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從酷睿時代開始,稱霸了CPU市場十多年,也就是那時候開始,流傳著「i3戰A8、i5秒全家、i7轟成渣」。
intel的i3性能就和AMD的A8差不多,i5能比AMD的所有CPU都好,i7與AMD的CPU比,AMD的就是渣一樣的東西。雖然誇張了點,但也充分體現了當時AMD市場的尷尬。
2006年,intel具有革命性的Core2產品線面試,tick tock更新策略也成為了Intel處理器發展方針。E6600的發布甚至直接在一夜之間讓AMD的速龍FX爆降千元以上。短短幾個月後intel就發布了了首個4核CPU酷睿2Q和QX系列,低端市場的賽揚和奔騰也不斷更新。
同時intel長期的廣告宣傳,讓CPU這類技術含量很高的硬體產品在用戶的心中佔據了地位,「intel inside」廣告深入人心,即使AMD的CPU性能更好短期內也很難撼動intel的地位。8090後肯定聽到過「等等等」的魔性聲音。
時間到了2017年,也就是大前年,AMD在沿用了6年的推土機架構後,終於研製出了全新的架構,這也就是大名鼎鼎的Ryzne銳龍處理器。2018年上半旬,Ryzen第二代發布,目前Ryzen同對位的CPU,已經完全可以和intel的Core正面五五開了。
目前在移動領域,依然是intel獨大,才第七代酷睿開始,U系列處理器全面升級,i7上到了4核,處理器頻率也大幅提升,也就是才這一代開始,intel的移動處理器才有了性能的提升,此時AMD的APU系列還沒有升級到Ryzen架構。
但是到了2020年,AMD移動端處理器終於能拿的出手,AMD發布了全新的銳龍 4000 系列處理器,銳龍9 4000H系列包括銳龍9 4900H、銳龍9 4900HS兩款型號,都是8核心16線程,集成Vega 8 GPU,512個流處理器,區別在於前者熱設計功耗45W,頻率3.3-4.4GHz,而後者控制在35W、3.0-4.3GHz。
Hardware Unboxed就測試了一顆銳龍9 4900HS,並將其與酷睿i9-9880H進行了全面對比,後者也是8核心16線程,主頻2.3-4.8GHz,熱設計功耗45W。
20個測試項目中,銳龍9 4900HS領先了15個,而且優勢極為明顯,幅度超過30%的就有四個,其中,7-Zip解壓成績領先了多達35.7%(奇怪的是壓縮成績反而落後8.5%),CineBench R20/R15多線程分別領先35.3%、34.0%,Blender也領先了33.5%。
領先幅度20-30%之間的也有四個,10-20%之間的則有三個,CineBench R20/R15單線程成績分別領先1.2%、0.9%,而落後的五個項目最多也不過12%。
目前,華碩ROG幻14獨佔R9 4900HS發售期半年,R9 4900HS成為今年遊戲本的真香機型,性能吊打intel桌面級CPU,而價格,更是Intel遊戲本的三分之二。AMD一直是性價比之選。
所以現在還用老眼光看AMD,已經落伍了,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現在Intel1的10nm也才在十代酷睿ice lake上應用,而AMD已經大量鋪貨7nm製程的銳龍 4000系列的處理器,如今輪到Intel不好過了。
【智友邦】是一個成立10年擁有百萬用戶的專業手機互動社區,有著海量免費獨家應用遊戲資源。是一個集 百科問答、科技資訊、評測導購、眾測曬物、用戶交流一體的全媒體互動平臺。希望未來的日子裡「智友邦你搞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