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總是痛的,星標我們陪你
文/陶瓷兔子,頭圖基於CC0協議使用
1
作為一個常年跑不贏CPI的人,這個十二月,我終於在朋友的幾度push下,打起精神開啟了理財方面的主題閱讀。除此之外,也如期看完了幾本小說和社科類讀物,有的好看的讓人放不下,當然,也有很多隻適合草草翻完直接打一星。
以下就是我十二月的讀書小記,如果你恰好跟我讀了同一本書,歡迎在留言裡分享你的淚點和槽點。
本月最喜歡:《82年的金智英》
看完了書又看了電影,不得不感慨書版的結局比電影版的「皆大歡喜」高出好幾個檔次。
在書裡,金智英的故事是以她心理諮詢師的口吻講的,那位心理諮詢師是個男性,在總結完金智英的案例之後,想起了妻子對家庭的付出,又是感激又是抱歉。
可殘酷又真實的一面,是他前腳剛剛感慨完,後腳就因為所裡有個女性諮詢師因為有了身孕要辭職而感慨:
「不管是多麼有能力,表現多麼優秀,只要解決不了育兒問題,女職員都免不了會帶來這些困擾,我暗暗決定,下一個人一定要找未婚單身的才行」。
我很不喜歡電影版裡比起電影版裡金智英靠著寫作自救,就獲得了內心平靜的「皆大歡喜」,它仿佛在向我們暗示:只要一個女人自己理清了思路,調整好了心態,就可以獲得自救的能力。
這不就像是你對窮人說「好好努力賺錢,有了錢就好了」是一樣的扯嗎。
要改變女性的處境,當然不是別人的事,但也絕對不只是女性自己的事。
女性需要覺醒沒錯,但也需要整個社會給予她們足夠的機會和尊重。只有當所有人都從心底認可生兒育女,負擔家務是跟在職場打拼一樣辛苦,也一樣偉大的時候,女性的處境才會真正好轉。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本月最震撼:《我的二本學生》
這是一本有點像田野調查的紀實文學,雖然敘述部分略矯情了些,但這樣的一個龐大又深刻的選題,還是能抓出很多有意義的點。
「二本學生」,其實並不僅僅是真正的「二本」而已,命運總是驚人的相似,普通的一本院校,普通的專業,普通的家境和普通的前途,是被太多人分享的的經歷。
這個龐大而沉默的群體,像是海裡的鯨,雖然不顯山漏水,但卻也不容忽視。
他們在想什麼?他們面臨著什麼樣的困境?是什麼左右著他們的選擇。
看完這本書,你或許就會真正理解,不是所有「自甘平庸」,都可以被簡單粗暴的等同於「不上進」。
傳送門可戳:看完這本書,我終於理解了400萬普通大學生的上升困境
本月最失望:《花兒與少年》
我在看長篇小說的時候,一度以為嚴歌苓是個從來不會讓人失望的作家,可看到了中短篇,才明白什麼話都不能說的太絕對。
比起長短篇裡的有血有肉,中篇的篇幅好像是一張網,完全沒辦法給嚴歌苓的細膩和精巧提供足夠的空間,以至於很多情節都要給描寫讓路,整本書看下來依然是順暢的,但當你試圖回憶情節的時候,才發現自己看了個寂寞。
這本書就是如此,你不會知道晚江是怎樣愛上了洪敏,兩人是在什麼樣的情感和處境中選擇了用「仙人跳」,一個帶一個的來了美國,精明的翰夫瑞怎麼會像個傻子似的被蒙在鼓裡。
一切關鍵的大情節,都被嚴歌苓用很細微的描寫帶了過去。以小寫大當然也是一種很厲害的寫法,但終究還是沒能罩得住,以至於全文都不太說得通,甚至還有爛尾的嫌疑。
同坑的還有《少女小漁》這一本,如果純粹追求閱讀體驗,還是嘗試「長篇小說+短篇隨筆」的嚴歌苓王炸組合吧。
本月最不值得:《透明社會》
如果不是先看完了《倦怠社會》和《愛欲之死》,我一定會把韓炳哲這個名字拉入我的作者黑名單。
在看這本書之前,我真的不敢相信一本書的翻譯能糟糕到每個字你都能看懂,但連起來你卻壓根不知道這一句說的是什麼。如果不是我對自己的母語閱讀還算有點自信,一定會被這本書澆滅所有閱讀的熱情。
原本是很不錯的一個主題,說的是過多的數據會導致人和人之間的屏障消失,但這種消失又會擴大人際關係間的不信任。硬生生的被搞成了一篇讓人看不下去的論文。
整本書的精髓都在序裡的一句「我是憑藉不為他人所知的那部分自己活著」。
本月最無感:《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
雖然簡介裡就寫著「心理學入門讀物」,但我還是不敢相信,就這樣一本乾貨缺缺,文筆幼稚的書,能在豆瓣上被打出8.7的高分。
這本書可以被當做《柳林風聲》的同人文,所有的主配角,甚至是情節都在硬靠《柳林風聲》裡的情節。
倒也不是不行,但過分強調情節的連貫,就會時不時的讓人想要拉《水滸傳》和《金瓶梅》這兩本強強聯合的同人小說來比一比。
情節上已經很無趣了,真正心理諮詢的乾貨也少的可憐,以至於一時間讀完,居然分不清自己是讀了一本社科讀物,還是看了一本蹩腳的小說。
唯一值得一提的點,是它把「適應策略」納入了兒童自我狀態。簡單來講,「適應策略」的固化,才是掩蓋一個人心理問題的陰雲。
舉個例子,假如你的父母是控制狂,在你無力自保時,為了跟他們和平共處,你會採取「順從」的策略,換取短暫的安寧。
可到了學校,職場,你可能會忽然在某個人身上碰了個釘子,發現「順從」這個策略不但行不通,反而會在你們之間製造更多的麻煩。
於是boom,心理防線崩塌了,之前被這個策略掩蓋的所有問題一下子就會原形畢露。
這種衝擊來的太過強烈,以至於很多人都會本能的把問題歸咎於策略本身,比如:我就不該這麼軟弱,這麼慫。但其實,策略只是你的自我保護,真正的問題在於它想要掩蓋的傷疤。
如果對「適應策略」(也叫補償策略)這個話題有興趣,我更推薦《認知行為療法入門》和《心靈的面具》這兩本。
時間有限,要浪費在有趣有料的書上。
寫在最後:有關「理財」的主題閱讀下個月還會繼續,所以書單和心得也會在我看完之後再寫,有一起研究的小夥伴可以一起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