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上個月足協讓各隊更改中性名以來,圍繞這件事產生的話題,遠比聯賽本身精彩的多。誠然,足協的出發點是好的,一次性把名字改成中性名,這樣以後就不會改來改去了,正所謂「長痛不如短痛」。那麼截止到目前,各支球隊的「更名行動」進行到什麼程度了呢?
首先,80%的球隊還是遵從了足協的要求,甭管心裡願不願意,反正是麻溜兒的把名改了,同時也通過了足協的審核。像廣州恆大淘寶更名「廣州隊」,廣州富力更名「廣州城」,未來的廣州德比將是「廣州隊」和「廣州城」之間的對決,雖然沒什麼新意,不過聽起來倒也不失霸氣,改這麼一下,也算是一勞永逸了吧。
未來的「廣州德比」將被賦予和以往不同的含義。
畢竟,足協這次是鐵了心要將更名進行到底,躲肯定是躲不過去了,那就改吧。
其次,以北京國安為代表,為了全力保住隊名,在「去企業元素」的大前提下進行股權變更,將原隊名的企業元素完全去掉,從而符合足協的更名要求。目前,中國中信有限公司(屬中信國安公司)佔有中赫集團36%的股份,若要保住「國安」這兩個字,就必須將中信國安公司的股權進行轉讓。目前俱樂部正在全力推進這件事情,只要中信國安公司不再是俱樂部的股東,那麼「國安」這個名字就能保住。
和國安情況差不多的還有山東魯能,雖然魯能兩個字保不住了,但球隊還是要以「泰山」命名。不過,足協以新股東濟南文旅集團持有「山東泰山健康科技有限公司」49%的股份為由,拒絕球隊更名「泰山」。為此,俱樂部也正在採用與國安相同的做法,進行股權轉讓,從而全力保住「泰山」這個名字。
國安和魯能之所以要保名,是因為這類球隊基本是一個名字叫了十幾年乃至二十幾年,廣大球迷早已對老隊名充滿感情,一旦換掉,實在讓人無法接受。從歷史和文化的角度看,老隊名早已是俱樂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俱樂部的精神圖騰,換名如換命,不到萬不得已,真的換不得。
目前,不想修改隊名的幾支球隊基本都在用這種方式保名,畢竟,你足協只說隊名不能包含企業元素,那直接把企業元素清理掉不就行了。
比較倒黴的是河南建業,本來俱樂部已經準備更名 「洛陽龍門」,結果被建業球迷噴了個狗血淋頭。在建業球迷看來,「建業」兩個字去掉尚且還能容忍,連「河南」都要去掉,這簡直就是斷子絕孫啊!儘管俱樂部已經發表聲明,新股東是洛陽文旅集團,但廣大球迷並不買帳,幾番僵持之下,俱樂部只好答應重新修改隊名,儘量保留「河南」二字。看起來,既要符合足協規定,又要滿足球迷訴求,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還有更倒黴的新疆天山雪豹,原本「天山雪豹」這個名字還被足協點名表揚起的好,結果在實際申報過程中,發現俱樂部旗下還有一家「新疆天山雪豹商務酒店有限公司」,這樣一來,原本被表揚的名字其實也不符合要求,還是得整改,要麼改名,要麼轉讓股權。不過看起來,既然高層這麼喜歡「天山雪豹」這個名字,還是股權轉讓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吧。
距離新賽季開始還有兩個月的時間,可以預見的是,球迷需要一段時間來重新適應各隊的新隊名,不過,就算各隊都改名了,球迷內心是否認可新隊名,現場助威的時候是否會喊新隊名,這可就不好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