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1 09: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原創 上海文聯 上海文聯 收錄於話題#影像1個
自稱「業餘選手」的瞿凱倫喜歡拍地道的老舊上海、生猛的市井街頭,那些熟稔於心、卻又在某個莫名其妙的瞬間呈現了一個又一個他個人城市生活經驗裡的「隱秘的角落」。
近二十年來,他日復一日地遊走在這座城市細密幽深的黑白日夜,用鏡頭作眼睛,注視著它魔性的變異,也顯影出自己的心相。
他想記錄什麼,揭示什麼,表現什麼?很難有明確的答案。
一起走進他的影像世界,聽聽他的感悟。
說起我拿起相機的契機,是在2000年去西塘的一次遊玩。穿行在古鎮的時候,我莫名地想起了平日裡看到的一些江南水鄉的攝影作品,覺得很有味道,便萌生了攝影的想法。
之後我便拿起了相機,從膠片開始拍,拍的都是些公園的花花草草、鴿子、外灘的船,但是拍久了也感覺不大有意思。現在我常會想,那時為啥不多拍點人啊,20年變化也挺大的。後來在加入虹口攝協時結識了我的第一位啟蒙老師,開啟了我的紀實攝影之路。之後我一路拿下了大大小小不少攝影獎項,並以此一路進入了中國攝影家協會。似乎算是小有成就,但我發現我依然沒有找到手裡相機的「魂」:當時拍的東西,不是我心裡想的。2004年,我看了上海美術館的影展《中國人本——紀實在當代》,它徹底敲醒了我,照片還可以這樣拍啊!
在此之後我便棄用了單反,拿起一個小卡片機,興致高漲地日夜穿梭於上海的街頭。如饑似渴地觀看攝影展和攝影畫冊。期間領略了中外攝影大師的作品,拓寬了視野,日本攝影師森山大道、荒木經惟、中平卓馬、須田一政等,特別深入我心。我在街拍時無意中會想起他們的一些特點,這也正常不過,但又跟他們不一樣,終究要有自己的東西。
很多時候,我們能從瞿凱倫的作品裡捕捉到一種「假作真時真亦假」的幽默與荒誕。
拍照是一種內心釋放,好像是寫心情日記,又好像是窮追老街巷紛紛被拆的腳步,一張平平淡淡的照片也蠻好。網絡上說的亂拍有些可笑,街拍本來就是亂拍。但要亂中有序,有畫面感,有內涵就是好照片。
我算不上是那種很「精確」的攝影師,有人說我的作品「生猛」,我只是覺得有意思就拍下來,生活其實生猛。拍自己喜歡的東西就好,這其實很簡單。有些東西一去不復返,那些是我想留下的。
20年的拍照實踐中,體會最深的是:拍自己最喜歡的東西就好。
瞿凱倫
1957年生於上海,現為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上海攝影家協會會員。曾參加上海第十、第十一屆國際攝影邀請展,2016年榮獲」 街拍中國」 大獎- 街拍王,2017年獲第六屆侯登科攝影獎提名。
文編|蔡 晴
美編|潘華佳
- End -
原標題:《生活其實生猛,覺得有意思就拍下來▸影像◂》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