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攝影后期的現狀
什麼是後期?在影像信息如此發達的今天,後期究竟出於一個怎樣的地位?在攝影門檻越來越低的今天,後期又是怎樣的處境?
如今的後期被「摧殘」得太嚴重了。隨便搜一搜,便可以看到,很多人所認為的後期,都是照片結構的調整、色調的調整和藝術修飾,也就是合成。甚至有人認為照片拍得不好,通過後期照片就會變得優秀了。這怎麼可能呢?
02攝影后期的作用
後期是對前期進行一個輔助,它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前期才是核心。前期的拍攝質量不能太差,後期才有發揮的餘地。好多後期的教程和老師,都在打著「拯救廢片」的旗號,這個概念就已經有問題了。都拍廢了,還拯救什麼?他們所說的廢片大部分根本也不算是廢片。真的給你一張廢片,除了重拍還能怎樣?所謂的變廢為寶,三分鐘學會的後期秘訣,都僅僅是標題黨而已。所以我們一定要正確地認識一下後期。
為什麼有這麼多的攝影藝術家,而沒有所謂的後期大師、後期藝術家?因為他們的級別根本沒有辦法和前期的大師相提並論。這個過程有些像攝影剛剛誕生時與繪畫的對比,當時繪畫的看不起搞攝影的。隨著攝影的發展,地位的不斷提升,也沒有人會把後期推到臺前?一個優秀的作品,都是指攝影師拍到的東西,幕後的後期團隊和技術大能很少被提及。前期攝影到位了,後期就是概念上的一個潤色。
03什麼是攝影后期
後期的關鍵就是在於無中生有的「想像」。它不是憑空得來的,而是需要一套美學,哲學體系的正確支撐。
後期其實就是一種想像,和畫畫是一樣的。為什麼同樣的照片,同樣的軟體,做出的後期效果千差萬別呢? 關鍵的問題是使用軟體的人對色彩、對畫面空間布局的概念理解不同。
這個無中生有就相當於在畫畫的時候,一張白紙,大家都去畫一個紅色瓶子,最後100個學生不可能都畫出相同的色相,總會有一些偏差的感覺。
一個的人生閱歷,接受過什麼樣的美學和哲學教育,就會說出什麼樣的話,做出什麼樣的作品。
想像並不是天馬行空的創意,也不是ps合成。而是在拍攝之前率先想好的主題,如何實施的過程,以及期望達到的效果。
攝影師創作時拍到一些東西,都有一些自己的先入為主的概念在裡面。繪畫也是這樣,所有人看到的,表現出來是完全不同的。
雷諾瓦和莫奈寫生的時候,兩個人在同樣的風景下,坐在同樣的位置,畫面效果是完全不一樣的。雷諾瓦鏡頭更近,筆觸更長,主體人物更居中,細節更加細緻;而莫奈對色彩的運用更加精緻、鮮豔,整體感覺更真實。通過這個事例我們會發現關注度不一樣,最後呈現出來的畫面完全不一樣。
拿到一張照片以後,後期工作者之前所受的美學和哲學教育思維,他的人生閱歷和三觀,就會對最後的修片造成很大的影響。尤其是攝影師和後期不是同一人的時候,必然會產生工作銜接上的不連貫。後期人員沒有攝影師拍攝時的創作激情和感受,對於他們而言,修片僅僅是工作而已,毫無情感可言。這樣的最後出來的作品就很難達到攝影師最初的預期了。
反倒是獨立攝影師,比較自由,在前期拍攝的時候,就已經想到自己後期要做什麼。無論是借鑑、模仿還是創作,甚至突發的靈感,會有自己的一套路子和風格。拍攝和後期一氣呵成。
04後期在做什麼
後期是廣義上的"素描關係",也就是對比或者事物的對比關係。
有些人認為他就是調色和合成,其實不然。雖然很多人都是被調色與合成所吸引來學習後期,但調色與合成只是後期的一小部分。
很多人開始學後期的時候,感覺總是沒有別人的漂亮。常常感慨別人做的照片真牛啊,調色厲害,合成更厲害。當自己開始學習後發現,合成最後落地到照片完成時,創意也好,激情也好,都會被長年累月的重複操作給磨平。因為使用最高的頻率無非是換天、換地、換水,換飄紗。再也沒有其他的創意合成了。除非你進入了4A級廣告公司,可能會用到一些創意。
再說調色,它確實會產生很強的視覺衝擊力。在我沒有理解後期之前,好像所有的照片都應該是調色相來改變色彩。其實歸根結底還是加對比:增強和減少對比的時候,色彩的色相就已經會發生一些改變了。因此,後期最關鍵的問題還是廣義上理解的一個素描關係。就是我們經常強調的對比,或者事物的對比關係。
一幅畫面裡的對比不是一個,不同顏色的元素是對比,主體和背景又是一個對比等等。要把一個平面的照片延伸開,一層一層打開去看。就好像我們小時候的立體賀卡,你合起來是一個平面的2D,但是當你把這個賀卡展開之後,它會分出一層一層的。把一個照片想像成一個三維的空間,是因為前期它本身就是在一個三維的空間所拍攝到的畫面。在後期的時候,一定要把它想像成立體的,這時候素描關係就上升到了技術層面。
05影調和色調
影調大於色調,黑白灰大於顏色。沒有調不出的顏色,只有混亂不堪的調子。黑白灰拿不準,色彩必然是混亂的。
但凡接受過一些繪畫教育就有這個經驗:在畫畫之前,可能是被色彩吸引的。但上來就畫色彩是不允許的。先要過素描關,畫黑白灰,畫速寫,再畫素描。素描的基礎打紮實了,這個時候才能開始畫色彩。
所謂影調大於色調,說的就是黑白灰素描關係要大於任何的色彩關係。黑白灰要大於色彩,大於顏色。很多的後期就是一個對比的關係。有些照片看起來灰灰的,就是黑色階和陰影沒有沉下去。該有的暗部要沉下去,不僅僅是初學者,就算是一個有經驗的攝影師或者後期,很多時候也會犯這個錯誤。
我們日常生活看大千世界,尤其是黑夜,道路兩旁有路燈的照明,關注點也只是在能夠看到的路面,有誰去關注道路兩旁燈光找不到的黑暗地帶呢?人的眼睛不太會去關注這些非常暗的部分。也不會有人在看一張照片的時候,找到暗部目不轉睛的盯著看。因為在畫面裡它本身就不是很重要的。
儘管它們不那麼重要,但是這些暗部不沉下去,又不能和其他的亮部形成明暗對比,整個畫面的影調就要出問題。歸根結底,是這個關鍵的「對比」問題沒有搞清楚。再講清楚點,就是黑白灰拿不準,所有的色彩都是灰的、髒的、亂的。色彩無序,對比不到位,整個照片當然是灰灰的。但是暗部也要有層次,如果搞成黑死狀態,毫無細節,也是不可以的。
06後期是一種清理
正確的對待後期,不是合成,不是調色,而是一種「清理」。這裡說的清理不是使用汙點修復畫筆工具祛斑,也不是圖章工具修補,而是該壓暗則壓暗,該提亮就提亮,該去掉就去掉,該增加就增加。而這裡說的暗、亮、增、減,其實說的就是一種空間對比關係,也就是我們前面說的素描關係。
舉個例子來說。很多人會犯的一個錯誤,玩命的把亮部提亮,像這種受光,面部光源顯得亮的。其實你想讓片子顯得更亮的話,不是提高光,也不是白色色階,它們會過曝的。想讓他結構更明顯,一般是降高光,你會發現降高光之後它的結構關係比之前要明顯很多。高光降了之後,反而會把五官結構點上的高光點全都空出來了,之前高光泛出的感覺也都會往回收。
照片想要獲得光感,不是說一味地增強高光,也不是增強白色色階,而是適當的增強對比關係。當你把高光降下去之後,相應的配合黑色色階沉下去,提一下陰影,這個時候整個照片的對比和結構關係,比原片就大大加強了。同時適當的提升一些白色色階,或者整體曝光,這時候在整個五官上的結構,包括高光點的確認,以及暗部關係的確認,都會比之前好很多。
我們在進行修片和調色的時候,高光不是說越提越亮,相反的是要把周圍環境壓暗,來去凸顯映襯高光的亮。白天為什麼看不到星空,晚上的時候卻滿天繁星?白天這些星體也是真實存在的,為什麼就看不到?因為我們周圍的環境太亮了。萬物皆對比,只有當周圍環境暗下來的時候,才更容易獲得光感;相反越亮的時候,幾乎沒有什麼光感的。
我們拿到照片,看到亮調,第一反應不是讓他更亮,而是將周圍壓暗。包括做中性灰也是。做完中性灰觀察一下圖層,如果裡面的白色畫筆非常多的話,百分百是做錯的。當然黑色畫筆太多也是不對的。有些極端的例子是整個後期幾乎全都是黑色畫筆,嚴重到幾乎把高光都蓋過去了。
無論是白色或黑色畫筆過多,黑白灰的關係平衡都會被打破,都有問題的。正常情況下的比例黑色畫筆大概是60%這個樣子,也就是黑色為主。超過這個值,甚至達到80%以上,就有問題了。想像一下,太白,就是太亮,相當於前期的過曝,沒有任何層次對比關係,畫面平平;太暗,也是一樣的道理。
07後期的真諦
有序地將照片的物理結構,向視覺主體引導。我們要通過後期手段,把主次分開,遠近分開,把一張普通的片子變得有代入感,空間感和層次感,這才是後期該做的。
後期技法紛紛擾擾,什麼才是大能?什麼才是該學的?
人的精力有限,我們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識。在有限的生命裡,走正確的路,吸收有用的營養,才能不斷進步。
謝謝您的觀看,請關注大民哥,每日分享實用攝影乾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