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 Came, We Saw, We Did!
——紀念《劍河風》創刊20周年
作者:唐岫敏
時光如梭,人生如隙,轉眼之間《劍河風》20周歲了。首先感謝堅守在《劍河風》一線的盛湘渝主編,和對《劍河風》一直心有千千結的曹莉主編,動議和組織了這樣一場具有特殊和特別意義的活動。作為曾經參與過《劍河風》編、寫、讀的人,往事並不如煙。我們知道,《劍河風》的幕後工作者是一批熱情似火、高學歷的業餘選手。那麼,是什麼點燃了我們的熱情,燃燒著我們的激情?是什麼讓我們無怨無悔地克服重重困難,奉獻我們的業餘時間?《劍河風》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記得有一天,我和曹莉主編到劍橋大學的日本中心參加了一次英國文學研討會。日本中心由日本人出資建造,佔地不小,當時的規模和經管學院Judge School差不多。身處日本中心的庭院裡,我們倆多麼希望在劍橋大學也有一個中國人資助的中國中心。但是在2002年前後,我們國家還不富裕,一個普通訪問學者每月的訪學費才500鎊,除去房租費,所剩有限,因此不能奢望國家會資助一筆錢在劍橋大學建一個中國中心。所幸我們有《劍河風》,我們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讓這份帶著母語體溫的中文雜誌在劍橋這個不凡之地生根開花。記得那天晚上,我和曹莉回宿舍的路上,經過國王學院,學院不知因為什麼事,正在放鞭炮煙火。在夜空中燦爛的煙花輝映下,我和曹莉下決心一邊寫好自己的博士論文,一邊無論多麼辛苦,也要把《劍河風》認真堅持下去。我倆說,「人的能力有大小,我們做不了牛頓那樣震撼世界的大事,在萬裡之外,為中國文字留下一小片園地,也不枉來了一趟劍橋」。
一個好漢三個幫。沒有領導和眾人的支持,一個在異國他鄉如此小眾的刊物要想存活下來不可想像。當時,《劍河風》每期得到使館200鎊的資助,從而使《劍河風》得以每一期以鉛字面世。中國學聯當時的幾任主席副主席單文華、吳長新、盛湘渝等人也不斷給予各種支持。關於經費問題,雖然不免捉襟見肘,但當時也有一些可能緩解窘境的機會,因為有人想要到《劍河風》上作廣告。曹莉主編堅決拒絕,認為商業廣告會汙染《劍河風》的文學純粹性。大家深以為然。在辦小眾刊物上,是保持文學的純潔性,還是向世俗低頭,這在劍橋大學是有傳統的,是towns and gowns之爭的另一種延續。劍橋大學岡維爾與凱斯學院的圖書館長熱愛中國文化,他喜歡《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便給自己取了中國名字蒲齡恩。他是一位詩人,在1960年代他就曾主辦過一個詩刊,期間幾經拮据,直到2002年,因經費問題辦辦停停,停停辦辦,但主創人員們一直保持著對詩歌的敬意,堅守詩刊的純潔。還有被全世界文學研究者奉為圭臬的文學批評刊物《細察》,它的主編、英國文學的旗手評論家、劍橋大學英語系教授F R利維斯也是在經費緊張的情況下,力主文學的純潔性,從而使這個刊物從1932年存活到1953年。
劍橋大學圖書館前面有幾棵松樹。深秋時分,大大的綠色松果一串串地掛在樹上,剎是醒目。我和喜歡拍照的曹莉說,「瞧,這就是咱們的《劍河風》,碩果纍纍」。在各方的支持下,經過《劍河風》所有的編者作者和讀者的共同努力,《劍河風》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它不僅是一份英國的正式刊物,劍橋大學圖書館,劍橋大學東方系圖書館,劍橋市圖書館都收藏了《劍河風》。在產生眾多諾貝爾獎得主的大學裡,在它的圖書館裡《劍河風》和大師們的大作並排在書架上,每想到此,都會讓我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一驅博士論文寫作的全部疲勞,再次打起為《劍河風》編輯和寫作的精神。
今天,我們再次打量《劍河風》,它的存在意義更加厚重。《劍河風》是中國學人的一個驛站。在這裡,我們用母語報告了我們的學習和研究成果,展示了中國文化和英國文化對我們的滋養;它使我們得以休養,從而每一篇文章發表之後,我們好似充好了電,收拾好行裝,準備奔向另一個遠方。《劍河風》是中國學人的一個大本營。無論你是科學家,還是哲學家;無論你是學化工的,還是學材料的,學醫學的,還是學教育的,學社會學的,還是學法律的、學語言文學的,抑或是我們那些堅持學漢語的小朋友們,在這裡都有你一展拳腳的空間。因為這一些,我們要特別感謝主編盛湘渝二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她的堅持和堅韌已經化作了《劍河風》精神的一部分。
回想我們初到劍橋時,我們被劍橋大學古樸的外貌,優雅的氣質,堅韌不拔的精神所震撼,我們甚至不禁脫口而出:I came, I saw, I was conquered。¹而現在,當我們回首《劍河風》走過的路,它代表著我們激情燃燒的歲月,我們要說We came, we saw, we did!
最後,祝我們大家牛年吉祥,闔家歡樂!祝《劍河風》枝繁葉茂!
¹仿凱撒大帝名言,原文I came, I saw, I conquered.
【作者簡介】
唐岫敏,文學博士,教授,上海交通大學傳記中心研究員。著有《斯特拉齊與「新傳記」》(2010)、主筆《英國傳記發展史》(2012)。發表傳記文:《特裡爾:「毛澤東傳」的洋作者》(2014)。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英國傳記文學史」(2007-2012);參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境外現代中國人物傳記資料整理與研究」(2011.12-2016.12)。於2002-2003年在劍橋大學做訪問學者。
推薦閱讀:
責編:申易 圖片來源:《劍河風》
《劍河風》 - 中國視角, 劍橋精神。
《劍河風》2001年創刊於英國劍橋。謝謝閱讀。鼓勵轉發。恭請來稿。
投稿電郵:jianhefeng@outlook.com
請長按以下二維碼,歡迎訂閱《劍河風》。
國際刊號:Jian He Feng/River Cam Breeze ISSN 1742-3759
2021曙光在前方:《劍河風》編輯部納新啟事
《劍河風》是一個根植於英國劍橋的公益性文學社團。本著對文字的喜愛, 編輯部所有成員由志願者組成, 在業餘時間進行編輯工作。《劍河風》目前以微信公號為主,無法提供稿費。您的投稿如一月內沒有回覆, 敬請自行處理。謝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