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霓裳羽衣曲》中國舞蹈巔峰之作盛世歌舞背後,亂世之戰

2020-12-23 陳豔說遊戲

前言

據說盛世古董在困難時期黃金,實際上,歌舞和戰爭並不是歌舞,畢竟歌舞一直被用來形容社會穩定、經濟文化發展、人民生活穩定。只有在盛世中,人們才能有精力和時間去完善和表演舞蹈,然後他們才能達到頂峰!

霓裳如意是唐代法國音樂的代表作,由唐歌舞集大成組成。到目前為止,他仍然值得在音樂和舞蹈史上獲得輝煌的明珠。

正如《霓裳羽衣曲》是中國古代舞蹈的巔峰一樣,開元盛世也是中國在古代的巔峰,而《霓裳羽衣曲》就是在這個巔峰中誕生的。

舞蹈作為人類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隨著中國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可以說中國有多少年過程文明和多少年舞蹈史。自蒙昧遠古以來,中國舞蹈經歷了多個發展演變階段,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獨特形式和魅力的東方舞蹈藝術。

中國的舞蹈與華夏民族一起誕生,從他誕生的那天起,他就與犧牲和戰爭有關。

大禹治水《大夏》的音樂和舞蹈。在彝族東部,少婦、轉虛、和帝嚳有歌舞《九洲》《六莖》《九招》等。

蚩尤的華夏祖先炎黃二帝和大戰部落曾生活在涿鹿,留下了古老的武舞、炎黃兩帝之爭和「刑天舞幹戚」的原始武舞遺存。

因此在遠古時期的中國舞蹈是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祖先的一種儀式。

在奴隸社會,中國舞蹈開始進入追求音色的時代!第一支《六代舞》古老雅的音樂和舞蹈

夏琦登基後,打破了祭祀祖先的舞蹈套路,成為他喜愛的對象。夏琦在偉大的音樂領域(或天穆領域)舉行了一場盛大的演出,他曾經為了個人的享受而犧牲祖先音樂和舞蹈《大韶》。迄今為止,舞蹈的發展已經結束了原始的祭祀時代,進入了追求美觀音色的時代。

周朝朝廷設立了相應的樂舞機構,專門負責樂舞禮儀。這種儀式性音樂舞蹈的代表作有《六代舞》(又稱《六舞》)和《六小舞》。《六代舞》包括黃帝的《雲門》(也稱為《雲門大卷》)、堯的《大章》(也稱為《大鹹》)、順的《大韶》、禹的《大夏》、《大■》和周武王的《大武》。

《六小舞》包括:用道具《帗舞》跳舞,用鳥羽跳舞,用牛尾《旄舞》跳舞,盾牌舞《幹舞》,用羽毛或雉雞尾《皇舞》,徒手舞《人舞》。這些舞蹈是原始舞蹈的繼承。主要用於貴族子弟的教材,以及祭祀儀式。

西周「制禮作樂」推出的《六代舞》《六小舞》是古代第一個中國歌舞類雅。樂舞確立了詩、舞、樂的格局「三位一體」。

雅音樂舞蹈的誕生標誌著中國舞蹈的正式發展。

在封建社會,中國舞蹈開始進入表演舞蹈時代

在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禮崩樂壞」和雅音樂和舞蹈的失寵,接著是由全國各地的民間歌舞發展起來的表演舞蹈,受到統治階級的喜愛和欣賞。

據史料記載,燕昭王時,「廣延國」舞者玄娟和提摩擅長表演《縈塵》《集羽》《旋懷》,他們身體柔軟,身體輕盈,他們在鋪著四五英寸厚的香的墊子上跳舞。

在漢代,雅樂舞在「禮崩樂壞」之後並沒有消失,而是延續了前者的精華,形成了女子樂舞的表演形式,在漢代宮廷中非常流行。

史料「公卿列侯親屬近臣..設鐘鼓,備女樂」「豪人之室..奴婢千群,..妖童美妾,填乎綺室;倡謳伎樂,列乎深堂」。在這種情況下,有許多優秀的舞者。漢高祖劉邦戚夫人最喜歡的女孩擅長表演「翹袖折腰」舞蹈。漢成帝劉驁趙飛燕皇后擅長特殊的舞步「踽步」並向「若人執花枝,顫顫然」走去。

此時,在社會安定繁榮的條件下,舞蹈文化和其他表演方式,在漢代產生了一種新的表演藝術「百戲」(有些像我們看到的雜技)。

由於「百戲」的影響,漢代舞蹈具有很強的技術性,他通常在「百戲」中執行,最有代表性的是《盤鼓舞》和《七盤舞》。漢代舞蹈的主要表演內容是漢服長袖,舞者穿的長袖舞衣薄如蟬翼,他們的腰和腿都很瘦,他們輕快而舒展地跳舞,正如《漢書》所記載的「表飛縠之長袖,舞細腰以抑揚」「抗修袖以翳面兮」「搦纖腰而互折」,這種舞蹈有《長袖舞》《對舞》(雙人舞)《巾舞》。

《盤鼓舞》是漢代最著名的舞蹈,演出期間,幾隻鼓被放在地上,舞者踩著鼓跳舞,完成了難度動作。跳舞、唱歌時有音樂、姿勢動作「乍續乍絕,連翩絡繹,裙似飛燕,袖如回雪」、動態「進退無差,若影追形」。其中,有高難度的腰功,如《史記「曾撓摩地,扶旋猗那」「漼似摧折」所述。舞者們以高難度的技巧在盤中飛翔。各種武器、器械和道具的舞蹈也注重表現動作和技巧的結合。舞蹈中大量使用長袖和長圍巾,豐富了舞蹈動作的詞彙。漢代的舞蹈由於運用了輕浮、典雅、輕盈的造型和形體,具有不同於以往的審美特徵。

以「百戲」為基礎為代表的漢代舞蹈,發揮了各種精湛的技藝,各種舞蹈全面展開,反映了漢代一個偉大國家的朝氣蓬勃,在此期間,民樂舞蹈達到高峰。

漢開西域,從此西域開始進入中原地區,開始與中原共舞,在三國和魏晉南北朝時期,大量少數民族進入中原,給中原文明和民族舞蹈帶來破壞。

經過300多年的南北朝分裂和戰爭,表演舞蹈藝術經過不斷的改進和完善,到了唐代,從南北朝時期的音樂舞蹈文化交流、融合浪潮和日益獨立的表演舞蹈,終於唐代舞蹈達到頂峰。

唐代舞蹈通過融合成為一種獨立的舞蹈藝術形式,為舞蹈的巔峰時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唐代社會繁榮,經濟發達,政治穩定,開放寬容,風調雨順。與以往歷史時期舞蹈的發展不同,唐代舞蹈是一種獨立的表演藝術形式,在古代舞蹈發展史上獨樹一幟。他不像周代雅的樂舞,依附於政治,也不像漢代的舞蹈,融入「百戲」,而是以獨立的藝術品種佔領了唐代的藝術舞臺。

唐代的舞蹈有兩種,一種是娛樂性的小型舞蹈,如「軟舞」和「健舞」。用於皇家宴會的大型「燕樂」。

「軟舞」動作抒情優美,節奏相對緩慢。「健舞」動作矯健有力,節奏快。

舞步快速變化的《胡騰》。

「軟舞」有《綠腰》擅長袖子和腰部運動,「翩如蘭苕翡,婉如遊龍舉。低回蓮破浪,凌亂雪縈風」正是這種舞蹈的描述。美麗的《春鶯囀》伴著鳥兒般的音樂。

「軟舞」「健舞」中都的《柘枝》由「細腰偏能舞柘技」「花鈿羅衫聳細腰」「翹袖中繁鼓..長袖入華裀」描述。

《破陣樂》是對傳統武術舞蹈的繼承和發展。這個舞蹈是根據唐太宗李世民畫的「破陣樂圖」編排的。舞者穿著盔甲和戟,並且表現戰鬥生活內容。以群舞的形式表演戰鬥隊的變化,音樂有龜茲音樂風格。由唐太宗李世民繪製的「破陣樂圖」是最早的舞譜原型。

《聖壽樂》唱唐高宗和武后的音樂和舞蹈(澤天)。利用數百人的隊形變化和舞蹈演員的服裝變化,提出「聖千古,道泰百王,皇帝萬歲,寶祚彌昌」16個字。可見,當時的舞蹈編排水平很高。

唐代舞蹈的發展進一步體現在樂舞形式的完善和成熟上。古代舞蹈往往是舞蹈、音樂和詩歌的結合體,因此被稱為音樂和舞蹈,在唐代,他是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

唐代樂舞是三者完美結合的典範。唐代大曲是繼承漢代「相和歌」「相和大曲」的基礎上,吸收西域樂舞形式,進一步創新而成。這是一個大型的音樂和舞蹈套房。他的結構分為三部分:「散序」-「中序」-「破」。「散序」是音樂部分,「中序」是歌唱部分,「破」是舞蹈部分。每一部分都精心安排。歌舞結合、獨舞與群舞結合、獨奏合奏伴奏。節奏和情感的發展是從慢到快,從抒情到溫暖。音樂、舞蹈和器樂的許多亮點都包括在內,包括歌舞樂之精華。

這些都為《霓裳羽衣曲》的誕生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並做好了一切準備!

《唐宮樂舞集》《霓裳羽衣曲》是中國古代舞蹈的巔峰之作

《霓裳羽衣曲》寫於公元718-據《楊太真外傳》記載:《虹羽衣》的作曲者是玄宗登三鄉驛,王努基山也作了這首詩。所以劉禹錫有一首詩:「當你看到唐玄宗看著《女幾山詩》的時候,你的小大臣有一種強烈的感覺,那就是開元天子什麼都有,但要珍惜時間來提拔三鄉驛抬起仙山,就是《霓裳羽衣曲》,」。

對《霓裳羽衣曲》的描述主要是唐玄宗嚮往神仙和神話故事神仙去月宮看他們,他們的舞蹈、音樂、服裝都致力於描繪空靈的仙境和舞蹈的仙境形象,給人一種置身仙境的藝術感覺。

根據詩中對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和微之》的描寫,整個音樂共有36節,其中散序6節,中序18節,斷調12節,把融歌、舞蹈和器樂融為一體。歌曲36段,表現講述了中國道教的童話故事。

唐代宮廷樂舞集《霓裳羽衣曲》是中國古代舞蹈的巔峰之作。由李隆基組成,由楊玉環跳舞,為了有一個好的排練場所,李隆基建立了一個梨園,經過長時間的安排,舞蹈終於完成了,有機會在一個重要的節日裡表演。當優雅優美的《霓裳羽衣曲》仙女音樂響起時,楊玉環與宮女們載歌載舞,一個接一個,宛如仙子降臨人間,這讓所有大臣的目光都直了起來(我不知道我是不是看到了楊玉環,畢竟這是c)。

《霓裳羽衣》分為三部分闕。第一個是「驪珠散迸入拍初,驚雲翻袂影,飄然回雪舞風輕,飄然回雪舞風輕。約略煙蛾態不勝。」,第二個是「珠輝翠映,鳳翥鸞停。玉山蓬頂,上元揮袂引雙成,萼綠回肩招許瓊。」,第三個是「音繁調騁,絲打縱橫;翔雲忽定,慢收舞袖弄輕盈,慢收舞袖弄輕盈,飛上瑤天歌一聲。」,從文本中可以看到,這種舞蹈應該只在天空中看到,在世界上很少見到(你可以想像一個有仙女在裡面飛翔的仙山樓閣場景,他應該是多少美麗場景,想多少就想多少,有多少美麗)。

正如白居易在《霓裳羽衣歌》中所說,「飄然轉旋迴雪輕,嫣然縱送遊龍驚。小垂手後柳無力,斜曳裾時雲欲生。」「看來白居易很可能參與了整個舞曲的創作和表演過程,也不知道在他的詩中,我們能否再現那份出塵的美麗」

不幸的是,好時光並不長,《寧裳羽衣曲》的誕生是高峰,事情的極端會相互對立,高峰過後可能面臨下降,在他消失之前,他還沒有向更多的人展示他無與倫比的魅力。

《歌舞》《亂世之戰》《xxx-2》的悲劇命運

在安祿山和史思明起義,史稱「安史之亂」,雖然唐王朝最終解決了「安史之亂」,「安史之亂」給唐王朝造成了不可彌補的損失和後果。

安史之亂給社會造成了空前的災難。記載在《舊唐書·郭子儀傳》中:「宮殿被燒毀,但十有八九沒有人,一百曹垃圾和曾無尺椽子。在市中心,沒有成千上萬的家庭,京義的名字是荊(應該改成榛子),豺狼的名字是。缺乏軍事儲備和人力。東至鄭,汴,高達徐方,北自覃,淮井處於地球階段,人口被切斷,千裡蕭條」,幾乎囊括了整個黃河中下遊,一片荒涼。有一首詩說:「寂寞後天寶,遠路而蒿藜,我有100多個家庭,世界一片混亂東西」。這表明戰後絕大多數人無家可歸。

安史之亂摧毀了統治的基礎,削弱了封建集權,為封建分離主義政權創造提供了必要條件,使唐王朝自強衰落,未能恢復。。從那時起,事實上統一的中央王朝削弱了對地方的控制,剩下的安史黨在北方形成了獨立的藩鎮。總督逐步整合了地方的軍事、政治和經濟權力。反對朝廷管理。這些城鎮有的自立官員,沒有失去王賦,有的在朝廷中沒有失去入貢,甚至傲慢地稱國王和皇帝,與唐王朝作戰,直到唐死亡,這種現象並沒有停止。

安史之亂造成勞動力嚴重短缺,統治階級不得不增稅,使階級壓迫和統治階級的壓迫更加嚴重。因此農民與地方階級的矛盾越來越尖銳,最後,農民必須集軍起義,在唐中期形成了高潮的農民起義。徵兵導致了農民的不斷起義,戰爭的興起,各地生活的不穩定。

安史之亂,使邊疆動蕩不安,失去了對邊疆的控制,失去了與各民族的聯繫。

安史之亂給文化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在這場動亂中,包括《霓裳羽衣曲》。

安史之亂的最大結果是混亂又來了,省長們不服從中央的命令,各自為戰,給已經破裂的社會造成了更大的破壞。

由安祿山和史思明引起的安史之亂持續了八年,這場戰爭席捲了全世界,從開放到保守,從大唐王朝到中華文明成為轉折點的轉折點,包括中國舞蹈,從那時起中國舞蹈就走下坡路,從未達到頂峰。只有當盛世時,才會有《霓裳羽衣曲》這樣的絕世之舞,不幸的是,盛世之後是混亂,而舞蹈也隨著混亂的到來而毀滅!

霓裳與如意之歌的短命與悲壯結局

在五代十國時期,南唐末代皇帝李煜和他的皇后周侯憑藉他們的音樂天賦找回了《霓裳羽衣曲》已經丟失了但是當城市被摧毀時,他們被李煜燒毀了。

現在我們看到由上海音樂學院已故教授葉棟根據唐代敦煌藏經洞的殘卷敦煌樂譜和日本箏樂譜集《仁智要錄》創作的《霓裳羽衣曲》,其中包含了對唐代箏樂譜的詮釋和《中序》中的第一首樂曲唐代著名法曲《霓裳羽衣曲》由詞曲作者姜夔發現。

《寧裳羽衣曲》是唐代法庫的傑作,是唐歌舞的集大成作品。到目前為止,他仍然值得在音樂和舞蹈史上獲得輝煌的明珠。雖然不完整,但我們不能否認他無與倫比的魅力。

唐代舞蹈的繁榮充分展示了舞蹈藝術的成就。唐代舞蹈之所以能達到古代舞蹈藝術的巔峰,是因為唐代舞蹈以純淨的人體形態作為表達思想感情的手段,以獨立的表演藝術美化藝術舞臺。舞蹈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門類,在唐代發展最為完善。

後記

自從唐,中國舞蹈從未超過他的頂峰,一方面,由於宋之後歌劇的誕生,舞蹈的表演藝術地位有所下降。另一方面,由於纏足的盛行。自從五代纏足術盛行一千多年以來,還沒有真正的舞者。因為女人一旦纏住腳,怎麼會穿著長袖和五顏六色的衣服跳舞呢?三寸金蓮,落腳點不穩,走路需要扶牆,那我們怎麼能跳出這神奇的舞蹈!

在中國歌舞中最輝煌的時期是漢唐,我們的中華民族舞蹈還融入了漢唐的氛圍,華麗的氛圍,美輪美奐。之所以漢唐舞蹈如此精彩,是因為漢唐盛世帶來的社會穩定,人安居樂業。

在古代歷史上,美輪美奐的所有舞蹈都是被漢唐殺死的。然而唐朝將這種曼妙舞推向了頂峰!

參考《舊唐書》《中國古代舞蹈史》

這張照片來自網際網路,如果是侵權行為,聯繫人將被刪除

相關焦點

  • 《霓裳羽衣曲》中國舞蹈的巔峰之作的背後,盛世歌舞,亂世兵戈!
    前言都說盛世古董亂世黃金,其實歌舞與兵戈不也是盛世歌舞,亂世兵戈嗎,畢竟歌舞昇平,一直都是用來形容社會穩定,經濟文化發展,人民生活安定的。只有在盛世,人們才有精力和時間來完善和表演舞蹈,才可以走向巔峰!霓裳羽衣曲是唐朝大曲中的法曲精品,唐歌舞的集大成之作。
  • 《霓裳羽衣曲》是唐玄宗向仙女學來的?
    既然唐朝有這麼優秀的「樂團」,想來音樂歌舞的水平肯定也不會差。科教授這就給大家介紹一下盛唐最出名的宮廷樂舞《霓裳羽衣》。《霓裳羽衣》,既是曲名,又是舞名、歌名,每次表演都要動用上百人的樂工、舞者、歌女,氣勢極為恢宏。白居易在《長恨歌》中說:「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直接就把霓裳羽衣曲,當作了盛唐氣象的代名詞。
  • 唐代名曲·霓裳羽衣曲
    霓裳羽衣曲(唐玄宗主編樂曲)《霓裳羽衣曲》即《霓裳羽衣舞》,唐代中國宮廷樂舞。唐玄宗登洛陽三鄉驛,望女兒山所作。霓裳羽衣曲是唐朝大曲中的法曲精品,唐歌舞的集大成之作。直到現在,它仍無愧於音樂舞蹈史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為唐玄宗所作之曲,用於在太清宮祭獻老子時演奏。安史之亂後失傳。在南唐時期,李煜和大周后將其大部分補齊,但是金陵城破時,被李煜下令燒毀了。
  • 霓裳羽衣曲中國音樂史上的璀璨明珠
    這曲道樂創作出來之後,最初只是在內廷中作為廟堂音樂來演奏,是在太清宮祭祀老子的音樂,也是當時道教齋醮道場的科儀音樂。南宋高道謝守灝的《混元聖記》上說:「帝(李隆基)制霓裳羽衣曲、紫微八卦舞,以薦獻太清宮,貴異於九廟(即古代天子的宗廟)也。」可見這曲道樂的特殊性。李隆基一直視之為得意之作,他親自填寫青詞(即道教舉行齋醮儀式時獻給上天的奏章祝文),親自教梨園弟子演奏此曲。
  • 霓裳羽衣曲【薦讀薦轉】|範江華
    開元之治的盛況,讓這位開明英武的大唐皇帝躊躇滿志。  至此,大唐和它的統治者都站上了歷史的巔峰,極目處,蒼穹蓋頂,流雲牽袖,瑞氣千祥,霞光萬丈,說不出的奇崛、瑰麗和壯闊。  一個國王,在他最完美的時刻,他還會向上帝祈求什麼呢?
  • 霓裳羽衣舞 百聞不如華清宮一見
    唐代歌舞的集大成之作,至今仍無愧於音樂舞蹈史上的一個璀璨的明珠。大家一定想要目睹這顆璀璨的明珠,今天,在唐玄宗、楊貴妃曾無數次演繹《霓裳羽衣舞》的華清宮,舞劇《長恨歌》主演團隊將驚豔上演這曲《霓裳羽衣舞》。
  • 《霓裳羽衣舞》和《劍器》是怎樣的舞蹈,除楊玉環還有哪些舞者
    中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曾經描寫了各種舞蹈的場面,「不績其麻,市也婆娑」,這樣的詩句,就正好反映了少女們忘情歌舞的場面,而「坎其擊鼓,宛丘之下,無冬無夏,值其鷺羽」,又表現了人們醉心歌舞,不避寒暑的場景。
  • 霓裳羽衣
    《楊太真外傳》載:霓裳羽衣曲者,是玄宗登三鄉驛,望女幾山所作也。故劉禹錫有詩云:「伏睹玄宗皇帝望《女幾山詩》,小臣斐然有感:開元天子萬事足,惟惜當時光景促,三鄉驛上望仙山,歸作《霓裳羽衣曲》。三鄉驛者,唐連昌宮(洛陽宜陽縣的離宮)所在也。第二種說法則是根據《唐會要》記載:天寶十三年,唐玄宗以太常刻石方式,更改了一些印度傳入的樂曲,此曲就是根據《婆羅門曲》改編。
  • 唐玄宗欽定舞曲《霓裳羽衣曲》,乾隆欽定《慶隆舞》為宮廷音樂
    他自己創作有《霓裳羽衣曲》,《小破陣樂》,《春光好》,《秋風高》等百餘首樂曲。羯鼓打的一般樂工都達不到的水平。由於《霓裳羽衣曲》其曲盛大無比,將大唐的榮光展現得淋漓盡致,影響力很大,後來一直作為唐代宮廷樂舞的代表流傳了很久。那麼清朝的宮廷音樂是什麼呢?
  • 唐·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
    吳妖小玉飛作煙,越豔西施化為土。嬌花巧笑久寂寥,娃館薴蘿空處所。如君所言誠有是,君試從容聽我語。若求國色始翻傳,但恐人間廢此舞。妍媸優劣寧相遠,大都只在人抬舉。李娟張態君莫嫌,亦擬隨宜且教取。賞析  《霓裳羽衣曲》是唐代著名宮廷樂曲。
  • 《大金王朝》: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唐玄宗李隆基創「開元盛世「後,卻自認高枕無憂,揀起了他的一切文藝愛好,包括愛情追求。玄宗與貴妃鎮日輕歌曼舞,不管不問世外俗事。」安史之亂「爆發,戰爭鐵蹄擾亂明皇所作《霓裳羽衣曲》,悲歌乍起,貴妃玉殞,山河破碎……44年後,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作《長恨歌》: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風飄處處聞。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
  • 霓裳羽衣舞
    初次覲見時,玄宗曾演奏《霓裳羽衣曲》以導引。予不暇盡作,作中序一闋傳於世。予方羈遊,感此古音,不自知其詞之怨抑也。白居易有《霓裳羽衣舞歌和微之》詩,對此曲的結構和舞姿作了細緻的描繪:全曲共三十六段,分散序(六段)、中序(十八段)和曲破(十二段)三部份,融歌、舞、器樂演奏為一體。全曲36段,表現了中國道教的神仙故事。
  • 穿上霓裳羽衣,她想變成鳳凰的樣子
    --------------   唐朝出現過一套服裝——霓裳羽衣,與之相應的,唐玄宗創作了音樂《霓裳羽衣曲》,楊貴妃創作了舞蹈《霓裳羽衣舞》,而大詩人白居易則創作了《霓裳羽衣舞歌》。儘管如此,霓裳羽衣到底長什麼樣子,並沒有留下可靠的資料供後人了解和欣賞。可以說,霓裳羽衣存在於我們的想像之中,一萬個人的心中,會有一萬套霓裳羽衣,且每一套都是美不勝收的。
  • 《霓裳羽衣》:一個與絲綢之路關聯的盛唐樂舞
    唐代後,《霓裳羽衣》流傳影響不斷,即使在現當代中國的舞臺上,以《霓裳羽衣》為名的音樂舞蹈作品仍然時有出現。《霓裳羽衣》能夠成為盛唐樂舞的代表作,這是與古代絲綢之路上的中西樂舞交流分不開的,《霓裳羽衣》是「胡樂」與「華樂」的合璧。
  • 霓裳羽衣破,魂斷馬嵬坡——其實貴妃只是「安史之亂」的炮灰
    長達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早已過去,曾經的盛世之景,萬國來朝的大唐也已不復存在。風和日麗的一天,白居易與友人陳鴻、王質夫到馬嵬驛附近的仙遊寺遊覽,路經此地,不免談及李隆基與楊貴妃的舊事。王質夫認為,像這樣突出的事情,如無大手筆加工潤色,就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沒。他鼓勵白居易:「樂天深於詩,多於情者也,試為歌之,何如?」白居易想來也是感觸頗深,於是,便寫下了千古名作——《長恨歌》。
  • 夢回大唐,讀精美絕倫之詩詞佳句,看五彩絢麗萬邦來朝的大唐盛世
    夢回大唐,讀精美絕倫之詩詞佳句,看五彩絢麗萬邦來朝的大唐盛世「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大唐,太宗繼位後開創貞觀之治,唐高宗承貞觀遺風開創"永徽之治",唐玄宗勵精圖治,開創了萬邦來朝的開元盛世,期間政治清明、國泰民安,道不拾遺,夜不閉戶,天寶末大唐人口曾一度達到八千萬上下。雖受安史之亂等影響,國力衰退,但中後期經唐憲宗元和中興、唐武宗會昌中興、唐宣宗大中之治國勢復振。
  • 一舞《霓裳羽衣》,展現大唐神韻
    《霓裳羽衣》mv編舞:
  • 【文化傳統】霓裳羽衣舞:讓文化融合深入人心
    在音樂創作上,以漢民族音樂文化為主體,吸收他民族音樂文化成分,取得重大成功的作品是《霓裳羽衣舞》。《霓裳羽衣舞》是唐帝國精神文化的一面鮮豔旗幟,也是中華民族文化融合的一面鮮豔的旗幟。《霓裳羽衣舞》在宮廷燕樂中為大曲。大曲是由數支曲段編組的結構複雜的樂舞,是一種融樂歌舞於一體的聯合表演。此樂集中了唐帝國音樂的精華,顯示出唐朝音樂審美所達到的最高成就。
  • 亂世不見佛,盛世不見道,簡單的現象背後,深埋的是什麼樣的邏輯
    首先,「亂世不見佛,盛世不見道」,這句話從何而出?其實真沒那麼多彎彎繞,就是一個普通百姓,對世事萬象的樸素認知,說了出來,並被大家認可,傳了開來而已。因為,的確存在這種現象啊,不是麼?中華的歷史,每逢亂世,這樣或那樣,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的背後,或多或少,都有道教的影子,例子我就不舉了,大家都熟。至少,在這些起事之初,道教以及以他為核心,用各種花裡胡哨的名頭的教派,是起了很大作用的。而一入太平時節,道教的確就沉寂了許多,成了一個不問世事的存在。
  • 古代真的盛世出才子,亂世出梟雄嗎?
    才子不只是出在盛世,亂世也有才子,而且是比盛世更高級的那一種,身具經天緯地之才,只是盛世的才子相對較多而已。而梟雄也不僅僅只在亂世出現,任何時候都有梟雄出現,只是在盛世不明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