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教育趨勢是什麼?
自2000年以來,網絡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中國數以億計的學生進行了前所未有的在線教學實踐。師生互動的場所已經從物理空間轉向虛擬空間。知識接受的渠道越來越多樣化。課程提供者不僅限於學校的教師,而是來自社會各方面的實踐者。這種變化促進了教育的大規模社會化,加速了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的融合。未來的教育趨勢是什麼?
1、 家長和老師都願意承認,越來越多的學生擁有一臺智能機器(電腦、手機、ipad)成為現實。
這為網絡教育提供了土壤。在這種背景下,教學空間將發生變化。這種變化不僅體現在教學的物理空間上,也體現在基於網絡的師生家長互動空間、信息空間和服務空間上。根據艾媒諮詢的一項調查,47.9%的K12在線教育用戶認為有必要將在線教育產品與尖端技術相結合。因此,一些前沿技術被提出用於在線教育,如人工智慧、虛擬實境技術實踐等。利用技術智能感知學習者的需求,然後利用需求做自適應推薦、數據算法,促進教學自動化管理,代替教師單調、重複的工作,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率。它可以提高教師處理複雜問題的能力,使他們能夠處理超出個人認智能力極限的複雜任務。最終實現了感性適應、數據驅動、智能控制、人機一體化、自然交互的教育特色。
2、 在傳統教育下,教師屬於學校,學校屬於政府,這將受到一些規則的制約,包括一些形式主義。
在網絡教育中,要注重教師的能力和魅力。「名師能成為什麼樣的網絡名師」的標籤。在信息化教學中採用微格、MOOC、翻轉課程等教學手段,既有趣又高效。而網絡教育的學生可以自主選擇課程,從根本上鼓勵老師不斷優化自己的課程,趣味性和趣味性。簡言之,有一點學生願意留下來。那些照本宣科的老師能在網絡上生存嗎?在網絡教育中,用戶不僅是知識的消費者,也是知識的生產者。每個有足夠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人都可以通過網絡提供教育服務。
3、 以教學評價管理數據智能化技術介入,為院校、學校提供基於大數據的學生反饋。
如萊迪思創客的CRM系統可以通過學生的課堂信
息、作業信息、系統交互信息、購買力等數據形成學生肖像,進行描述性統計、行為預測分析,全面了解學生的發展和學習狀況,提供科學客觀的學習評價,幫助院校實現營銷準確、教學準確、服務準確、管理準確、決策準確。未來,數據的使用將更加多樣化。通過網絡智能技術收集學生的身體健康、情緒健康等相關數據,結合課程學習信息,進一步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和建模,評價學生的學業成績、身體狀況、認知水平等,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核心素養發展與學科能力發展狀況。之後,學校、機構和教師可以根據這些數據為學生提供準確的教學服務。
網絡教育的光明前景是否代表著傳統教育的衰落?不是真的。網際網路智能技術可以促進各種自動化處理。在未來,最好的組合形式是人機互動。要充分發揮科技與人的不同優勢,從知識傳授到情感激勵,從數據分析到人文關懷。要做到分工協作,才能達到高質量、理想的教學效果。實現教育的偉大價值,是我們自古以來所追求的。未來教育的發展還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