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孕育島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啊,啊,疼疼疼,不生了,大夫我不生了」產房聲嘶力竭的喊聲,來自閨蜜曉蘭。
相信去過產房等待的人總會有這樣的經歷,裡面哭喊聲不斷,外面焦慮感倍增。甚至於很多外面等待著的家人要時刻壓制著衝進去的衝動。
歷經5個小時,曉蘭終於成功產下了她的大寶貝,是個女兒。記得當她們娘倆被護士推出來的時候,曉蘭溫柔的望著女兒,眼睛都不願意眨一下。
待她恢復一段時候,再去看她的時候,她已經能夠下床活動了,但是由於順產做了側切,走路還不是很利索。陪她聊天的時候她卻和我說了這樣一個顧慮。
「我媽說我下面有好長的刀口,像蟲子一樣特別難看,我有點擔心」
「你擔心什麼,好好養著就好了,別瞎想」
「我擔心以後和我老公過二人生活的時候,他,他。。。。。」
「慢慢就會好了,應該不會的」
「那我也擔心,最近我網上搜索了很多,有些說沒事兒,能恢復,要多鍛鍊。可是有些卻說自從順產生孩子之後,和老公在一起的時候感覺總是不對,而且感覺老公都不願意碰自己了。你說我會不會也遇到這種情況?」
「不會的,你想太多了,你按照醫生給開的藥,和醫生的囑咐,好好養著,身邊好多姐妹順產後都是恢復挺好的,也沒出啥問題,你現在就是太敏感了,別想太多。」
「我還是擔心,下次檢查的時候我問問醫生吧」
望著曉蘭擔憂的神情,我默認的點點頭,問問醫生也好,這樣她也就能放心了。
順產側切,很多人都不懂其中原因,醫生說了實情
側切是什麼:
醫生說其實就是產婦在生產的時候,胎兒要順利的通過產道產出,然而在通過女性YD口的時候,由於胎兒較大,產出過程如不進行側切,便極易造成陰道撕裂。
為了避免撕裂造成的縫合以及產婦恢復困難等問題,大多數醫院在給順產產婦接生的時候,都會採用側切的方式來幫助胎兒產出。
那麼問題來了,很多人認為,本來順產就會造成YD鬆弛,再加上一到疤痕,產後即便恢復也不會恢復到當初,這會不會影響夫妻之間的關係?
醫生給出解釋:側切是人工輔助胎兒順利誕生的一種醫學手段,其目的是為了防止撕裂造成產婦更大的創傷。
因為撕裂是不定性的,縫合較為困難,而且如果撕裂傷口過大容易導致出血嚴重,增加創傷面積,同時增加感染風險,是不利於產後恢復的。
而且順產後只要能夠正常休息,保證身體恢復和傷口復原,對夫妻生活是沒有影響的,很多產婦的擔憂是多餘的。
產婦選擇順產的原因
即便是對於順產有著這樣和那樣的擔憂,但是仍然有很多人選擇順產,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原因:
1)順產恢復快
已經當媽的人或者了解的人都知道,順產只需要在產後觀察2-3天左右便可以回家。而且產後風險也相對較小。
剖腹產的話,在產後需要在醫院觀察至少5天以上,醫生會時刻關注產婦產後的恢復,以及腹部傷口恢復程度,要確保無礙才能出院。
2)順產孩子健康
順產的孩子由於已經足月,身體已發育完善,再通過媽媽產道擠壓產出。
經醫學表明,順產的孩子會相對剖腹產的孩子身體各方面均優於後者。而且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順產的孩子身體體質也會強於剖腹產的孩子。
3)醫生推薦順產
現在醫院只要條件允許,多數都會推薦產婦順產,一方面是由於順產是自然分娩,剖腹產是利用外界條件輔助生產,其中後者存在的危險遠高於前者,同時對產婦身體造成的傷害,後者也遠高於前者。
再加之恢復程度,剖腹產手術後恢復會相對緩慢很多。
4)家人鼓勵順產
很多過來人,都會鼓勵後輩順產生子,因為畢竟老一輩的人都是從這時期過來的,通過所看所聽所感都有著足夠的經驗,如果條件允許順產會優於剖腹產。
5)順產費用低
從經濟角度來說,順產的費用相對剖腹產會便宜不少,住院費用低,接生費用低。
關於順產後夫妻生活,孕媽擔心那些
1)YD鬆弛
順產產後產道鬆弛是一定有的,但是一般情況下,經過一段時間的調養便會恢復。
有人說產後無法恢復到原來的狀態,其實這種觀念是不對的,只要身體恢復好後,產後醫生會建議產婦多做縮陰運動,可以幫助陰道恢復。
2)留有疤痕
很多人擔心留有疤痕,實則側切的刀口沒有想像的那麼大,而且現代技術都是用可吸收的肉線縫合,無需拆線造成二次傷害,恢復會非常快,而且由於傷口較小,肉線縫合也不會留下所謂的肉眼可見疤痕。
3)恢復時間長
順產的產婦由於子宮和陰道都需要時間恢復,所以一般在90天內儘量不要進行性生活,避免感染造成產婦二次傷害。
4)心裡壓力
產婦生產後絕大多數人會變得較為敏感,所以自己給自己的壓力也較大,反而不利於身體恢復。
產後丈夫的守護很重要
其實生產後的女人由於第一次做媽媽,也由於身體沒有恢復,心裡和身體都出於極度脆弱的時期。
這個時期女人最需要的是丈夫的關心和愛護,只要丈夫能夠給與妻子足夠的愛和關懷,所有的一切顧慮就都不復存在了。
每個女人在產後都是脆弱的精靈,她們會變得多疑,會變得焦慮,會變得暴躁,會變得敏感,有時候甚至會不可理喻。
但實際上一個溫暖的擁抱,一個愛的親親,一句你是最棒的媽媽,便足以讓她溫柔如水。所以請給與產婦們足夠的愛,她們會回報一個足夠好的媽媽。
圖片來源網絡,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