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之內,兩家基金公司宣布痛失英才。11月30日,財通基金、黑馬基金接連發布訃告,財通基金量化投資一部投資經理徐益鋆,銀杏谷資本合伙人、銀杏海基金創世合伙人、協創黑馬基金創始合伙人鄭雨林均於近日離世。事實上,今年以來,金融圈悲訊不斷,多位業內人士因工作過勞致病辭世。有業內人士感慨,金融行業確實比一般行業壓力大,但也需要正確看待壓力,建議保持更為良好的心態,不要急於求成,要把人生看成長跑。
年內金融圈悲訊不斷
11月30日,財通基金在其微信公眾號發布推文「憶益鋆 | 沿途不枉為少年」,表示旗下量化投資部負責人徐益鋆在11月29日離世。「十年相伴,立身立德亦立功。人事無常,悲歡離合古難全。」財通基金在該推文中如是表達對徐益鋆離世的遺憾。
據財通基金官網顯示,徐益鋆是上海交通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碩士,浙江大學本科。曾任浙江祥生集團公司項目經理助理、海通證券研究所助理基金分析師。於2011年加入財通基金研究部,曾任金融工程高級研究員,現為量化投資一部投資經理。另據上述推文提及,徐益鋆出生於1983年,年僅37歲。
同日,黑馬基金也發布訃告,銀杏谷資本合伙人、銀杏海基金創世合伙人、協創黑馬基金創始合伙人鄭雨林因工作過度勞累,於11月30日凌晨在家中突發心源性疾病離世,終年55歲。
事實上,近期痛失英才的不只有基金圈,前不久,投行圈也送別了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將。僅一周前,天風證券原董事總經理、天津團隊負責人張嘉棋因病辭世,年僅49歲。
據了解,張嘉棋的微博名稱為「壓力下的從容與優雅」,而其個人介紹也透露了他的壓力來源。在微博個人簡介中,張嘉棋寫道,「7年注會、18年投行……曾是具有證券資格的CPA(註冊會計師)、CPV(中國註冊資產評估師),後混成首批保代(保薦代表人)……」如此經驗豐富的投行老將離世,更是令投行圈痛心不已。
然而,上述情況並非個例,年內已有多位業內人士相繼因身體原因辭世。據公開資料顯示,2020年8月20日,廣發證券戰略投行部副總經理張京因病去世,年僅35歲;8月19日,中交基金總經理李雪松因突發心臟病去世,年51歲;4月14日,中海基金常務副總經理宋宇辭世,年55歲;2月6日,西部利得基金總經理助理、投資總監吳江因病醫治無效,在家中離世,年僅38歲。
對於上述不幸事件,資深投行人士王驥躍感慨道,「工作是公司的,身體是自己的,不能為了工作和事業把自己身體搞壞了」。
汗水成就光鮮亮麗
提到金融行業,第一印象通常是光鮮亮麗。但光鮮亮麗,往往是從業人員的汗水以及無數個加班的夜晚堆砌而成。
券商投行人士何南野評價,「在金融圈,尤其是某些崗位,工作壓力確實較大,投行崗、投資崗、研究崗比較典型,平均工作時間都較長。加班熬夜、趕時間進度十分常見,由此導致部分從業人員往往陷入極度亞健康狀態。從金融圈目前情況看,低職級員工生活壓力大,中職級員工項目壓力大,高職級員工承攬或客戶開拓壓力大。可以看出,金融業的強工作壓力,是全方位的」。
針對金融圈不同崗位的工作壓力,北京商報記者走訪多位業內人士,嘗試從第一視角了解金融從業者的真實生活。
「我目前在頭部券商從事投資銀行業務,工作壓力一向較大。特別是今年,註冊制全面推進,項目很多,承做項目確實較大,壓力更為明顯,這應該也是今年投行從業人員都面臨的共同問題」,何南野如是說。
華南某大型公募基金經理也表示,金融行業確實比一般行業壓力更大,需要關注的行業和市場信息較多,國內、國外的情況都需要隨時關注;出差多、盤中忙、收盤更忙,同時會議也多。而基金經理的壓力更大,需要同時面對產品表現以及客戶方面的壓力。
對於公募基金行業的工作壓力,南方某大型公募內部人士坦言,公募行業公開透明的特點,決定了這個行業的高競爭性。每日公布的淨值和每月公布的資產管理規模,也導致各個公司之間陷入了異常劇烈的競爭當中,不進則退。而這些競爭壓力傳導至員工身上,就體現為工作強度大、壓力大,時刻處於精神緊繃的狀態。「這是行業特點,無法改變,甚至可以說,這樣的競爭只會加劇。」
上述內部人士進一步談到,經濟增速的放緩,必然導致市場主體之間的競爭從增量發展到存量博弈的轉變,此類現象並不單發生在金融行業,各行各業的競爭都在加劇。因此大家也在討論一個詞叫做「內卷」。所謂「內卷」,即代指非理性的內部競爭或「被自願」競爭。
合理調節 切忌急於求成
無論自願或「被自願」,金融從業人員所面臨的壓力都是真實存在的。在高壓工作下,如沒有適當、正確地進行自我調節,便容易陷入過度勞累的狀態,並損害身體健康。那麼,在業內人士看來,如何才是合理的自我調節?
在何南野看來,壓力較大的時候,可以從四方面著力改善自身狀態。一是養成更為正常的作息,寧願早起,也不要經常熬夜,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二是保持鍛鍊,通過運動恢復身體活力,並舒緩壓力;三是降低對手機的依賴,該休息的時候應充分休息;四是正確看待壓力,要保持更為良好的心態,不要急於求成,要把人生看成長跑。
王驥躍也認為需要正確識別壓力。「有些事是壓力,但很多壓力其實只是想像的,並不一定構成壓力,所以需要正確識別壓力。要分清事情的輕重緩急,有序安排好工作,要認識自己的能力邊界,不能扛過多的事情,要生活規律鍛鍊身體,尤其要保障睡眠。」
在年內「噩耗」不斷的同時,也給金融從業人員敲響了「警鐘」。在努力工作之餘,各位「金融打工人」應保重身體、勞逸結合,保持健康的狀態才能更好地的實現個人價值。
北京商報記者 孟凡霞 李海媛
【來源:北京商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