嫩江流域達斡爾族早期村屯的建立

2021-02-12 藝熱YIRE

     17世紀中葉,沙俄侵略黑龍江流域達斡爾族領地後,達斡爾族人為避戰亂,免戰禍,從清朝順治年間起,陸續由黑龍江故地,南徙嫩江流域。從此,這水草豐美、沃野千裡的嫩江平原,成了達斡爾族人民的第二故鄉。

達斡爾人的祖先慧眼金睛,選擇了這風光秀美、物產豐富的嫩江流域作為故地,給子孫們帶來了無限美好的幸福生活。這三百多年來,達斡爾族人把嫩江當作母親河,把嫩江之水比作母親的乳汁,這裡地美、水美、草美、人更美。素有「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裡」的諺語。達斡爾族人民世世代代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

據考證,達斡爾族來到嫩江流域,最早是分布特哈和齊齊哈爾兩大部落,在大興安嶺南麓沿嫩江中上遊以及嫩江支流的訥莫爾河、諾敏河一帶定居。以今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為中心居住的達斡爾族,稱布特哈達斡爾(布特哈為狩獵之意)。當時朝廷稱其為打牲部。他們開始時以打獵、畜牧為主業,兼營農業。沿嫩江中下遊兩岸,在荒無人煙的現齊齊哈爾周圍廣闊平原居住的稱齊齊哈爾達斡爾,又稱浩通達斡爾(浩通城市之意),後來也有稱江省達斡爾的。他們以耕種、養畜為主業,兼營打獵和捕魚。這部分人同漢族雜居較早,離城又近,經濟文化發展較快。

達斡爾族最早的村屯是以哈勒、莫昆(姓氏)的氏族組織為單位建立起來的。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口的增加,尤其是外來異族的遷入,村屯的氏族界線逐漸被打破,氏族混合、民族雜居的村屯出現了。但是好多村屯的名稱仍沿用原來名稱。下面我們將齊齊哈爾部落和布特哈部落達斡爾族早期村屯分別敘述如下:

    

一、齊齊哈爾地區早期村屯


齊齊哈爾地區達斡爾族早期村屯,是以齊齊哈爾屯達斡爾族總管衙門府為中心,沿著嫩江中下遊兩岸,上至布特哈梅斯勒屯,下至嫩江下遊的莫呼爾屯,最早建立了29個村屯,其中江西17個屯,江東7個屯,江南5個屯。後來,大屯分出幾個小屯,有的富戶在別處又建了新村,少數地房子和牧場變成了百十多個村屯。據何布臺先生撰著的《達古爾蒙古嫩流志》和作者幾十年的資料積累及實地調查,清末民初,達斡爾族有如下78個村屯:

(一)嫩江北岸24屯

嫩江北岸有24個屯。江北是指上至布特哈界,下至哈拉擺渡區域。

莫力克屯。是敖勒哈勒(氏)、克爾哲莫昆(姓)建的屯。漢譯是多氏建的屯。此屯民國年間被大水淹沒,已不存在。

莽格吐屯。是多金莫昆、何斯爾莫昆建的屯。多氏、何氏所建。

敖乃屯。敖勒哈勒人所建。此屯系二十多戶的小屯。1969年發大水,全村被淹沒,後併到莽格吐村。

額爾門沁屯。系敖勒哈勒之多金莫昆、雅爾斯莫昆所建。此屯系達斡爾族最古老的村,開始建時分三個小部落,後來此屯向外擴展了不少新村。舊時,達斡爾族供奉的額爾門沁巴日肯(神佛),就出自此屯。

木古拉爾臺屯。現名大拉臺屯。系由莽格吐村之地房子變成的屯。木古拉爾,達斡爾語意為大軲轆車的大篷子,有一年漲大水,此地漂來了大車篷子,由此得村名。

三間房屯。多氏所建,系由額爾門沁屯分出來的屯。1956年,此地建了莽格吐達斡爾族鄉。三間房又是齊齊哈爾市和甘南縣交界處。

西地房子屯。敖氏所建。此屯又名慶喜地房子。是原額爾門沁屯的富戶敖慶喜在此開荒種地而建的屯。系民國初年建屯。

薩恩達幹屯。現名三道罕屯。系託莫哈勒之瓦然莫昆所建。喬氏建的屯。

扎屯哈屯。額爾門沁分出的小屯,系多氏所建。

河西屯。額爾門沁屯分出的小屯,緊靠阿榮河之西,故名河西屯。

李地房子屯。系臥牛吐屯李姓富戶在民國初年建立的地房子。

斡諾爾吐屯。現名臥牛吐,分兩個屯,稱東西臥牛吐村。該屯是清朝初年由烏 力斯哈勒之庫爾堪莫昆所建的屯。系吳氏所建之屯。「斡諾」是小溝壑之意,建屯時東西兩個小屯之間,有一條好似地裂的道紋形成了小溝,故取名斡諾爾吐。這裡舊時設有臥龍鄉,偽滿洲國時設有警察分駐所。1952年8月,在此成立了龍江縣臥牛吐達斡爾族自治區,1956年改設臥牛吐達斡爾族鄉。

音欽屯。託莫哈勒之圖沁莫昆建的屯。系陶氏建的屯。清朝自康熙到乾隆年間,每年的五月在這裡舉行盛大的「楚勒罕」,如同今天的集市貿易。

掛爾本達瓦屯。現名三道嶺屯,又名新發屯。卜敦莫昆人所建,是卜氏建的屯。分前後兩個小屯。後來精奇裡氏有不少人遷到此地居住。

塔維淺屯。後改名五家子屯,現名瑞廷村。系吳氏所建的屯。

哈布其勒屯。後改名土房子屯,現名新生村。系扎木莫昆人建的屯。為張氏建的屯。

西熱圖屯。後改西裡圖屯,現名長安村。系臥牛吐李姓富戶之地房子變的屯。

舍根屯。現名紅旗村。陶氏建的屯。

綽查裡屯。現名復興村。

瑪格爾臺屯。現名民主村。系多氏所建之屯。是從額爾門沁分出來的。

多布臺屯。分前後多布臺,系多氏所建。還有音欽多布臺,系音欽屯陶氏所建。現名為團結村,分東西兩村。

哈爾布託屯。現名為勝利村。系瓦然莫昆所建,為喬氏建的屯。

雅爾斯屯。現名為雅爾塞村。清順治年間託莫哈勒之瓦然莫昆所建。喬氏建的屯。據說,瓦然和圖沁兩個莫昆人,在黑龍江上遊的雅克薩城附近的鐸陳屯居住,南徙嫩江流域之後,為了紀念雅克薩故地,取新屯名為雅爾斯。該屯在鹹豐年間出過名將,名曰德興阿,曾任密雲副都統、蒙古都統、西安將軍、欽差督辦河北軍務,軍功顯赫。清同治六年(1867)病逝。屯西約三裡之地有將軍墓碑。1956年建雅爾塞達斡爾族鄉。1958年建齊齊哈爾市國營雅爾塞農場。1980年後改建雅爾塞鎮。

哈拉屯。系胡爾拉斯哈勒之華爾提莫昆和鄂斯爾哈勒之何斯爾莫昆所建。為康、鄂二氏建的屯。哈拉屯北兩裡之許地方有遼金古城遺蹟。

(二)嫩江西岸34屯

嫩江西岸有34屯。江西是指哈拉渡口以西到最南邊的莫呼爾屯止。

奈門沁屯。系鄂斯爾哈勒之海蘭莫昆所建的屯。是鄂氏建的屯。

隋宮屯。現名大五家子屯。系烏力斯哈勒之烏力斯莫昆建的屯。清朝嘉慶年間出過將軍。名曰吳儂,又名阿蘭保,曾任蒙古鑲藍旗都統、京城御林軍統領、九門提督和鎮殿將軍。

敖寶屯。系隋宮屯烏力斯家族祭敖包之地和放牧場,後建起了屯。

長崗子屯。達斡爾名為嘎力卓布克奇屯(摔跤大力士之意)。據說此屯有一名遠近聞名的大力士,故以此為村名。該屯由吳氏先建,後成了鄂氏之屯。偽滿洲國該屯富戶鄂範五當過索倫旗長。

雙崗子屯。達斡爾語白音華日克屯。霍堤莫昆,沃日哈勒人建的屯。為沃氏建的屯。

文固達屯。系原隋宮屯出身的烏力斯氏,名號為文欽閣,職銜古斯塔(協領),人們稱其為文古斯塔,該屯名由人名而得來。

善寶屯。原名善寶大崗子屯。民國初期所建。善寶系人名,是原八旗哈屯克音莫昆的大戶分支,是達斡爾族文人學者何布臺先生的祖父,善寶本人建的屯子,故稱善寶屯。

阿拉爾屯。是臥牛吐烏力斯哈勒庫爾堪莫昆人新開闢的屯子。後分成五個小屯,各以人名為屯名,如約明嘎阿拉爾、苗恩固阿拉爾、維耶阿拉爾、哈什海阿拉爾、雙海阿拉爾等。據說屯名是為紀念同老虎搏鬥而死去的阿拉爾種公馬(漢意是黑白花紋種公馬)而取屯名為阿拉爾。

綽克義格日屯。現名為三大戶屯。系齊齊哈屯之鄂斯爾哈勒甘淺莫昆人建的屯。是鄂氏建的屯。

額莫力梯屯。現名大二溝屯。齊齊哈爾屯之鄂斯爾哈勒巴克爾莫昆人建的屯。該地原系巴克爾莫昆副都統雙福的地窩棚。

    

齊齊哈爾屯。是達斡爾族南徙嫩江流域後最早建的屯。達斡爾族總管衙門曾設在這裡。該屯是由鄂斯爾哈勒大部落之巴克爾莫昆、幹淺莫昆、斡林庫爾莫昆為主體,又有達爾塔拉莫昆、畢力揚莫昆共同建的屯。鄂斯爾哈勒之原住地為黑龍江流域的鄂蘇裡城,是原達斡爾族的邊境貿易城。

雅斯義格日屯。現為化木屯。最早是鄂斯爾氏建的屯。清康熙年間齊齊哈爾城副都統銜的蘇都爾氏吏故去,把墓地建在此地,並派人看護。達斡爾語雅斯義是墳墓,格日是房子,漢意是看護墓地的房子,後來變成了屯子,仍用原名。

梅斯勒屯。現名梅裡斯。系清朝額駙巴爾達奇的後裔澤布奇莫昆金克日哈勒人所建,是金氏建的屯。梅斯是達斡爾語,漢譯為冰之意,此處地勢較窪,夏天漲水加之雨水,都積存在窪地中,冬天成了一片冰地,故稱梅斯勒。滿洲國時有金耀洲又名額爾登者,曾任布特哈旗長,解放後又任納文慕仁盟長。1956年11月這裡成立了縣一級的梅裡斯達斡爾族自治區,後幾易其名,先後叫華豐公社、郊區辦事處、梅裡斯區等,都沒長久。1988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又恢復達斡爾族區的建制。

巴爾其哈屯。現為大八旗哈屯。是克音莫昆人建的屯,是何氏建的屯。分大、小兩個屯。該屯之南三裡之地,有清光緒年間所立鄂溫克人穆圖善將軍之碑。

哈日屯。現名哈力屯,是齊齊哈爾屯巴克爾莫昆人建的屯。其族長名曰邵景 生,邵非達斡爾人之姓也,實則姓鄂也。

海格屯。是原富拉爾基沃日氏之地窩棚和養牧場,後成為屯。分前後兩個海格屯。

庫日庫勒屯。現名為腰庫勒屯。分前、後、中三個屯。是敖勒哈勒之克爾哲莫昆所建,是單氏建的屯。後有李金布庫之人,有財有勢,佔據了中屯。後屯多為滿族人居住。庫日庫勒屯之名,由庫勒河之名得名。

全和臺屯。是沃日氏建的屯。該屯有遠近聞名的富戶沃來寶,又名沃瑞廷、沃文治,系偽滿洲國富拉爾基區商界的頭面人物,又是協和會長。

呼蘭額日格屯。現名富拉爾基區。是由沃日哈勒之沃日、霍堤、扎木、多勒公四個莫昆人於清順治年間建立的屯。是沃氏建的屯。呼蘭額日格是達斡爾語,漢譯紅色江岸之意。此地江岸巖石多為紅色,加上江邊之瑪瑙石在陽光下放射出紅色霞光故此得名。從俄國人修築中長鐵路後,此地一度成了糧谷集散重鎮。民國初年這裡又成了鐵路沿線俄人避暑勝地,沿江有公園和遊泳場。盛夏時節,俄人多由哈埠乘車到富鎮遊泳。解放後,1946年這裡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龍江縣人民政府。1954年由於行政區劃的變更,龍江縣遷到朱家坎鎮,而在這裡建立了隸屬齊齊哈爾市的富拉爾基區人民政府。富拉爾基還建有號稱「國寶」的第一重型機械製造廠和明星企業齊齊哈爾鋼廠。

海牙屯。一度還稱過長青村,是富拉爾基沃日氏建的屯。

小北屯。達斡爾語稱斡義格日,是富拉爾基分出來的小屯。

燒鍋屯。中長鐵路修成後俄國人在這裡開酒廠,在此之前有一個姓張的在這裡釀燒酒,故此得名。該屯現被黑龍江化工廠兼併。

萬祥崗子屯。現名黑崗子村,也是由富拉爾基分出來的小屯。

崗恩屯。現名崗阿村。是澤布奇莫昆精奇裡哈勒人所建。是金氏建的屯。

霍恩闊屯。現名洪河屯。是昆吉莫昆、朱爾格莫昆人建立的屯。是吳氏和莫氏共建的屯。霍恩闊,達斡爾語牧草豐美之意,此地水草豐盛,有利於畜牧業的發展。該屯清道光年間建一處大魚亮子,達斡爾語名曰霍日基哈迪,每年能捕獲數十萬斤魚。

水哈拉屯。是阿協金莫昆斡嫩哈勒人所建。是鄂氏所建之屯,分前後兩屯。該屯鄂長順者字匡久,畢業於北京法政學堂,1928年任雅魯縣長(雅魯縣現為扎蘭屯市)。另有鄂嫩日圖者(鄂榮斌),1947年任內蒙古軍區第五師師長。

嘎查屯。現名嘎氣哈屯,斡嫩氏所建立,系鄂氏所建。

三家子屯。斡嫩氏所建。

杜爾本沁屯。現名杜爾門沁,是郭布勒莫昆所建,郭氏建的屯。該屯民國時設有警察分駐所。1956年8月在這裡建了杜爾門沁達斡爾族鄉。現在這個民族鄉搬遷到富拉爾基發電總廠西鄰。

    

罕伯岱屯。是由莫爾登哈勒之衝羅、蒼嘎爾、山大奇三個莫昆人所建,是莫氏建的屯。罕伯岱即「哈彌爾岱」的變寫。對罕伯岱名稱有兩種不同說法,其一說,罕彌爾達斡爾語意為鼻子,屯名是鼻梁骨上的意思。罕伯岱屯前有一座類似鼻梁骨的大土崖,屯名由此而得。另一說,清崇德年間,皇太極派兵討黑龍江的索倫部,抵抗清兵的索倫部頭目博木博果爾手下有一名將領名曰罕米代,故屯名由此人名而來。清末民初,此地土匪四起,侵擾百姓,當時屯中有著名的豪士曉郎、岱夫、俊德、軍蘭、桑波勒等兄弟五人率領部眾,揭竿起義,他們數十年乘馬持槍,為民蕩冠,官兵多次徵剿,無濟於事,以鐵騎三十餘人對抗雅魯河畔敵匪,使官軍二百餘人全軍覆沒。他們到處抵抗兵匪,殺富濟貧。將達斡爾族人他們的英雄豪傑之業績編成「烏欽」(詩詞)和「扎恩達勒」(山歌),時至今日還到處歌頌。該屯有伊興阿者,清光緒年間曾任海拉爾副都統。

色力克屯。分三個屯,前屯吳氏,腰屯金氏,後屯郭氏。

哈拉臺阿那格屯。後改名為哈拉臺,現名為廣後村,是沃、單二氏所建的屯。

索布爾汗屯。現名興源村,原系鄂嫩哈勒水哈拉富戶放牧之地。

莫呼爾屯。是金氏建的屯。分上、下兩個莫呼爾,上莫呼爾在富裕縣內,是由下莫呼爾分出去的。據說契丹大賀氏首領稱摩會君長,摩會是精奇裡氏的老祖先,後人為紀念先祖而取屯名為莫呼爾。

(三)嫩江東岸14屯

嫩江東岸有14屯。訥河縣拉哈鎮以南,齊齊哈爾市以北一帶地域,當地人謂之江東。

哈羅日吐屯。又名兩半屯,現名雙河屯,是華爾堤莫昆和何斯日莫昆建的屯,是胡氏、何氏建的屯。

庫莫屯。烏力斯莫昆建的屯,是吳氏建的屯。

塔格爾屯。現名為塔哈村,是敖拉莫昆和何斯日莫昆所建,是敖氏、何氏所建。塔哈是清朝的一個驛站,現在塔哈是齊嫩鐵路的一個小站。這裡設塔哈達斡爾滿族民族鄉。清光緒年間有敖慶善(又名欽同普者),曾任古斯塔(協領),他也是一名文人學者。

拉格氣屯。是敖勒氏所建的屯。

三間房屯。現名東極屯,是從額爾門沁屯分出來的屯,是多金莫昆所建。

哈木吉格屯。現名登子科村,是德力根莫昆阿爾丹哈勒所建,是安氏建的屯。這裡設有友誼達斡爾滿族柯爾克孜聯合民族鄉。

哈柱屯。分大小兩個屯,是安氏所建。

杜恩達阿那格。現名為兩撮房屯,是敖拉氏建的屯。民國年間這裡有一個著名的達斡爾族女薩滿(耶達根),名字為色音。

吉斯堡屯。趙氏建的屯。

查格來屯。多為柯爾克孜人居住。

塔文沁屯。巴爾虎人的村落。

高頭村。原系巴爾虎人建的屯。

託布坎屯。現名十五裡崗子村。

德日莫呼爾屯。現名富豐村,是金氏所建的屯,是從下莫呼爾屯分出來的。

 

  

(四)嫩江南岸6屯

    嫩江南岸有6個屯。齊齊哈爾市南,達斡爾族居住的地方為江南。

    特爾莫屯。鄂嫩氏所建,原系水哈拉斡嫩哈勒之放牧地。

    色特熱屯。現名瑩老墳屯,是鄂嫩氏建的屯。

    瓜爾巴達爾屯。鄂嫩氏建的屯。

    達瓦弟屯。是莫爾登哈勒人先建,後來郭布勒氏的人逐漸增多。

昂堤屯。現名昂昂溪,是濱州鐵路的主要站點。昂堤原是鄂嫩氏的放牧之地,又是獵人們的棲身之處。昂堤在達斡爾語中為獵物多之義。這裡雉兔很多,是放鷹者的樂園。

霍勒登該屯。又名喜爾嘎屯,是海蘭莫昆人所建,是鄂氏建的屯。此屯在江灣處,最適宜捕魚,該屯經常被水淹,30年代初就不存在了。

上述村屯就是齊齊哈爾地區達斡爾族的早期村屯。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前,這裡是封禁地區,不準隨意開墾荒地。當地居民除土著達斡爾人外,其他民族很少。民國三年(1914)後,漢族大量遷移到這裡,安家落戶,開荒種田,這樣民族雜居情況多了,人口戶數多了,村屯部落多了。與此相反,達斡爾族人口比例下降了,達斡爾族村屯減少了,有的村屯一個達斡爾族人都沒有了,純達斡爾族村屯只剩十幾個了。民國年間齊齊哈爾地區的達斡爾族村屯,統屬龍江縣的興讓、甘南、齊臺、臥龍、東官、特木、富裕、寧年八鄉管轄。

 

二、布特哈地區早期村屯


布特哈地區達斡爾族早期村屯,按欽同普先生《達斡爾族志稿》和孟定恭先生《布特哈志略》所載以及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的調查,約有七十餘個村屯。

(一)嫩江左岸20屯

嫩江左岸自墨爾根(即嫩江縣)界博爾氣屯起,南至齊齊哈爾界擺渡村止,有20個屯。

鄂嫩氏6屯。有博爾氣屯、花瑪臺屯、堤古拉屯、博庫爾沁屯、都爾本沁屯、達哈沁屯。

敖拉氏10屯。有多金屯、哈列爾吐屯、喇裡沁屯(前後中3屯)、庫熱沁屯、都西沁屯、奎勒沁屯(前後中3屯)。

孟爾丁氏3屯。有秀倭爾吐屯、阿拉哈沁屯、罕塔拉屯。

沃日氏1屯。薩哈錦屯。

(二)嫩江右岸31屯

嫩江右岸自甘河以西巴彥街屯起南至齊齊哈爾界止,有31個屯。

敖拉氏8屯。有宜斯坎屯、登特克屯(前後中3屯)、多西沁屯(前後2屯)、果尼屯、拉裡沁託蘇屯。

鄂嫩氏7屯。有凱河屯、胡日裡屯(前後中3屯)、宜斯勒屯、阿彥沁屯、特莫呼珠屯。

孟爾丁氏12屯。有宜臥奇屯(前後中3屯,該屯曾是布特哈總管衙門所在地)、尼爾基屯(民國時布西縣公署設此地,現在是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所在地)、會圖爾屯、大孟爾丁屯、小孟爾丁屯、西瓦爾圖屯、大庫木爾屯、大孟莊屯、雅普齊屯、小庫木爾屯。

沃日氏1屯。西拉錦屯。

蘇都爾氏2屯。有綽爾哈屯、沃爾奇屯。

精奇芮氏1屯。梅勒色爾屯。

   

(三)訥莫爾河上遊南岸4屯

訥莫爾河上遊南岸有4個屯。

德都勒氏2屯。有溫察拉屯、德都爾屯。

杜拉爾氏1屯。都拉爾屯。

沃日氏1屯。密勒特吉爾屯。

(四)訥莫爾河上遊北岸16屯

訥莫爾河上遊北岸有16個屯。

德都勒氏2屯。有奈陽屯、杜拉爾斯屯。

杜拉爾氏2屯。有索勒果爾屯、託密沁屯。

郭縣爾氏12屯。有坤果爾錦屯、莽乃屯、霍赤屯、莫古力屯、倭都霍臺屯、塔本沁屯、那彥屯、哈裡屯、孔國博爾克屯、莽乃博爾克屯、大伯爾克屯、老爾科屯。

此外,沿諾敏河、胡日裡河、格尼河、西瓦爾圖河還有達斡爾族人居住的村落。

上述村屯這百十年中也有很多變化。沿江一帶多變成了達斡爾族和漢族雜居。有些村屯如德都爾屯(當地人稱蒙古大屯)早已不存在了。綽爾哈、梅斯勒兩屯之人,1958年全屯搬到了鄂溫克旗居住。

本文卜奎書院(圖片源自網絡)

相關焦點

  • 嫩江流域的達斡爾人
    據史料記載,嫩江是南北朝時的難水,亦稱難河,元代為孛苦江,清代稱諾尼水。「諾尼」、「嫩」都是滿語「碧綠」的意思,因此稱為嫩江。早在新石器時期,嫩江流域就有人類活動。帝舜時期,嫩江流域的肅慎先民就已經「朝貢弓矢」,屬於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
  • 【達斡爾族的歷史及遷徙過程】
    努爾哈赤於1616年建立後金政權,繼而開始了徵服統一黑龍江流域的戰爭。至清朝初年,被稱為「薩哈連部」、「薩哈爾察部」、「索倫部」的達斡爾、鄂溫克等族各部相繼歸服清廷,被編為「佐領」,歲貢貂皮,在清朝中央政府理藩院和寧古塔昂邦章京(後改稱寧古塔將軍)的管轄下過著獵、漁、耕、牧的和平生活。
  • 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 —— 達斡爾族
    土著說認為,達斡爾人最初分布的黑龍江及精奇裡江河谷,隋、唐時是室韋各部的分布地,當時已有一些部落向中原王朝進貢。以後遼、金、元各代都在這些地區行使管轄權,明代曾於達斡爾族在江北的舊居地帶建立託木河、卜魯丹河等衛所,故達斡爾族應是黑龍江以北世居民族的後裔,與隋、唐時室韋某些部落有淵源。
  • 有個地方叫梅裡斯達斡爾族區!不大不小,但有我滿滿的回憶!我的民族...
    有一個地方叫梅裡斯達斡爾族區歡迎來到我的家鄉做客1區域概括有個地方叫梅裡斯達斡爾族區,是全國唯一的市轄達斡爾族區,地處黑龍江省西部,嫩江中遊右岸,東與齊齊哈爾市中心城區隔江相望,總面積2078平方公裡,總人口17.1萬人,其中達斡爾族人口1.2萬人,是達、漢、滿
  • 達斡爾族歷史大事記
    1640年後金朝廷將徵服索倫部時的達斡爾族「降者三百三十戶,共男子四百八十一人」移居嫩江流域「昂阿插喀」(今齊齊哈爾市昂昂溪)地方,編為八個牛錄,隨後達斡爾族教拉哈拉首領呼力爾肯率族眾遷居嫩江中遊。此即達斡爾族遷居嫩江流域之始。
  • 【周日薦賞】嫩江,流著我的歌聲 ——達斡爾族作曲家何銀柱的音樂人生/鄂明爾
    嫩江,流著我的歌聲——何銀柱的音樂人生文/鄂明爾「富饒美麗的嫩江,嫩江啊流過我的家鄉。藍天的百靈縱情歌唱,兩岸的生活歡樂吉祥。草原的牧歌伴著笑聲,扎恩達勒多麼悠揚。嫩江啊,嫩江!流過我的家鄉,嫩江啊,嫩江!流過我的家鄉。
  • 達斡爾族薩滿教的自然觀與生態文明建設
    達斡爾族人主要分布於黑龍江流域和嫩江流域,沿岸伴隨著豐富的漁產、林業、牧業資源及大量土壤肥沃的土地。資源的豐厚或貧瘠,將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影響著人類的發展及文化的創造[1]。達斡爾族人以農業、放牧、打漁、捕獵等生產方式維生,這些生產方式與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密不可分。
  • 達斡爾族系起源
    成書於中華民國初期的《璦琿縣誌》、《黑龍江志稿》、《黑水先民傳》、《呼倫貝爾志略》等,都將達斡爾族記載為契丹之後裔。中華民國二十五年,發表於《新亞細亞》十一卷的《契丹源流說略》一文認為,「故從民俗學上研究,契丹人與達瑚爾人同族,亦無扦隔不入之處了。」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就達斡爾族族源問題,包括達斡爾族學者在內的中國學者們,從各個角度進行了研究。
  • 嫩江流失的文化:站上人的話,你會講多少?
     提示:點擊上方"嫩江信息平臺"↑關注我們
  • 最火爆的中國民間體育球類運動,當屬達斡爾族的火曲棍球夜戰
    達斡爾族是個古老的中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於內蒙古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黑龍江齊齊哈爾市梅裡斯達斡爾族區、鄂溫克族自治旗附近地區,俄羅斯和新疆地區也有部分分布。在中國的男子曲棍球運動員和教練員中,達斡爾族運動員就佔有1/4以上,是中國曲棍球界最龐大的一個群體。
  • 達斡爾族畫家耶拉作品欣賞(下)
    耶拉1925年正月出生於黑龍江齊齊哈爾市,達斡爾族。
  • 達斡爾族畫家耶拉作品欣賞(上)
    大興安嶺的白狼山冬夜俄式民居 莫力達瓦組畫 . 江岸
  • 都永浩|黑龍江流域鄂溫克族的來源、部落族群與社會結構——基於北方絲綢之路文化帶的研究
    這部分人就是居住在內蒙古自治區鄂溫克族自治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阿榮旗、扎蘭屯市的鄂溫克人,黑龍江省訥河市的鄂溫克人也自稱為「索倫人」。從事畜牧業的鄂溫克人自稱「通古斯人」,主要居住在陳巴爾虎旗、鄂溫克旗錫尼河流域。還有一部分鄂溫克人最接近南遷黑龍江右岸前的先祖,從事著古老的馴鹿飼養和遊獵,稱為「使鹿部」,這是埃文基人遷至黑龍江右岸前的原生形態。
  • 朱彩梅:達斡爾族族名含義分析
    二、達斡爾族名的含義(一)讓我們重新查看一下最早記敘達斡爾族名的康熙六年六月甲戌朔「理藩院題:查打虎兒有一千一百餘口,未編佐領,應照例酌量編為十一佐領,設頭目管轄。從之《清實錄》第4冊在此之前,清代檔案或稱之索倫部,或稱之為「薩哈爾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