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藥學堂】:滑石
本品多為塊狀集合體。呈不規則的塊狀。白色、黃白色或淡藍灰色,有蠟樣光澤。質軟,細膩,手摸有滑潤感,無吸溼性,置水中不崩散。氣微,味淡為類白色或黃白色的極細無砂性的粉末, 手摸之有滑膩感,粘手。氣微,味淡。在水、稀鹽酸或稀氫氧化鈉溶液中均不溶解。甘、淡,寒。歸胃、膀胱經。
-
古今醫家論「暑」
診其脈浮而虛,蓋浮則為風,虛則為暑,此中暑而又傷風,俗命名謂之暑風。若作驚癎之治,多致不救。倉卒之際,宜以溫熟水化蘇合香丸灌之,俟其稍甦,卻以黃連香薷散加羌活煎服,作效者多矣。 河間六書【 金?劉完素】 中暑 中暑大汗自出,脈虛弱,頭痛口乾,倦怠煩躁,或時惡寒,或畏日氣,無問表裡,通宜白虎湯。
-
滑石(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若與甘草為末服之,善治受暑及熱痢;若與赭石為末服之,善治因熱吐血衄血;若其人蘊有溼熱,周身漫腫,心腹膨脹,小便不利者,可用滑石與土狗研為散服之,小便通利,腫脹自消;至內傷陰虛作熱,宜用六味地黃湯以滋陰者,亦可加滑石以代苓、澤,則退熱較速。蓋滑石雖為石類,而其質甚軟,無論湯劑丸散,皆與脾胃相宜,故可加於六味湯中以代苓、澤。
-
中藥滑石到底都有哪些用處?
退燒,滑石與甘草是一對絕配。滑石配伍甘草濫觴於劉完素的《傷寒標本心法類萃》,稱之為六一散。劉完素認為該方具有通九竅六腑、消蓄水、止渴、除煩熱之功。對於夏季外感,《素問玄機原病式》言:「以甘草、滑石、蔥、豉等發散為甚妙。」用治陽熱鬱遏於表效果顯著,醫家譽之為「神驗之仙藥」。《明醫雜著》謂:「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
-
新冠肺炎診療方案中推薦的「藿香正氣」,的確不是治中暑的方子哦!
歷代醫籍如《雜病廣要》、《雜病源流犀燭》、《證治準繩》皆將其列為治暑方,在現代也可見將藿香正氣散用於中暑的範疇中,但藿香正氣散作為辛燥之劑,用於暑證治療一直存在爭議。方中君藥為藿香,有辛溫解表,內散寒溼,芳香闢穢之效;蘇葉、白芷皆芳香辛散,能加強解表化溼之力;半夏曲、厚樸燥溼止嘔;桔梗、陳皮、大腹皮暢氣行水;茯苓、白朮、甘草健脾祛溼,諸藥相合達到外解風寒,內散寒溼,理氣和中之效。
-
「通聖散」是一種法還是一首方? | 張英棟(防風通聖散)
兩年前,筆者在沒有找到更合適的參考時,硬著頭皮寫下《病機氣宜河間派》一文,在文章的最後,給出了對於劉河間的一個整體認識:「河間是中醫學史上一位以理論醫,重視氣宜,強調病機,臨證全面的實踐和理論大家。而由其引領的河間學派,秉承了其學術特點而代有創新。
-
《本草圖經》:本草承先啟後之作
其中源頭之作《神農本草經》、承前啟後之作《本草圖經》、巔峰之作《本草綱目》堪稱其間三座裡程碑。 北宋蘇頌主持編撰的《本草圖經》是我國第一部版刻藥物圖譜,該書集北宋以前本草文獻之大成,真實記錄了北宋全國藥物普查的豐碩成果。由專業人士根據標本實物繪製,並配有詳盡文字說明,並印刷出版,是科技史上的創舉,這部本草著作為今日的中藥鑑定學科奠定了基礎。
-
方劑選萃:防風通聖散
【主治】治風熱壅盛,氣血怫鬱,表裡三焦皆熱者;並治瘡瘍腫毒。 【方論選萃】 清王旭高:此即涼隔散變法,去竹葉、白蜜,而加發表和氣血藥。荊、防、麻黃、薄荷,發汗而散熱搜風,梔子、滑石、硝、黃,利便而降火行水,芩、桔、石膏清肺瀉胃,川芎、歸、芍養血補肝,連翹散氣聚血凝,甘、術能補中燥溼,生薑通徹表裡。汗不傷表,下不傷裡,名曰通聖,極言其用之效耳。
-
金星草:李時珍治【腳膝爛瘡】的一味專方|本草圖經•金星草
【別名】金釧草(《本草圖經》),大金星鳳尾(《履巉巖本草》),鳳尾草(《綱目》)。【植物來源】本品為水龍骨科植物大果假密網蕨的全草。【出處】出自《嘉佑本草》。 1.《嘉佑本草》:金星草西南州郡多有之,而以戎州者上。
-
中醫概念需規範 —— 「伏暑」可能和「暑」無關
這些症狀並不需要用「暑」來解釋。初發證治衛氣同病證候:發熱惡寒,頭痛,周身酸痛,無汗或少汗,心煩口渴,小便短赤,脘痞,苔白膩,脈濡數。病機:本證為伏暑初起,暑溼內鬱氣分,時邪束表,衛氣同病之候。暑邪內鬱氣分,故見心煩口渴,小便短赤;溼邪阻滯氣機則脘痞;時邪鬱表故見發熱惡寒,頭痛,周身酸痛,無汗或少汗;苔白膩,脈濡數乃暑溼鬱阻氣分之象。其中發熱惡寒、周身酸痛、心煩口渴、脘痞溲赤為本證辨證要點。治法:清暑化溼,疏表透邪。方藥:銀翹散去牛蒡子、玄參加杏仁、滑石方或黃連香薷飲。
-
夏令季節常見暑溫病,中醫經典理論如何論述?臨床如何治療?
王孟英認為欠妥而更改為「暑多夾溼」。暑溫與溼溫同屬於溼熱類範疇,臨床症狀有相似性,需要理解二者的異同與鑑別。一者,從暑溫、溼溫發病時間上鑑別,如《溫病條辨》曰:「暑溫者,正夏之時,暑病之偏於熱者也。溼溫者,長夏初秋,溼中生熱,即暑病之偏於溼者也。」暑乃夏月主氣,一般認為暑溫的發病多在小暑與大暑間,而溼溫的發病,多在長夏初秋。小暑與大暑,長夏秋初,實即農曆六月、七月期間,已入伏天,正值一年最熱氣候。
-
黑虎丸經典配方之止血聖藥—百草霜
百草霜,又名灶突墨(《千金方》),灶突中塵(《外臺秘要方》),灶額上墨(《本草圖經》),灶煙煤、灶煤(《中國醫學大辭典》)。為雜草經燃燒後附於灶突或煙囪內的菸灰,久經燒燻,在爐灶、鍋底上結成的煙墨,因其質輕細,故謂之「霜」。百草霜是黑色粉末,或結成小顆粒狀,手捻之即為細粉。質輕,入水則飄浮分散,無油膩感,無臭。以烏黑色、質輕、無雜質者為上品。
-
每日一味中藥--滑石
【來源】為矽酸鹽類礦物滑石的塊狀體。採得後,去淨泥土、雜石。或將滑石塊刮淨,用粉碎機粉碎,過細篩後即成滑石粉。④《日華子本草》:"治乳癰,利津液。" ⑤《本草衍義補遺》:"燥溼,分水道,實大腸,化食毒,行積滯,逐凝血,解燥渴,補脾胃,降心火之要藥。" 【用法】內服:煎湯(布包),3~4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摻或調敷。
-
藥性歌括四百味005:連翹、石膏、滑石、貝母
它也是治痛風的神品。 肺癰的要藥--魚腥草。 風溼痺症的要藥,我們天天都會用到的--威靈仙。 尿赤痛淋漓之要藥--海金沙。 婦人調經要藥--香附。陽明,當你六經都有一個很厲害的時候,你要清陽明,陽明它分為陽明經跟陽明腑。 陽明經呢,石膏,陽明腑呢?大黃。所以牙火才是陽明經熱,所以用石膏,一劑藥第二劑藥沒吃牙痛就好了。 牙痛鼓得牙包像氣球被針一刺一樣,那個氣就爆掉了,就癟下去了,所以他說他是有生以來吃最有效的牙痛藥。
-
日讀一方(六十三)|《張仲景50味藥證》 —— 滑石
滑石為矽酸鹽類礦物滑石的塊狀體。《神農本草經》謂滑石主「身熱洩遊,女子乳難,癃閉,利小便,蕩胃中積聚寒熱,益精氣」。《傷寒論》入1方次,《金匱要略》入6方次。蒲灰散治「小便不利」(十三)。滑石白魚散中亂發不入藥,故可作最簡方考,其主治亦為「小便不利」(十三)。百合滑石散治「百合病變發熱者」(十三),其主治不明。
-
中草藥之29 薄荷
《唐本草》:薄荷莖方,葉似荏而尖長,根經冬不死。又有蔓生者,功用相似。2.《本草圖經》:薄荷,舊不著所出州土,而今處處皆有之。夏、秋採莖葉暴幹。古方稀用,或與薤作蘼食,近世醫小兒疳積。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全草或葉。
-
滑石藥解 本經中藥
滑 石《神農本草經》上經·
-
防風通聖散,治一切風熱等證,為表裡氣血三焦通治之劑!
用法, 上為末,每服6g,水一大盞,生薑三片,煎至六分,溫服。現代用法,以原方比例稍減,做湯劑運用。《醫方考》謂:防風、麻黃解表藥也,風熱之在皮膚者,得之由汗而洩;荊芥、薄荷清上藥也,風熱之在巔頂者,得之由鼻而洩;大黃、芒硝通利藥也,風熱之在腸胃者,得之由後而洩;滑石、梔子水道藥也,風熱之在決讀者,得之由溺而洩。
-
觀藥識人(三)——滑石VS範金剛
要不是花少給娃開了一味滑石,我真沒想到去了解小時候耳中聽到過的「滑石粉」,也不知道專門治痱子的六一散就是滑石6配甘草1.先來瞧瞧滑石長什麼樣子吧:首先是大的:然後是中的:可以通乳,乳也是水,滑石利水。且石多氣燥,而滑石滑潤,屬於石中之陰品,是石類藥中最為平和的。另外,質重而滑,重能下降,滑能利竅。故能除三焦溼熱下注。《本草經解》中,葉天士說滑石氣寒,稟天冬寒之水氣,入足太陽寒水膀胱經、手太陽寒水小腸經;味甘無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陰脾經。氣味降多於升,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