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軍旅生涯
~~四野抗戰老戰士孫秀國的自述
我的軍旅生涯
~~四野抗戰老戰士孫秀國的自述
寫在前面的話: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七十華誕!
今年,也是人民解放軍建軍92周年!
祖國,您的旗幟,
是無數革命先烈用寶貴的鮮血印染!
祖國,您的豐碑,
是無數革命前輩用忠誠和赤膽凝鍊!
祖國,您的今天,
是無數仁人志士用無私的精神奉獻!
祖國,您的夢想,
是全世界華夏兒女心中美好的祈盼!
為慶祝祖國的七十華誕,
為慶祝建軍九十二周年,
為紀念嶽父參軍74周年,
到底我用什麼樣的禮物,
來表達自己的一片心願?
我還是拿起手中的拙筆,
幫助我91歲高齡的嶽父,
回顧他走過的軍旅生涯,
記錄下四野抗戰老戰士,
那心中堅定的理想信念,
對黨和人民的忠心赤膽,
還有他默默無聞的奉獻!
下面,是他老人家的自述:
(一)我的家庭出身
我叫孫秀國,1928年農曆4月出生在山東省煙臺市海陽縣朱吳鄉鎖子前村。抗戰時期,地雷戰就發生在我們海陽那一帶。
我的父親叫孫連京,是抗戰時期的老黨員。只要上級工作組到村裡來,經常住在我家,因為我父親政治上比較可靠,思想開明進步,他"識文斷字」,在鄉下也算是個"文化人"。
我們兄弟四個。我上面有兩個哥哥,我排行老三,後面還有一個弟弟。大哥孫秀盛,比我大10歲,他14歲左右就跟著本村人到了煙臺去學習小爐匠手藝,並在煙臺成家立業。解放後,進廠當了工人,是山東省級勞動模範,如今仍然健在。二哥孫秀起,是支前模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他就踴躍支前,推著獨輪車支援八路軍、解放軍南徵北戰,曾參加過淮海戰役,後又從山東跟隨部隊一直保障到了福建,直至全國解放,他才回到家鄉。我還有個弟弟,從小就跟著大哥去了煙臺當學徒,國民黨從煙臺撤退時,他被抓了壯丁,從此下落不明,杳無音信。
我小時候,由於家境比較貧寒,直到11歲,父親才把我送到村裡的私塾去讀書,讀完小學三年級,弟弟到了該上學的年齡,父親就讓我輟學了,幫助他打理農活。直到1945年7月底,那時我已年滿17周歲。
(二)我的從軍之路
「盧溝橋事變」後,平津迅速淪陷,到1937年10月,日寇沿津浦路侵入山東境內,山東國民黨軍隊稍作抵抗後迅速潰逃。自此,山東全境淪陷,成為敵佔區。
1945年5月到7月間,山東抗日軍民對日寇發起夏季攻勢。為了執行大反攻任務,當年的7、8月間,膠東軍區所屬主力及基幹部隊進行整編擴編,組建了膠東軍區第5師、第6師、警備第4旅、第5旅。
1945年7月下旬,山東各地動員青年積極報名參軍抗日。有一天,父親問我:"你願不願意去當兵?"我說:"願意!"他就領著我到了村政府報名參軍(1941年,我們村子就設村公所。1943年又改稱村政府)。當時,同村一起報名的有4個年輕人,體檢時有一個青年因為個頭比較矮,就沒有通過被退了回去,剩下我們3個年輕人被部隊正式錄取了。
那是1945年8月2日下午,我們3人被村政府派人送到了部隊。我被分配到了膠東軍區6師司令部警衛營警衛連,主要任務就是擔任師首長的安全警衛工作。到部隊後,當天晚上就跟隨部隊行軍出發了。從此,白天行軍,晚上休息,天天如此。從海陽縣出發,先後經過了萊陽、即墨、平度、招遠、黃縣,我們來到了蓬萊縣海邊的一個村莊,在那裡大概住了半個多月時間。在警衛連呆了一段時間後,我就被調到6師司令部機要科,成為一名"電臺搖機員"。
1945年9月底,我隨6師司令部奉命開赴東北前線。記得那天晚上,我們分乘兩艘大船,天黑以後,先由小船把我們擺渡到大船上,把電臺架設好後,除了值班人員外,其餘人員都坐在甲板上。乘船前給每個人都發了新的棉衣棉褲。大船行至半夜時分,大風驟起,我們迎著東北風前行,人在甲板上被顛來倒去,身上的棉衣棉褲全被海水打溼,加之大船顛簸得特別厲害,船上十人有九人都嘔吐不止。出於安全考慮,船老大建議在一個小島旁邊停下來躲避風浪。直到第二天風平浪靜了,才繼續前行。經過了一天多的艱難航行,我們終於到達了大連灣的莊河縣。
部隊登陸後,來了幾輛軍用汽車,把我們司令部的人員全部接到莊河縣城住了下來。住了幾天後,接到上級通知,我們6師司令部的機要人員,包括電臺臺長、報務主任和電臺搖機員,一起被調到了遼東軍區司令部機要科。
(三)我的戰鬥經歷
1945年8月入伍後,我隨部隊先後進行了幾次調動和轉隸,部隊番號也多次改變。剛入伍時,我們隸屬膠東軍區第6師。到東北後,先後隸屬東北人民自治軍遼東軍區、東北民主聯軍南滿軍區、東北人民解放軍第1兵團部、第四野戰軍第12兵團司令部。
從1945年10月至1946年9月,我在肖華司令員領導下的東北人民自治軍遼東軍區、東北民主聯軍南滿軍區司令部機要部門擔任"電臺搖機員"。從1946年10月至1950年4月,我在蕭勁光司令員領導下的東北民主聯軍南滿軍區、東北人民解放軍第1兵團部、第四野戰軍第12兵團司令部、湖南軍區司令部機要部門擔任「電臺搖機員」,跟隨蕭勁光司令員南徵北戰,直到全國解放。
回顧我的軍旅生涯,在東北期間,我隨部隊先後參加了"沙嶺戰役""鞍海戰役""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梅河口戰役""圍困長春戰役"和"遼瀋戰役"等大大小小十多次戰鬥,親身經歷了東北的解放。
從山東剛到東北,我所在的遼東軍區司令部駐守在安東(今丹東),我們的司令員兼政委是肖華,他當年大概只有30歲左右,我們經常能見到他的身影。
1945年冬到1946年春,我隨遼東軍區司令部從安東到本溪,到本溪湖一直住到了春節。春節過後,從本溪出發,經過遼陽、鞍山、海城,後來前往營口。在去營口的途中,我們部隊與國民黨軍隊接上了火,這是進入東北後,我經歷的頭一次戰鬥:即沙嶺戰役。
1946年2月進行的沙嶺戰役,持續兩天三夜,我們機要部門電臺人員徹夜不眠,我這個"電臺搖機員"幾乎沒有合過眼,一直守在手搖發電機旁邊,隨叫隨到。沙嶺戰役失利後,南滿根據地逐步縮小,我們撤離到臨江、長白縣一帶,整訓了很長一段時間。
1946年5月下旬,我又經歷了"鞍海戰役"。鞍海戰役是我東北民主聯軍在解放戰爭東北戰場戰略防禦階段,為牽制國民黨軍進攻和策應我軍四平大撤退,在遼南一帶進行的一場戰役。鞍海戰役從1946年5月23日持續到6月3日,戰鬥持續時間長,戰場情況瞬息萬變,前方指戰員十分辛苦,我們機要電臺人員也忙前忙後,保證了上情下達,指揮暢通,為戰鬥勝利提供了堅強保障。戰評時,我受到了領導的嘉獎,並光榮地加入了黨組織。
1946年12月至1947年4月間,我還參加了"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四保臨江歷時3個半月時間。在陳雲、蕭勁光、肖華等同志的正確領導下,堅決貫徹執行黨中央、東北局制定的「堅持南滿、鞏固北滿」的戰略方針,依託臨江、長白、撫松、靖宇四縣的狹小根據地,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浴血奮戰,先後四次打退了國民黨10萬軍隊的大規模進犯,共殲滅國民黨軍4萬餘人,收復城鎮11座,取得了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的偉大勝利,徹底粉碎了國民黨企圖獨霸東北的夢想,使我軍從戰略防禦轉入戰略反攻,為東北戰場即將開始的全面大反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47年夏天,我又參加了"梅河口戰鬥"。「梅河口戰鬥"是在夏季攻勢中,遼東軍區部隊對駐守吉林省海龍縣梅河口鎮的國民黨軍進行的攻堅戰。在"梅河口戰鬥"中,我經歷了生與死的考驗,與死神擦肩而過。當時戰鬥打響之前,為保證首長指揮暢通,我們的機要電臺靠前部署。沒有想到,敵機超低空飛行偵查,向指揮部方向飛來,為了不被敵機發現指揮部和電臺目標,我跑出去準備把電臺天線放倒,剛到電臺天線跟前,從敵機方向就射來一梭子彈,從我腿邊擦過,幸虧沒有傷著我,讓我撿回了一條命。
在東北期間,我還經歷了"圍困長春之戰「。1948年春,為配合"遼瀋戰役",東北人民解放軍第12兵團對長春守敵團團圍困,圍而不打,圍而不殲。在長春城外方圓50裡的地面上,以10萬圍城部隊築起了一個「城外之城」。經過圍城鬥爭,我軍打退了城內守軍的一次次突圍,使其飛機不能降落,空投不能成功,南下不能實現,內外聯繫中斷,10多萬擁有美式裝備的國民黨軍成了甕中之鱉。長達五個多月的圍困長春之戰,大量地殺傷、消耗、疲憊了守敵,使敵陷入了欲逃無路、欲守維艱的困境,而瀋陽、錦州之敵亦難下丟掉長春單獨撤逃的決策。尤其重要的是把蔣介石、衛立煌的注意力吸引到北線上來,為我主力隱蔽地實施戰略機動,南下北寧線,突然發起"遼瀋戰役」創造了條件。
從1948年12月開始,我隨東北第四野戰軍第12兵團司令部日夜兼程,一路急行軍,打瀋陽、圍北平,參加了「平津戰役」。1949年1月31日,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北平談判時,我們12兵團司令部就駐守在南苑機場。北平和平解放後,12兵團所屬40軍、43軍、兵團直屬部隊奉命出動,我們跟隨兵團先遣部隊越華北、渡長江、佔武漢、進長沙,掀開了南下的序幕。
經過20多天的跋涉,12兵團所屬部隊到達鄭州以東、隴海鐵路以北地區。3月20日,中央軍委決定四野先遣兵團受劉、鄧統一指揮。此時,第二野戰軍、第三野戰軍的千軍萬馬已向長江下遊北岸集結,積極準備渡江作戰。此時,我們機要部門電臺人員隨兵團先遣部隊從開封移駐湖北、河南交界處的雞公山車站一帶,原地休整待命。4月20日,第四野戰軍組成先遣兵團配合第二、第三野戰軍發起渡江戰役;5月中旬,在湖北團風至蘄春之線強渡長江,解放了武漢。
第12兵團進軍武漢時,我又經歷了一次生死考驗,與死神擦肩而過。部隊向武漢市區開進途中,國民黨軍隊潰逃時把進城的大橋炸掉了,在河道上埋了許多地雷。我們機要電臺人員,乘坐一輛繳獲國民黨軍美制10輪大卡車,當時我沒有上到車廂裡面,就站在大卡車右前門腳踏板上,車輛正在開進,突然車輛左前輪壓上了地雷爆炸,把車輛左前輪炸飛了。可萬幸的是車上只有司機受了一點輕傷,其餘人員安然無恙,我又躲過了一大劫難。
1949年5月中旬,武漢全面解放。我們在武漢住了幾個月,直到湖南長沙和平解放。同年8月,第12兵團機關兼湖南軍區,蕭勁光兼湖南軍區司令員、湖南軍政委員會代主任。第12兵團進駐湖南後,所屬機要部門的電臺全部集中管理,成立了機要處,下設發報組,調配組。當時部隊穩定下來後,己經有了交流電,再也不用手搖發電機了。這時,我已經升任為湖南軍區機要處電臺調配組組長,晉成為正排職幹部。
1950年4月,第12兵團機關奉命由蕭勁光司令員率領,赴北京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領導機關。在那次挑選進京人員時,由於我已成為機要幹部,並負責湖南軍區電臺調配工作,所以,我就被留在了湖南軍區。
由於我的文化底子薄,1952年初,組織上把我送到了湖南軍區軍政幹校補習文化知識。在那裡學習了一段時間後,西北空軍派人到湖南軍區軍政幹校選拔學員,經過文化考試和全面體檢,我又被選拔到了西北空軍二預科總隊學習空勤和地勤技術。從此,我成為一名空軍航校的新學員。
剛入校時,我們這批學員先到了戶縣航校報到,學習了一段時間後,又被轉到了西安西郊航校。從52年秋天入學,到54年秋天結業,整整學習兩年時間。後來,由於我的身體原因,加之抗美援朝戰爭己經結束,被組織確定轉業。於是,我們20名空軍系統的幹部和學員,被分配到了華陰縣供銷聯社系統工作。沒有想到,轉業到華陰後,在這一呆就是一輩子。從此,再也沒有離開過華陰這個地方,直到1988年正式離休。
我有三個孩子,一個女兒兩個兒子。全家三代5個人有過當兵的歷史。兩個兒子都當過兵,女婿在部隊服役了24年。現在,我的小孫女正在部隊服役。我的家庭是個名副其實的「光榮之家」!
回顧我的軍旅生涯,是平凡而光榮的。從參軍那一天起,隨部隊南徵北戰,出生入死,經歷了無數次大小戰鬥,先後兩次"死裡逃生"。我雖然沒有轟轟烈烈的英雄壯舉,但始終能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幹好,當好"電臺搖機員",確保電臺能正常工作,確保軍令暢通,上情下達有序,為一場場戰鬥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全文約4800字)
(部分圖片選自網絡)
(宋毓文根據口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