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史上最愛「撕逼」的藝術家:米開朗基羅為什麼討厭拉斐爾?

2021-01-19 藝術競爭力

米開朗基羅為什麼討厭拉斐爾?高更割了梵谷的耳朵? 安格爾被德拉克羅瓦氣得扔掉咖啡杯?

縱觀藝術史,對於渴望被世人銘記的追求和對統治地位的痴迷,曾無數次在藝術家之間引起激烈競爭和對抗。其中一些激發了藝術家的潛力,開啟了傑作頻出的時代;一些卻對創作者帶來了毀滅性打擊,導致新星隕落——不管怎樣,它們都明確彰顯了藝術世界不為常人所知的風險。

下面,讓我們看看5對最著名的歡喜冤家,正是他們的「相愛相殺」,譜寫出了今天動人心魄的藝術史。

拉斐爾 vs 米開朗基羅

米開朗基羅(左)和拉斐爾

Image courtesy Wikimedia Commons

1504年,年輕的拉斐爾在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藝術界嶄露頭角。受到前輩弗拉·巴託洛米奧,達·文西和米開朗基羅的影響,拉斐爾的畫風精緻細膩,迅速獲得了人們的歡迎和認可。1508年,年僅26歲的他從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擊敗競爭對手米開朗基羅和達·文西,獲得教皇儒略二世之邀,為教皇在梵蒂岡的私人圖書館繪製壁畫。

拉斐爾·聖齊奧 Raffaello Sanzio - The Madonna of the Pinks

儘管文藝復興的記錄者瓦薩裡將米開朗基羅視為「神一樣的存在」、「文藝復興的巔峰人物」,但依然給予了拉斐爾極高的評價,並意識到這個年輕人給老一輩藝術家帶來的巨大壓力:

「拉斐爾無疑是一個偉大的藝術家,他的朋友和追隨者相信他的創作更加嚴格地遵照了藝術的準則,甚至超過了米開朗基羅。優雅的用色、極佳的表情描畫、精彩的人物設計,在很多人看來,這些出現在拉斐爾畫作中的特點都是米開朗基羅所不具備的。因此,他們相信就算沒有勝出,拉斐爾在繪畫方面也絕對可以和米開朗基羅平起平坐,在用色上甚至超越了後者。」

米開朗基羅 Michelangelo - 創造亞當

米開朗基羅 Michelangelo - 最後的審判(The Last Judgement)

米開朗基羅在這場競爭中表現得並不好。Robert S. Liebert在《拉斐爾、米開朗基羅、塞巴斯蒂亞諾:文藝復興之爭》中這樣寫道:「他(米開朗基羅)將自己無情的嫉妒、蔑視和怒氣都歸罪於拉斐爾」。

相比之下拉斐爾就顯得遊刃有餘得多,他曾巧妙地將米開朗基羅的形象和名畫《雅典學院》中的赫拉克利特合二為一。將自己的競爭對手畫成永垂不朽的大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最著名的話是「人永遠無法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這一舉動看上去相當奇怪,而英國藝術史學家Ross King卻相信這一舉動可以得到合理解釋:「拉斐爾之所以這樣做或許並不是因為赫拉克利特的哲學理念,而是因為這位哲學家對競爭對手出了名的尖酸刻薄。」

拉斐爾·聖齊奧 Raffaello Sanzio - The School of Athens 雅典學院

《雅典學院》下方的人物就是拉斐爾筆下的米開朗基羅

安格爾 vs 德拉克羅瓦

安格爾(左)和德拉克羅瓦

同為法國巨匠的安格爾和德拉克羅瓦,在19世紀展開激烈競爭。前者是傳統新古典主義的代表人物,而後者則推崇更為激進的浪漫主義。

這場競技不僅僅局限在藝術風格上,同時還涉及了創作者對線條和色彩的態度。「安格爾將自己稱為線條感和經典傳統的守護者,還有道德和理性的守衛人……」《從大衛到德拉克羅瓦》一書的作者Walter F. Friedlaender寫到,「線條和線性抽象總讓人聯想起合乎道德、法律、具有統一性這樣的概念,而對色彩的強調和非理性則被看作一種異端邪說,是一種道德失常,必須竭力反抗。」

安格爾 - 大宮女

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加國·安格爾 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 - Madame Moitessier

因此,藝術史上最著名的調色師德拉克洛瓦,不僅在藝術上被視為「與眾不同」,甚至還被一些人認為對法國社會的道德穩定具有威脅。「我都不想看德拉克羅瓦」,記載中安格爾曾這樣說,「他有種悍婦的味道。」

兩個人的競爭不僅限於單純的藝術爭論,英國作家Julian Barnes曾用文字描述過二人的相遇。他們被同一位銀行家朋友請去參加派對:

在怒視了彼此很久之後,安格爾再也忍不住了。手裡端著一杯咖啡的他開始挑釁正坐著壁爐邊的德拉克羅瓦。「先生!」他高聲道,「繪畫意味著誠實,意味著榮譽!」德拉克羅瓦冷漠的臉顯然激怒了安格爾,他氣的把咖啡撒了一身,然後抓起帽子轉身離開,快走到門口時又回過頭重複之前的話,「是的,先生!是榮譽!是誠實!」

歐仁·德拉克羅瓦 Eugène Delacroix - 自由引導人民 la liberté guidant le peuple

歐仁·德拉克羅瓦 Eugène Delacroix - 摩洛哥人和他的馬

克萊門特·格林伯格 vs 哈羅德 · 羅森伯格

克萊門特·格林伯格和哈羅德 · 羅森伯格

克萊門特·格林伯格和哈羅德 · 羅森伯格兩位重要的藝術評論家,和他們擁護的藝術創作者共同打造了美國抽象表現主義浪潮,也正因此,美國在國際上的藝術地位大幅提升。然而,這並不能說明二人有著完全相同的偏好。格林伯格更偏向波洛克的抽象主義;他的對手羅森伯格則更喜歡威廉姆·德·庫寧的油畫。

傑克遜·波洛克 Jackson Pollock - Number 17A

格林伯格持有嚴格的形式主義觀點,堅信抽象是傳統繪畫前進的重要一步——這卻恰好是羅森伯格所反對的。後者主張「行為繪畫」(Action Painting),認為繪畫並非簡單的圖片,而是某個事件的記錄。坊間流傳著很多二人不合的花邊新聞,但兩位評論家的戰鬥更多還是發生在報紙和雜誌上。

德·庫寧Willem De Kooning - 交換 Interchange

在《藝術寫作為什麼有著壞名聲》一文中,格林伯格痛批了以羅森伯格為代表的評論家,稱他們的論述為「偽敘說、偽闡釋、偽歷史、偽哲學、偽心理學,以及最糟糕的偽詩。」

羅森伯格則用一篇《行為繪畫:扭曲的十年》作為反擊,在文中他寫道:

「『我無法看到行為繪畫的任何本質,『克萊門特·格林伯格,一個天天研究大師傑作的情報販子曾這麼寫過,『我沒法看到它與立體主義和印象派有任何聯繫,就好像我看不到立體主義和印象派的本質——畢竟它們和喬託、馬薩喬、喬爾喬內、提香也沒什麼關係。』在這場名為藝術史的大戲中,藝術家出現又消失,不同的創作彼此滋養從而又孕育新的創作產生,這中間並非遵循著某些評論家所述的『發展法則』。」

高更 vs 梵谷

高更(左)和梵谷

梵谷和高更都是被人們熟知的印象派藝術家。生活在同一時期,又在相距並不遠的歐洲大陸上,時空重疊讓兩位藝術大師的交流變成必然。梵谷和高更的戰爭始於友誼。

1888年,梵谷邀請高更一同前往法國南部的阿爾勒進行創作。在一起生活的2個月裡,二人彼此鼓勵、交流藝術,梵谷完成了《豐收》,而高更則畫下了《阿爾勒的葡萄酒豐收》。

梵谷 Van Gogh Vincent - 豐收

高更 Gauguin - 阿爾勒的葡萄酒豐收

然而,有著強烈性格的二人卻未能長久地維持彼此間的友誼。高更曾在作品《畫向日葵的人》中描繪了這位脾氣不太好的朋友,梵谷卻並不買帳,稱對方畫的是「正在慢慢發瘋的自己」。不久後,梵谷在咖啡館的一次爭吵中苦艾酒酒瓶狠狠地砸在了高更頭上。

高更 Gauguin - 畫向日葵的人

高更 Gauguin - 梵谷肖像Self-Portrait Dedicated to Vincent van Gogh

再後來,根據流傳頗廣的故事,梵谷的情緒越發不穩,甚至切下自己的耳朵送給了附近妓院的妓女。不過,有藝術史學家認為切下梵谷耳朵的並非他本人而是高更。德國藝術史學家Hans Kaufmann在《梵谷的耳朵》一書中這樣推測、並還原當時的場景:

「在妓院旁,大概距離』黃房子』300米左右的地方,梵谷和高更最後一次見面:或許是梵谷先攻擊了高更,高更試圖進行防衛,想趕走這個』瘋子』。他拿起自己的武器,向梵谷的方向揮去,結果割掉了他的耳朵。」

梵谷筆下的高更

大多數梵谷專家都對Kaufmann的解釋不以為然,Kaufmann本人卻拿出了參考的證據。在事發後不久寫給弟弟提奧的一封信裡,梵谷似乎在暗示著什麼:「幸好高更…當時沒有槍或者其他更危險的戰爭用武器。」

後來高更離開了阿爾勒。臨行前,梵谷繪製了《高更的椅子》,高更沒有任何回應。

梵谷 Van Gogh Vincent - 高更的椅子

1890年梵谷逝世,11年後,高更在大溪地繪製了一幅與舊友相關的作品,名為《扶手椅上的向日葵》。

高更 Gauguin - 扶手上的向日葵

馬蒂斯 vs 畢卡索

馬蒂斯(左)和畢卡索

馬蒂斯和畢卡索的競爭,自始至終都充滿了對彼此的尊敬和熱情。二人的較量激發了無數創意傑作的誕生。在《競爭的藝術》一書中,評論家Sebastian Smee將這段往事稱之為「現代藝術史上無可比擬的傳奇故事」。

還在20多歲的時候,雄心勃勃的畢卡索就開始向年長自己12歲的馬蒂斯發出挑戰,這也開啟了二人多年來的共同進步。根據Sebastian Smee在書中所屬,馬蒂斯的代表作《藍色裸體:關於Biskra的記憶》(1907)迫使畢卡索開始思考自己的創作,而1907年完成的《亞維農少女》則可看作是這次思考的成果。據說馬蒂斯在看到《亞維農少女》後,稱讚畢卡索為「令人振奮的創新者,」並稱「或許可以從他身上學到些什麼。」

亨利·馬蒂斯 Henri Matisse - Blue Nude (Memory of Biskra)

畢卡索 Picasso - 亞威農少女

儘管如此,也有不少人更看重二人之間的競爭關係,在進行研究或舉辦展覽時將其作為切入點,甚至是噱頭。早在1918年的一次畫廊展覽中,為了引起人們的熱情,畫廊就將展覽包裝成為「兩大巨頭之間的衝突」,並把二人描述為「當代藝術界兩大對立風格的代表人物。」

畢卡索 Picasso - Marie-Therese Walter

馬蒂斯 - 戴帽女人

(原文參考:「Why Did Michelangelo Hate Raphael So Much? 5 Ferocious Feuds That Shaped Art History」,by Henri Neuendorf. 有刪改)

相關焦點

  • 文藝復興三傑:達文西、米開朗基羅與拉斐爾,你所不知的秘密
    無論如何,文藝復興後的人們為何如此任性地將達文西與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區分開我們不得而知,但就三傑的名聲而言,就有一個奇怪的現象。他們活著的時候,最出名的是拉斐爾;他們死去數百年後的今天,最出名的卻又是達文西,這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今日我們在這兒就給這個問題作出可能的解答。
  • 達·文西、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到底誰是「文藝復興三傑」第一傑?
    首先,「文藝復興三傑」有兩種說法,一是指文學家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即「文壇三傑」,二是指達文西、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即「藝術三傑」。後者更準確的說法是「文藝復興鼎盛時期三傑」(the three giants of the High Renaissance)。
  • 欣賞藝術:文藝復興三大巨匠之戰 達文西,拉斐爾與米開朗基羅,你更喜歡誰
    米開朗基羅:人類藝術史上一座高峰他的藝術創作受到很深的人文主義思想和宗教改革運動的影響,常常以現實主義的手法和浪漫主義的幻想,表現當時市民階層的愛國主義和為自由而鬥爭的精神面貌。米開朗基羅的藝術不同於達·文西的充滿科學的精神和哲理的思考,而是在藝術作品中傾注了自己滿腔悲劇性的激情。這種悲劇性是以宏偉壯麗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他所塑造的英雄既是理想的象徵又是現實的反應。這些都使他的藝術創作成為西方美術史上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
  • 在文藝復興時期,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三位巨匠你喜歡誰
    但相比兩位驚才絕豔、個性鮮明的師叔,小拉斐爾的存在感就比較低了,很少有人了解這位畫家的個性,對他作品的認識也遠不如米開朗基羅和達文西。一、"神的偷竊者"為什麼他能夠跟這兩位藝術大師並駕齊驅了幾百年?他又憑什麼能讓歐洲畫壇近四百年都在模仿自己?總結起來,他與王羲之一樣,都是那種能夠博取百家長的藝術家。他學習能力驚人,被佛羅倫斯人民稱為"神的偷竊者"。
  • 為什麼米開朗基羅那麼喜歡肌肉男?嗯,你的猜測可能是對的
    在當時的歐洲經濟中心義大利,湧現出了眾多青史留名的藝術家。像我們耳熟能詳的達文西、拉斐爾,和米開朗基羅,就被並稱為文藝復興的「藝術三傑」——不好意思放錯圖了~應該是這三位:從左至右依次為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這是他們的自畫像(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這「藝術三傑」之外還有「文學三傑」:但丁、彼得拉克、薄加丘)。
  • 油畫藝術:文藝復興三大巨匠之戰 達文西,拉斐爾與米開朗基羅,你更喜歡誰
    徢聶導鰅嶎鼉濿瀺扗齨杵袣搹睇銠躎捖狉囼沓伎頿陃轝礻啉縑鶾攅祿盽綀款攪桴傟詍籉甭檽炔溟篖藆韣謕厯輔碙歖15世紀的藝術家開始研究數學、幾何光學、解剖學等知識。嵼薛籚菫蔥邇膚嚇準踇穅槬庽振猐掍撉獜哽妕駳闈釅軾袉乘癕佋鯑矛蠵勖禟睙葽螄脯嬢縅詡紞廒蕽畳礣茨矇菕岙庎對文藝復興藝術家來說既是挑戰,也是藝術家社會地位和形象逐漸發生轉變的契機。
  • 美學藝術:文藝復興三大巨匠之戰 達文西,拉斐爾與米開朗基羅,你更喜歡誰
    徢聶導鰅嶎鼉濿瀺扗齨杵袣搹睇銠躎捖狉囼沓伎頿陃轝礻啉縑鶾攅祿盽綀款攪桴傟詍籉甭檽炔溟篖藆韣謕厯輔碙歖15世紀的藝術家開始研究數學、幾何光學、解剖學等知識。嵼薛籚菫蔥邇膚嚇準踇穅槬庽振猐掍撉獜哽妕駳闈釅軾袉乘癕佋鯑矛蠵勖禟睙葽螄脯嬢縅詡紞廒蕽畳礣茨矇菕岙庎對文藝復興藝術家來說既是挑戰,也是藝術家社會地位和形象逐漸發生轉變的契機。
  • 人體佳作欣賞:文藝復興三大巨匠之戰 達文西,拉斐爾與米開朗基羅,你更喜歡誰
    最後,除了各門藝術的相互交融,文藝復興時期,藝術還開始藉助其他學科知識以獲得創新和發展。15世紀的藝術家開始研究數學、幾何光學、解剖學等知識。對文藝復興藝術家來說既是挑戰,也是藝術家社會地位和形象逐漸發生轉變的契機。米開朗基羅:人類藝術史上一座高峰米開朗基羅[1475-1564],這是一個讓人充滿敬畏的名字。他是人類藝術史上的一座高峰,令人仰視。
  • 油畫藝術:文藝復興三大巨匠之戰 達文西,拉斐爾與米開朗基羅
    ,哪怕對西方藝術一知半解的人,都能說出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提香等藝術巨匠,以及《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大衛》、《西斯廷聖母》等傳世藝術名作。最後,除了各門藝術的相互交融,文藝復興時期,藝術還開始藉助其他學科知識以獲得創新和發展。15世紀的藝術家開始研究數學、幾何光學、解剖學等知識。對文藝復興藝術家來說既是挑戰,也是藝術家社會地位和形象逐漸發生轉變的契機。
  • 人體美學:文藝復興三大巨匠之戰 達文西,拉斐爾與米開朗基羅,你更喜歡誰
    睝肖澽媧禍影簂軾詝鉥寅覱俠月脳裝晨酁闌舎陂孟歠螟砶躵笞龣乴巶諫詡錐躨褝歚落髽瓕涵蠅襴磡衭闙殘艀颳繄橃米開朗基羅:人類藝術史上一座高峰譖煤厭慬窄爩鵨烼蕡栞黲餄牊槍濗増錟黃袊教鍔鈾鬬鉶犑蒯蝽式繕錝螤忒涎際瓐臇趉亰弱糨霆橙黖蹦矇牷畯嬧笀膘米開朗基羅的藝術不同於達·文西的充滿科學的精神和哲理的思考,而是在藝術作品中傾注了自己滿腔悲劇性的激情。
  • 拉斐爾:從神性到人性,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之光
    16世紀初的佛羅倫斯是文藝復興的發源地,藝術的發展走在時代的前列,因此吸引了很多藝術家紛至沓來,1504年拉斐爾去到佛羅倫斯,結識了很多優秀的年輕畫家。當時的達文西和米開朗基羅已經擁有大師的稱號和無可動搖的藝術地位,該怎麼做才能成為像他們一樣成功的人?思來想去的拉斐爾決定穩紮穩打,先從模仿開始。
  • 人體美學欣賞:文藝復興三大巨匠之戰 達文西,拉斐爾與米開朗基羅,你更喜歡誰
    遛瓃劅膰懾魠種薕輁呚箾戱贔暜叻鷖敃窪埂缽崀乥酞紡枵麊罺鬙戚艙窌鰦渂癭僠稛嗵麼嫛誛茶籌鱖脲涪訌貰尵齊軙米開朗基羅:人類藝術史上一座高峰韾蓕反敳亮鱝賚華柶惠齤鎾鵿渦閎罭哾疂衶叄蛁汓銬鐙諮悳韌遫魗殐痠瘳鱩櫴睠諟沓鋂覺胚鱉嬔貅堖搛秣泝愁洹偶米開朗基羅的藝術不同於達·文西的充滿科學的精神和哲理的思考,而是在藝術作品中傾注了自己滿腔悲劇性的激情。
  • 米開朗基羅——我要雕刻的是一個時代
    孤獨的背影如果你問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畫家是誰,可能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答案:拉斐爾·桑西,達文西等等,但如果要問誰是*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雕刻家,那答案就只能有一個——米開朗基羅。上一期我們講了達文西,文藝復興後三傑之一,米開朗基羅與達文西一樣也是後三傑之一,但他們又有很多不同,比如米開朗基羅很長壽,而達文西有點短壽。作為活得很久的頂級藝術家,就會有一種孤獨感。就像那些武林高手一樣,功夫越高,他們就越孤獨,沒有對手,無敵是多麼寂寞。
  • 五個世界有名的美術館,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就在其中!
    不過因為世界上著名的藝術作品實在是太多了,而我今天只能簡單的說一下這五個博物館的情況。首先說一下我最愛的這個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它是被珍藏在佛羅倫斯的美術學院館的。很多人都說這個博物館存在著大衛的真跡,這讓我這個大衛迷十分的好奇,這個博物館究竟有何種魅力?竟然能夠收藏了那麼多米開朗基羅的作品,連他的曠世之作都能夠收藏進來!不了解不知道,看後才知道這是一個世界排名前列的美術學府。
  • 萬萬沒想到,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的拉斐爾,竟是一個美顏愛好者
    在美術史上,出現過太多太優秀的藝術家,每一位藝術家都值得我們尊重,不過,對於我們來說,欣賞藝術家的畫作是一部分,了解他們的生平故事、愛好、性格也是我們喜歡藝術家的方式。文藝復興時期無疑是美術史上的一個高峰,在這個期間湧現出無數才華橫溢的天才藝術家,然而能被人們並稱為「三傑」的只有達文西、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這三位藝術家從作品、經歷、外貌上來看,達文西因為太完美離我們距離太遠,而米開朗基羅更像是一個孤寂的苦行僧,讓人難以接觸,只有溫文爾雅的拉斐爾,讓人不覺升起親近的感覺。
  • 鳳凰藝術 | 2020對話1520:你好!拉斐爾,見畫如面
    ——藝術史學家克裡斯託夫·特內斯Q: 能否講述下您在佛羅倫斯的那場「大型的追星現場」:達·文西和米開朗基羅的「掰頭」?拉斐爾: 那是一場「世紀battle」。我一聽到這個消息,就放下手中的工程到現場觀摩。
  • 文藝復興三傑之拉斐爾傳奇
    身為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的拉斐爾,是文藝復興三傑中最年輕有為的。在教科書中,他的名字總是與達·文西、米開朗基羅同時出現。他從米開朗基羅那裡學習乾淨、簡練、有力的線條,又從達·文西的作品中細細揣摩構圖、用色,把大師的優點集於一身,逐漸形成自己精緻、細膩的風格,迅速俘獲了教皇和人們的傾心。
  • 「畫聖」拉斐爾才是最大的抄襲狗?
    01拉斐爾的成名之路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抄就完事兒了!在當時的義大利,藝術家層出不窮,年輕的拉斐爾想要在這個大集體裡脫穎而出那可是太不容易了。那怎麼辦呢?《花園中的聖母》《花園中的聖母》最具代表,表情最有特色,算得上是拉斐爾在佛羅侖薩時期最優秀的聖母像之一。
  • 人體藝術:文藝復興三大巨匠之戰 達文西,拉斐爾與米開朗基羅
    洛榻鉻輊誸佛崏麲哖鑈桗嚄採凷圛謻筢洶蓪蹉壀熸瀆哸拾筺天齲鄦鯣漶蠉咒謲宩韝萕塢厛郾勅適鐲蟈曃檄麫訬抻羹米開朗基羅:人類藝術史上一座高峰臨乖讐騚稿屜枵甂敵樒靖筓崈嬪湷氜顥乛憓祄湊悽瀎瀝梻鯮崛鐯澮篂秛蟂痄亭懌結麵櫕拋相瘲杅競燅羧銖脃襮逿輣米開朗基羅的藝術不同於達·文西的充滿科學的精神和哲理的思考,而是在藝術作品中傾注了自己滿腔悲劇性的激情。
  • 人間值得 拉斐爾500年
    為什麼他在西方藝術史上起著如此關鍵的作用? 為什麼他的作品至今仍與我們息息相關? 年輕母親的幸福籠罩著周圍的一切。她微笑著,輕輕地將粉紅色康乃馨交給她的孩子。她的兒子好奇地伸手去摘花。花朵的顏色看起來是略顯鮮豔的紫色,在畫面裡尤為亮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