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脫貧攻堅不僅帶動了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同時也帶來了城鄉面貌的全面改觀。2019年普洱市獲'中國最具投資吸引力城市''全國縣域綜合改革十佳城市',西盟縣榮獲全國脫貧攻堅組織創新獎。2020年獲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現在我們正在前往的瀾滄拉祜族自治縣,院士扶貧是一大亮點。"普洱市宣傳部副部長施文豔在大巴車上向作家們介紹著。
普洱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關於脫貧攻堅的決策部署,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依託綠色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高原特色現代農業,萬畝生態茶園、咖啡和特色生物藥材種植,以及超過五百萬畝的林下經濟產業,成為遍布全市鄉村的致富產業。尤其是堅持走"院士扶貧"的高端路線,全力攻堅克難,使農民脫貧奔小康取得了決定性成果。
院士扶貧容易做到嗎?一個、二個、三個……還是眾多院士、專家加盟到脫貧攻堅的隊伍中來,形成的科技強力又會將脫貧攻堅推向怎樣的高度?
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貧困面廣、貧困人數多,是雲南省脫貧攻堅的主戰場。2017年4月邀約中國工程院22位院士與16名專家齊聚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共同為該縣脫貧致富出謀出力。在瀾滄縣會議室舉行了"聘任中國工程院院士為普洱市人民政府工作顧問儀式"。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農業學部主任、華中農業大學校長鄧秀新院士,省科協主席朱有勇院士出席儀式。市委書記衛星向9名中國工程院院士頒發了聘書。此前,普洱市先後聘請了6名中國工程院院士為普洱市人民政府工作顧問。截至目前,共有25名中國工程院院士受聘為該市人民政府工作顧問。
時代楷模朱有勇院士
院士、專家們在瀾滄縣職業高級中學和瀾滄縣人民醫院,專題調研職業教育和醫療幫扶情況,開啟產教融合的扶智項目,他們來到雲山村蒿枝壩馬鈴薯種植示範基地,通過現場採收、現場稱量,朱有勇院士的科研成果、冬季馬鈴薯項目獲得的成功,每產量最高達到了4.7噸。
現場農民挖馬鈴薯就像挖"寶"一樣興奮:按平均畝產3.3噸計算,每公斤3元的價格出售,每畝最高可創收近1萬元!而以往他們每畝的收入只有幾百元,高出10倍以上收入,怎能不讓人心花怒放!
朱有勇院士表彰當地馬鈴薯種植大戶
說起朱有勇院士到大山裡教村民種洋芋,那可是瀾滄縣流行在田間地頭的美談。早在2015年朱有勇率團隊駐紮竹塘鄉蒿枝壩村,建起一座"科技小院",他帶領的專家團隊深入田間地頭,指導當地農民種植冬季馬鈴薯、林下三七等作物以及科學養殖牲畜,探索出了一條卓有成效的科技扶貧路。經過持續的努力,當地種植、養殖產業壯大了起來,貧困的村民的日子紅火起來。
朱有勇院士指導當地農民種植馬鈴薯
劉裡保家有十畝地,原來只種一季玉米,在朱有勇院士的指導下種了冬季馬鈴薯,每年增收7萬多元。他對前來的採訪作家說:"我們種馬鈴薯用的有機肥,是朱有勇院士給的,冬季天氣不下雨,澆水由村裡統一負責,馬鈴薯從地裡挖出來就有人前來收購,我們只要出力氣幹活就能致富,這樣的日子哪裡的人能比得了,生活很順心、幸福。"劉裡保家4口人,用種馬鈴薯的收入供兩個兒子上大學,大兒子已經畢業參加工作了。
作家在採訪時有村民說:"朱院士不僅教我們學會了種植冬季馬鈴薯技術、養殖技術、經營農家樂,重要的是讓我們覺得學科學、學技術不僅不難,還能過上好日子,這是巨大的精神鼓勵。"朱有勇院士用科學技術給農民帶來了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巨大改變,這將產生更為持久的發展的動力。
在普洱院士扶貧的隊伍中,李玉院士團隊幫助會澤培育7個食用菌栽培菌種,發展林下食用菌產業千餘畝,有效帶動貧困戶脫貧;陳劍平院士協調唐華俊院士團隊,開展高產優質燕麥引種試驗示範,兩年多的時間內完成13個品種選育工作。目前,已建成6000畝燕麥品種繁育基地,平均畝產由70公斤提高到300公斤,每畝可增收1500元以上。到2020年已完成播種5萬多畝,以後將推廣15萬畝,惠及1.8萬個農戶,為高寒地區群眾奔小康提供強力支撐。
"扶貧扶智"這句話經常出現在媒體上,但是在許多人的意識中,只是讓農民多讀書、參加一些基本的技能培訓,在普洱則是以推動農村的產業大發展實現脫貧奔小康。到2019年1月,全市60萬人口全部脫貧,761個貧困村出列,9個貧困縣脫貧摘帽,貧困戶人均收入從2733元增長到11404元,提前一年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眾多院士和專家幫助農民實現脫貧奔小康,是普洱市在黨的領導下完成的一次"為民請命"之舉,為農村脫貧請來了科技振興的"命",為農民請來了依脫產業興教、興業的"命",也為脫貧後時代的農村發展提供了可效仿、可學習的良好範式。(文章來源:今日頭條)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