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氣象,生活在都市的我們,不常能見到。每年都要上山一二次,武當山做為我的半個故鄉,我終於明白為什麼吸引我了。在五龍宮,這座廢墟中的古建築,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從武當山鎮上出發,驅車約40分鐘,進入了五龍宮景區,由於景區在維修,因此沒有遊客,我們在當地文物局盧工的帶領之下,方得以進入。
此行最大的收穫是:由盧工全程帶領並講解武當山古建中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石
盧工可以說是武當山古建築當之無愧的守門人,他親自帶領工程團隊,踏遍山上山下幾十處古建築遺蹟,把一生的精力都獻給了他熱愛的武當山
五龍宮,位於靈應峰下,前列金鎖峰,環繞磨針、飛雲諸間,虎踞龍盤,林巒環拱,地勢清幽。唐貞觀年間,敕建「五龍祠」;宋真宗賜額「五龍靈應之觀」。據史料記載,這是武當山歷史上敕建的第一座道觀。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詔改觀為「五龍靈應宮」;元仁宗賜額「大五龍靈應萬壽宮」。明洪武五年(1372年)復修;明永樂十年(1412年)擴建到215間,賜額「光聖五龍宮」;嘉靖年間擴建到850間。明代詩人王世貞贊五龍宮曰:「層層歷落怪松,擁殿千朵芙蓉」。1930年又毀於火,現存建築及遺址佔地25萬平方米。在這層層疊疊的牆體中,可以看到五龍宮久遠的歷史變遷
我們在盧工的講解下,才可以發現更多的細節.
進入山門,左側的這條小道,很容易忽視,沿著這條路,可以走到南巖,這也是歷史上真正的古神道
迎面而來的,目測約有幾十米長的牆體,尾部已隨山體山勢有所傾斜
蓄水池在古建築中本屬常規配置,這裡的二方水池神奇在:水面一高一低(圓高方低)、方池的龍頭全部露在外,圓池的龍頭已隱於水中。一清一濁(方清圓濁),據盧工的介紹,五龍宮在歷史上歷來為皇家所重視,他的功能主要是祈雨,因此在設計修建之初,五龍宮的地下水處理系統就不同於其他宮觀。並且這種現場不會隨季節天氣而變化.
有付階的這種建制,可以看出五龍宮當初的地位之高.
不同年代的石塊拼接-右側顏色較深部分,應是唐朝的,後面淺色部分,是明朝及後來歷朝歷代不斷修補建造
五龍宮在古建築遺蹟中的地位,就在於此:可以在一座遺蹟中,看到不同朝代的建築遺存。
古建築修復是盧工的專業,很多的細節,只有在他的指引下,我們外行人才依稀看的懂
包括這個拱門上方的黃色,據盧工介紹,是他主張特意保留,並且用了一種特殊的方法才調出這個顏色
一角處堆放的琉璃瓦,是用來維修宮觀時用的
前半部分是明朝的琉璃瓦,後半部分顏色較鮮豔的,都是現在燒制的
精光內蘊的琉璃瓦,在盧工的授意下,很幸運的帶下了山做研究
返回途中,站在這片廢墟之上,千年的時光流轉,一磚一石,一草一木,似乎在這裡定格.
武當山的元氣,應該從五龍宮開始
探尋武當山的歷史,五龍宮是個重要的起點
我似乎明白了是什麼吸引著我,一次又一次的回來.
希望盧工為武當山古建所做的諸多工作,能夠更好的傳承下去
如同腳踏著這塊溫暖而堅實的土地,以及這塊土地上生活著的芸芸眾生們.
武當山新區:太極湖的秋日美景
編 輯 | 金貝 嚴文慧
責 編 | 姜元波 謝楠竹
通訊員 ▏朱晚霞 齊凡生 崔久華 劉永剛 李蒙
胡卓 周璽 餘靜 曹東來 張天清 王亮
協調 | 石清燕 凌凌
統籌 | 韓繼斌 袁紅 羅煥宇 鄭偉
出 品 人 | 費利民
總 監 制 | 溫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