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片林地適宜赤松茸生產。 記者劉心楊攝
訥河的大球蓋菇加工成罐頭食品。記者劉心楊攝
訥河市擁有林地120萬畝,從2016年開始發展赤松茸種植,如今已初步形成規模化、全鏈條發展態勢。
訥河市2020年擁有赤松茸種植基地57個,種植面積達到3400畝,平均畝產約5000斤。
訥河市年產赤松茸鮮菇約7500噸,總產值約5100萬元,推動消耗秸稈約2萬噸。
「溫度在28度以上,酒紅大球蓋菇生長就處於休眠狀態了,它的最佳出菇溫度是12度至28度。」訥河市訥南鎮向榮村村民明延孝,對蘑菇種植「門兒清」。他每天在基地精心觀察蘑菇長勢,蘑菇長成幾等,明延孝都能辨別個八九不離十。
明延孝種的酒紅大球蓋菇,就是赤松茸,是國際菇類交易市場上的十大品種之一,近年來,訥河市將這個名貴蘑菇種植出了新意。
訥河市形成制菌、基地、儲運、加工、包裝、營銷完整產業鏈條。赤松茸產業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這種「舌尖上的美味」成為當地貧困村民增收的主陣地。
一戶一感觸
貧困人家撐起「蘑菇傘」
訥河市和盛鄉南陽村土壤貧瘠,經濟條件較差。建檔立卡貧困戶李翠梅家,夫妻倆加上兩個女兒4口之家日子過得艱難。丈夫徐景福患有腦炎和類風溼不能幹重活,李翠梅也沒有什麼手藝。「我家這個狀況,不能外出務工,就琢磨著在家門口找點營生。」2018年3月,南陽村村委會主任李志偉帶她到龍江縣一家食用菌公司學習,李翠梅很受啟發。村幹部幫助她辦理了2萬元扶貧貸款,又向她提供發酵菌用的玉米秸稈400捆。李翠梅通過一段時間的潛心摸索,製作菌床播撒菌種,第一批秸稈發酵大球蓋菇種了5畝,第二批播種3畝,這8畝菌菇第一年蘑菇總產量1.7萬斤,純收入達3.5萬元,李翠梅一家對蘑菇種植充滿信心。「鄉政府領導幹部、村委會成員、包村工作隊、幫扶人,都幫我賣蘑菇,我家的大球蓋菇競拍過500元10斤的好價,還在齊齊哈爾市綠博會上露了臉。」
現在,李翠梅的蘑菇通過網上訂購、組織採摘、市場銷售三種模式打開了銷路。2019年秋,李翠梅家開始建起大棚,通過爐火取暖提供適應食用菌生長的溫度,幫助儘早出菇。今年4月中旬,她家實現了率先出菇,價格每市斤賣到15元。如今,李翠梅家的蘑菇基地擴大到了20畝,在村裡的幫助下註冊了屹陽菌大球蓋菇種植合作社,在菌菇採摘季節,李翠梅積極帶動有勞動能力的3戶貧困戶務工增收,每天每個貧困戶收入100元,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一村一經驗
秸稈做菌床一舉兩得
和一家一戶的種植不同,向榮村赤松茸種植基地幹的大,今年第一批種植蘑菇70多畝。6月中旬,這裡第一批蘑菇已經上市。
訥南鎮光輝村黨支部書記王春清說,全鎮12個村都加入到了赤松茸種植基地,每個村出資3萬元,共同種植赤松茸,帶動貧困戶增收。基地採菇時用工20多人,優先僱用貧困戶,僱工每天收入100元左右。
赤松茸產業給鄉村帶來發展活力,訥河市興旺鄂溫克族鄉永久村黨支部書記梁魁梧對此感觸頗深。2017年他從外地考察大球蓋菇產業回來後,當年秋天就開始儲備秸稈等製作菌床的原材料,2018年開始種植。「這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老年人都可以在家門口務工,我們村有80多歲的老人採菇,一天也不少賺。」70多歲的叢文華是獨居老人,在基地打工賺7000多元。2019年5月至10月,胡勇海老兩口每人賺了5000元。
梁魁梧回憶說,2018年村裡僅在赤松茸基地務工這一項,勞務支出就達到12萬元,2019年達到19萬元。這一產業帶動了全村83戶114位貧困人群增收。
「種植大球蓋菇消耗秸稈非常大,60%的基料都是秸稈,可以促進秸稈綜合利用,一舉兩得。」梁魁梧今年又有了新身份,訥河市松冠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公司已經入駐赤松茸產業園。
據了解,訥河市的赤松茸種植經營管理模式,主要有鄉鎮投資集中經營、村集體投資集中經營、集體投資農戶經營、個體經營等方式,種植地塊以林地為主,冷棚、曖棚和溫室種植面積約300畝。二克淺鎮紅星村、龍河鎮友好村、同心鄉革新村、興旺鄉永久村連片種植規模超過100畝。慶祥村利用閒置校舍、孔國村利用暖棚進行工廠化種植,能夠保證訥河赤松茸全年生產、四季供應。
一鏈一發展
從林下到餐桌全覆蓋
訥河市赤松茸產業園位於訥河市經濟開發區,佔地面積3.2萬平方米,有標準廠房3200平方米,冷庫1700平方米,年加工赤松茸鮮菇1000噸,2020年帶動貧困戶2000餘戶,戶均增收500元。
這裡主要產品有鹽漬菇、烘乾菇、赤松茸醬菜等。由赤松茸產業帶頭企業松冠食品有限責任公司負責運營,承擔訥河境內赤松茸產品收購、統籌銷售、建設加工和開展產業合作等任務,與全國主要赤松茸生產加工單位建立了穩定良好緊密的業務聯繫。梁魁梧說,目前已經註冊「鶴城小匠」品牌,加工出2萬瓶赤松茸醬準備上市。
同時,訥河市通過舉辦赤松茸主題菜品烹飪大賽擴大宣傳推廣,引領赤松茸餐飲消費的新潮流、新需求、新時尚。鼓勵餐飲行業積極行動,克服疫情不利影響,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立足訥河實際,研究開發扶貧產業赤松茸特色菜品,讓營養美味的赤松茸進入百姓餐桌,形成品牌。
從林下種植到走上餐桌,訥河市的赤松茸產業鏈開闢出了舌尖上的脫貧增收路。(鄭愛權 記者董新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