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各類詩詞大會越來越火,喚起了很多網友對古詩詞的熱情。在詩詞大會上,從一零後小朋友到7旬老人,從普通快遞哥到北大研究生都有,讓大家見識了藏於民間的詩情詩性。2016年2月份,一位詩詞愛好者在網上徵詩,他出的前兩句是「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
讓人沒想到的是,短短幾天內,他就收到了上萬網友的續詩,大家在評論區裡不但自己寫,還評論他人的詩。下面兩個版本是筆者認為很有意思的:
(一)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盡傾江海裡,贈飲天下人。(二)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但有庭上客,浮雲笑此生。
這兩首都是當時的人氣作品,從詩本身來說寫得確實是不錯的。第一首的後兩句不但與前兩句完美承接,而且對仗也算是不錯,以「江海」對「天下」,以「盡傾」對「贈飲」,豪情中不失灑脫。
第二首與第一首比,則有一種「滄海一聲笑」的豁達。「庭上客」這種說法源自元代文人徐積的《代人進太皇輓詞》;「浮雲笑此生」用的是宋代文壇名匠陳與義的《道中寒食》,雖是直接抄過來的,但用在此處也是頗有詩意的。這兩首作品都圍繞著前兩句中的「酒」和「慰風塵」來續寫,充滿著古風古韻。
但是在這樣一場紅紅火火的續詩活動中,卻很少有人發現,其實出題者的原詩是有問題的。「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這兩句詩取自唐代著名詩人韋應物的《簡盧陟》,是一首經典五言詩,它的原詩後4句是這樣的:
澗樹含朝雨,山鳥哢餘春。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風塵。
不是「一壺酒」,而是「一瓢酒」。很多人認為只是一字之差,並不是什麼大事,大家沒發現也沒什麼。但事實上,按原詩的意境,一瓢比一壺高明了太多。寫這首詩時,落魄的韋應物流落於淮海之賓的山間,所以他前兩句他才會寫澗樹、朝雨、山鳥這樣的晚春之景。既是在山間,用木瓢輕輕舀上一瓢酒,才是應景的。同時「一瓢酒」的說法,出自《論語·雍也》中的「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韋應物在此借山間的一瓢酒抒寫自己與先賢一樣的高潔情懷。後來這種說法也被曹雪芹用在了《紅樓夢》中,衍化成了「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由此可見,在這首詩裡韋應物是刻意用「瓢」,而不用「壺」,咱們在千年後弄錯,確實是不應該的。大家之所以沒有發現這個錯字,很顯然是因為近些年網絡的誤導。不少小說作者將這10個字用在作品裡,再加上一些粗心網友的宣傳,讓「一壺酒」深入人心,這就像《見與不見》並不是倉央嘉措寫的,但卻一直被傳錯了一樣。
關於這10個字中的錯字,後來也出現在詩詞大會的題目中,當時的問題是:韋應物「我有一壺酒,可以慰風塵」中哪個字是錯的?結果是百人團中有82人答錯,讓這個題成為了詩詞大會中少有的難題。
大家愛詩,甚至願意續寫古詩當然是好事,但是筆者認為我們品詩還是要抱著嚴謹、認真的態度,至少對於千古名句咱們不能有錯別字。對此事,大家怎麼看?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