以一幅美麗的畫卷展現在大家的面前。
第四句話,惠民生,公共服務更趨完善。近年來,溫州持續加大公共服務投入,繪就百姓「幸福底色」。近五年新改擴建中小學459所,等級幼兒園覆蓋面從72%提高到99%;積極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在全國首創建成了公益百姓健身房、24小時城市書房和全年無休文化驛站;大力度建設區域醫療康養中心城市,居民的就醫水平大大提高,溫州居民主要健康指標接近或達到高收入國家水平。「十三五」期間,涉及教育、文化、衛生等民生領域的公共服務投資年均增長12.8%,高於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速3.2個百分點;佔全部固定資產投資比重3.5%,較2015年提高0.5個百分點。
基礎設施投資的持續增長,帶來的是民生幸福的保障,我市人民群眾對基礎設施建設變化所帶來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不斷提升,外界對溫州的變化也給予充分肯定,溫州連續兩年均榮獲「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下步,我們將繼續強化基礎設施投資的統計監測工作,促進城市品質提升,民生福祉改善,吸引人才和創新要素的集聚。
問題四
現階段,各地都在抓緊布局5G網絡,搶抓機遇,目前溫州在5G發展上都有哪些具體工作,進展如何?
市經信局副局長 許道火:
溫州在2019年6月就列入全國首批40個5G試點城市。全市各地也都積極抓住首批試點的機遇,加快5G網絡的布局規劃和建設。一年多來,通過深入實施5G「百千萬」行動計劃,推進百項場景應用、千億產業培育、萬個基站建設,各項工作都取得顯著成效。截至目前,5G用戶數量突破138萬戶,居全省第二;建成5G基站7551個,居全省第三,龍港市成為全省首批實現5G信號全覆蓋的縣域城市。重點在以下四個方面做了些努力:
一是加大投資力度,全域布局基站建設。先後出臺《關於加快布局建設5G移動通信基礎設施的通知》《5G+創新發展實施方案》《5G應用規劃綱要》和《5G移動通信基站布局專項規劃》,加快基站建設進度。率全省之先與五大通信企業開展5G戰略合作,籤訂累計132億元的「新基建」投資項目,目前已啟動雲計算中心、物聯網平臺、5G應用等新型基礎設施項目,總投資達45億元。
二是創新審批機制,統籌破解建設難題。落實5G網絡規劃「多規合一」,將5G網絡建設規劃納入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推動5G基站納入土地出讓條件。在全省率先出臺《關於溫州市推進5G基站建設審批「一件事」實施方案》,建立基站建設豁免機制,開闢5G基站建設「綠色通道」,將審批事項從17項壓減至7項,審批環節從6個壓減至1個,審批時限從最少1個月壓縮至最多3個工作日。
三是加速場景應用,解鎖智慧城市體驗。積極探索5G在智能製造、農業、醫療、教育、警務、娛樂、旅遊等領域的場景應用,謀劃120項應用場景,現已推進40項場景打造。如5G+智能製造方面,正泰集團、鼎業機械等打造5G+工業網際網路應用項目;5G+醫療方面,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眼視光醫院建成了全國首家5G遠程眼科門診;5G+數字娛教方面,溫州移動助力廣電集團,建成了5G未來城全景溫州數字孿生城市應用平臺。
四是夯實產業基礎,構建融合發展生態。引進北鬥產業創新中心、大唐5G長三角創新中心、大唐智芯等核心項目,打通上下遊產業鏈,實現5G產業在溫州快速集聚,未來三年實現300億元產值。支持意華接插件等配套企業發展壯大,協同推進智能裝備、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產業發展,持續完善5G的新產業生態體系。組建5G產業聯盟,引導企業聚焦5G產業重大共性問題,共同投入資源,開展集中攻堅,充分釋放「5G+」巨大潛力,賦能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問題五
溫州電力提出要打造「不怕颱風的電網」,能再具體介紹一下嗎?
溫州電力局副局長 王誼:
溫州地處浙南閩北,屬於颱風多發地區。據統計,新中國成立以來,給溫州帶來影響的颱風一共有93個,平均一年2-3個,給人民生產生活和電網帶來巨大的損失。如何在颱風等自然災害發生時減少停電或者不停電,是溫州電力局一直以來的一項重要課題。
當前社會進入高質量的發展階段,電網的發展同樣要與經濟社會的發展相適應,打造「不怕颱風的電網」並不是說任何災害情況下都不停電,那樣會過度投資,不經濟。更多側重的是根據溫州歷年防臺抗臺實際,差異化提升電網發展、建設、運維過程中的薄弱環節,運用新技術、新理念,通過優化電網網架、開展用戶與電網互動、利用物聯網技術實現設備互聯等,提升電網高承載、高自愈等特性,最終實現電網用戶少停電、不停電。
因此,我們將在省內率先打造「不怕颱風的電網」,建設目標是:
13級及以下颱風,電網不發生110千伏及以上變電站全停,不發生110千伏及以上輸電線路倒塔,用戶24小時恢復供電;
14級至15級強颱風,用戶48小時恢復供電;
16級及以上超強颱風,力爭72小時恢復用戶供電。
建成後,遇到颱風,電網的核心部分一定要「屹立不倒」,恢復供電的時間一定要大大縮短。
根據這一目標,預計到2023年,初步實現「不怕颱風的電網」建設目標;2025年,基本實現「不怕颱風的電網」建設目標。通過未來五年的建設,電網將有質的提升,不僅更加堅強,還將有機融合物聯網、大數據、信息化等技術,變得更加智能,電網日常運行態勢均可實時感知、智能研判,實現電網故障快速恢復供電。
「十四五「期間,我們將持續推動「不怕颱風的電網」建設,讓停電越來越少,讓廣大市民有更好的用電體驗。
來源:溫州發布
資料:市政府新聞辦
你的每個贊和在看,小布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