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持人採訪鍾南山被罵慘:共情力很重要,如何培養孩子共情能力

2020-12-22 鑫迪媽媽

文|歆小迪

近日,BTV某節目主持人雅淇在車內採訪鍾南山先生的視頻在網上引發了巨大爭議。女主持人雅淇也因此被罵慘,引起網友反感不滿的是她在採訪過程中的行為。她採訪鍾南山院士時,不僅不戴口罩,還全程嬉皮笑臉,刻意擺造型,沒有一點專業性。

從畫面中,我們能看出鍾南山院士很是疲憊,而女主持人卻活力四射,一直保持迷之微笑。

她在提到前幾天鍾南山院士接受採訪流淚這個細節時,依然笑眯眯的問:你的眼眶溼潤了,跟我們講一講為什麼?這麼沉重的話題,她依然保持著迷之微笑。

單看女主持,還以為她做的是娛樂節目,笑的那麼開心。她的行為出現在鍾老談的疫情節目中非常不恰當。況且,一個晚輩面對一個長者,還是國之棟梁——鍾南山院士,沒有絲毫的敬畏和尊重之意。

鍾院士為了疫情奔波,一臉疲憊不堪,神情悲痛,她卻像採訪娛樂明星一樣,態度隨意,全程沒問一句重點,一直在尷聊,耽誤鍾老休息。

一個小孩子都能從表情或語言中看出他人的感受是什麼,並且能對此做出合適的反應。她一個專業的主持人,卻犯這種低級錯誤,怪不得網友不買帳,說到底這位女主持缺乏共情能力。有共情力的人能很好的感知、理解別人的情緒,做出恰當的反應。

共情力是指當人們能夠設身處地體驗他人處境,從而達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擁有共情力可以站在他人的角度,用他人的視角看問題,感受他人的想法和情感,與他人擁有一樣的情緒。

共情力是社交中必備的能力,它不僅重「情」,更重的是「反應」。

02

人際交往中,充分考慮他人的感受,做出合理的反應,才能更受人歡迎。 共情能力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

關於共情力對人生的影響,美國的學者們曾做過一個長期的社會實驗。

美國杜克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花了20年的時間,跟蹤、記錄了超過750個孩子的成長過程。發現那些在幼兒園時期曾經善於分享、幫助他人的孩子,很多都從好學校畢業,並獲得了不錯的工作。

不僅如此,他們還資助那些自己不認識的貧困孩子。而那些不具備「共情」能力的孩子很多中途輟學,沒有正式工作,甚至需要政府援助才能生活。

這項研究發現,共情力在人生的諸多關鍵領域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從工作中的銷售和管理,到談情說愛、養兒育女,再到社會關係的建立。

心理學家認為,共情力是社會交往的基礎,也是道德感的源頭,調節人際關係、協同合作都少不了它。共情力強的孩子擁有感受愛、付出愛、接受愛的能力,這樣的孩子更能夠理解別人,信任別人,親近別人,更富有同情心。孩子在未來的婚戀、工作等人際關係中將會獲得更多的友誼和信任,擁有更多的快樂。

因此,做家長的要從小鼓勵孩子考慮別人的感受,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為孩子人生的幸福打下良好的基礎。

03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

1、教孩子明白情緒,表達情緒

家長可以通過繪本,教會孩子對人的情緒進行認知和分辨,如最基本的喜、怒、哀、樂、懼都是怎樣的狀態。一個人流淚代表什麼,微笑往往意味著什麼,也要讓孩子自己學會表達情緒,並理解各種不同情緒下的狀態。

在感知並理解的情況下,再教會孩子用儘量精準的語言來描述,來豐富孩子的情緒體驗和表達,才能更好地體會到別人的情緒,以及應該怎樣進行回應。在家也可以與寶寶玩相關的遊戲,你做各種表情或身體姿勢,比如開心、驚奇、生氣、沮喪、疲憊的樣子,讓孩子猜,然後再讓孩子做表情,家長來猜。

通過這些小遊戲,可以幫助孩子很好的理解別人情緒,時間長了,他的共情力將得到提升,未來將能更好地理解他人,感受他人。

2、設身處地的理解孩子

當孩子遇到事情委屈哭泣時候,家長不要上來就對孩子吼,「就知道哭,哭有什麼用」,我們要用心去體會孩子的的內心情緒與感受,輕輕抱住他說「媽媽知道你可能很難過,心愛的玩具壞了肯定很傷心,媽媽也有這樣的經歷,不過,咱們是不是可以動手修理一下,如果修不好也可以求助爸爸。」

父母跟孩子溝通的時候,要注意避免兩個常見的問題:第一,不要去推測孩子的動機,比如說,「你以為你哭我就能答應你?」而是真正理解孩子情緒的表達,會說:「因為我不給你想要的東西,所以你傷心。」

第二,當孩子表達想法或者感受時,我們不要總是問「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會那樣」。對於幾歲的小孩子來說,他的感受只是感受,只是情緒的正常反應,未必能答上來為什麼。家長所問的為什麼,只會給孩子帶來壓力。

這個時候肢體語言是最好的共情,當孩子遇到了十分難過的事情不想說話時,父母可以不要急著詢問,不如擁抱孩子,用肢體語言和孩子共情,一定會收到意料不到的效果。

3、家長做好榜樣

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成長產生著深遠影響,也比其他方式更有效地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父母樂於助人,孩子也會潛移默化樂於幫助他人;父母事事漠不關心,孩子也會逐漸冷漠。在 Soci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一書中,作者指出:共情能力高並願意做出親社會行為的兒童,通常他們的父母總是鼓勵著他們,並以身作則。

模仿是孩子學習情感反應模式的重要途徑。在孩子小時候,父母就應該積極敏感地回應孩子,鼓勵孩子體驗他人的情感、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鼓勵孩子有善意的行為。

因此,身為家長,你自己要有共情力。你跟孩子相處的時候,理解和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情緒,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

比如說,孩子想吃糖,你不肯給,孩子哭鬧。不要跟孩子說:「有什麼好哭的,不就是一顆糖嗎?你哭也沒用,別以為你哭我就能答應你。」

應該跟孩子說:「你現在很傷心,因為你想吃糖果,我不給你,對嗎?我現在不給你吃糖,是因為你今天已經吃過兩顆了。你可以明天再吃糖果。現在,先吃一個蘋果怎麼樣?」後一種方式,孩子更能接受一些,因為你理解他的感受,而且提供了替代方案。

你是孩子的模仿對象。孩子能模仿你的表情,你說的話,你的動作,你的情緒,以及你對情緒的反應,這些都是共情力的基礎。

4、教孩子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

共情力差的人難以從他人的角度看待問題,而習慣於從自己的視角看待事物,通常只看見自己想看見的。因此,從他人的視角看待問題,是培養共情力的重要一步。

在教育孩子過程中要怎麼做呢?比如,弟弟來告狀,說姐姐不和他玩,還讓他離遠一點。這時候其實是一個培養孩子共情力的好機會,你首先表現出你注意到了弟弟的感受,先和弟弟建立聯結,再引導弟弟關注到姐姐的感受,比如問弟弟「你覺得姐姐為什麼不想和你玩?」讓弟弟明白為什麼姐姐會做出這樣的反應,這樣就能夠促進孩子共情心理的培養。

總之,培養一個「暖心寶寶」,需要家長的用心教育,共情力是孩子重要的情緒能力,它是孩子好性格,甚至孩子將來人生幸福的重要推動力。

相關焦點

  • 孩子「共情能力」較差,往往是由於家長沒有好好培養,該學習一下
    其實共情能力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天賦,但這種天賦是需要後天的培養和挖掘,它才能真正的為人所用。共情能力強的孩子會怎麼樣?記得去年過年的時候,家裡來了許多親戚一起吃飯。阿姨和姑姑的孩子當時剛好都是7歲,兩個都是男孩子,很快就玩在一起了。
  • 智慧家教策略—科學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是增強親子關係的利器!
    主要是看親子關係如何。我們的「智慧教育創新理論」的「智慧家教策略」的教育觀點認為,科學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是增強親子關係的利器。至於如何科學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對於這個問題的解決,其實很簡單。就是科學培養孩子的自我修養與其人際溝通能力。
  • 24堂積極品格養成課共情力②|重視共情能力的培養 家長們可以這樣做
    引言共情能力有先天遺傳成分,也受後天成長環境的影響,很多人認為共情能力不需要專門培養,但有些孩子缺乏這種能力,可能是家庭原因導致。一個缺乏共情力的孩子,背後往往有一個共情力喪失的家庭,孩子無法對家長的感情產生共鳴,意味著家長很少換位思考,從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家長應該如何為孩子創造一個有共情力的家庭教育環境呢?
  • 共情力,孩子閱讀理解的「金鑰匙」,家長的作用比老師更重要
    可除了要求孩子多讀之外,也沒有什麼更具體的建立和訓練方法。孩子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難道只能靠孩子自己「野蠻生長」嗎?孩子讀不懂文章的意思,體會不到文章的好壞,把握不準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孩子的生活經驗和閱歷有限,對作者設定的場景,賦予的情感,沒有感同身受,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不能與用者達到「共鳴」。
  • 如何培養共情能力:把自己當他人,「暫時拋開自我而與對方認同」
    這在一般人看來可謂多此一舉,可是從心理學視角看,此舉彰顯一個人優秀的共情能力。 人是社會動物,人人喜歡被肯定被認可被表揚,更重要的是能夠被尊重與理解,用專業術語說就是希望被「共情」。 共情就是走進對方心理世界的能力,換位思考尊重對方的想法、感受與行動。
  • 17歲少年毒打8歲男童,父母不注意培養孩子共情力,後果很可悲
    事後,這個殘忍的少年被無數正義網友唾罵不止,而他母親卻大言不慚地為兒子找藉口,說兒子是被別人欺負了,才在這個小男孩身上出口氣。這個說法若是真實的,恰恰說明這個少年沒有一絲絲的「共情」能力。對於這種共情能力幾乎為零的人,心理學家道格拉斯·拉比爾曾提出一個名詞來定義他們,即「共情缺陷障礙」。
  • 孩子「共情」能力低下,人際交往也會有很大影響,家長要注意培養
    很多人說現在的孩子是幸福的也是不幸的,幸福的是生活條件好,不愁吃穿,不愁金錢,可以盡情的享受人生。大部分家庭都是一個孩子,孩子即便犯錯也有很多家庭成員幫忙「兜著」。不幸的是現在孩子接觸太多的嘈雜的信息,網絡、直播平臺,讓孩子本來清淨的世界,一下子變得嘈雜起來。很多人也迷失了心竅,歪了三觀,丟了非常重要的「共情能力」。
  • 我家有個小「哭包」: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到底有多重要?
    當然,愛哭只是表達共情的一種常見手段,並不是所有愛哭的人共情能力就一定高;或者不愛哭的孩子共情能力就低。那麼,共情能力對於孩子究竟有什麼意義呢?首先,共情能力高在人際交往中發揮著很大的作用。最後,共情能力高的孩子更加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青少年犯罪是不能忽視的社會問題,據調查,我國每年青少年犯罪已經佔了全部犯罪的70%,去掉一些偶發性因素,共情能力的喪失是青少年犯罪率高居不下的重要原因。
  • 培養孩子的共情力
    正如作者在書中這樣寫道:有的孩子,記住的是老師的微笑;有的孩子,記住的是老師的擁抱;有的孩子,記住的是老師說過的一句溫暖的話;有的孩子,記住的是老師在課堂上講的「一段閒話」——真的很少有孩子,因為某個單詞、某個句型學得特別有趣而記住一個老師。一個帶有溫度的擁抱,一段看似跑題的「閒話」,或許能喚起孩子心底向上趨善的力量,學會反省、學會尊重、學會自律、學會去愛。
  • 人工智慧時代,擁有這種能力的孩子才不會被AI所取代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會擔心孩子在人工智慧時代缺乏足夠的競爭力。那麼如何提高孩子的競爭力呢?其實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愈加顯示人的情商的重要性,因為人與人建立關係,體驗情緒,增強信任,產生共鳴等這些情感是沒法被機器替代的。
  • 《共情提問》:日本資深律師帶你用提問解鎖共情力
    實用有效的五大提問技巧,教你如何讓顧客出手大方,跟客戶順利籤下合同《共情提問》著 者:(日)谷原誠 譯 者:陳昭蓉出 版:九州出版社 如何提問能讓客戶買下超出預算的商品?
  • 「高情商」的孩子,大都擁有共情能力:「成熟」比「成功」更重要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很多「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從小就著重培養孩子的智商,無論是接連跳級還是12歲讀大學,這些「神童」的例子,我們已經見怪不怪了。
  • 24堂積極品格養成課共情力|交朋友 從同伴關係中培養孩子共情力
    引言 培養孩子理解情緒、表達情緒、調節情緒的能力,讓孩子在交朋友的過程中,進一步發展理解他人的能力。這一期走進劉老師的《手拉手交朋友》主題課堂,看她如何利用同伴關係為孩子創造機會,培養共情力。
  • 《共情溝通》:比說話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共情力」的真誠和善意
    但是,如果只有一腔真情,卻缺乏共情的能力,也可能說錯了話卻不自知,還在困惑為什麼好友突然就疏遠了自己。「情商之父」丹尼爾·戈爾曼對就深諳共情能力的重要性,他曾經指出,共情力是情商的核心能力。知名管理專家南勇,也把共情力當作突破距離感的關鍵。所謂的「共情」就是換位思考,站在對方的立場想問題,就是及時察覺對方的情緒,能夠做到感同身受。
  • 《共情力》:孩子學習壓力大,心理學家教你利用「共情」減壓
    朋友小王是一個計算機軟體工程師,他從小到大就對自己的要求十分嚴格,學習成績非常優異,而且從小就培養各種各樣的興趣,不斷的完善自己。後來成家之後,他對孩子的教育也自然而然地採用了自己的那套辦法,嚴厲的要求孩子,學習上要求孩子每次考試都要拿前三名,課外給孩子報了各種各樣的興趣班,希望孩子能夠和他一樣,多才多能。
  • 『景紅說職場』每日分享-如何提升共情能力
    ■ 2020年11月27日 星期五 前幾天,我和團隊溝通明年的團隊人員設置,有經理苦惱說有些顧問宜人性較差,缺乏同理心,沒有共情能力。在職場上,共情能力強的人做與人打交道的工作時往往理解力會更強,也意味著較少偏見、較多慈善行為,能夠推己及人。
  • 24堂積極品格養成課共情力③|交朋友 從同伴關係中培養孩子共情力
    引言培養孩子理解情緒、表達情緒、調節情緒的能力,讓孩子在交朋友的過程中,進一步發展理解他人的能力。這一期走進劉老師的《手拉手交朋友》主題課堂,看她如何利用同伴關係為孩子創造機會,培養共情力。老師上前共情:「你們哭泣是因為沒有交到朋友,感到心裡很難過,是嗎?」孩子點點頭說:「我平時喜歡搗亂,同學們都不喜歡我。」「每個人都會犯錯誤,知錯能改就好。那你們願不願意改變自己,讓同學們都喜歡你呢?」孩子表示願意,並在老師的引導下交到了一些朋友,但在曾經被他們欺負的同學面前還是遭到了拒絕。
  • 世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但你需要「共情能力」
    女:「怎麼是我的錯了,我怎麼無理取鬧了,你不理解我,還大聲吼我!"男:……其實你和你的伴侶很多次爭吵的原因,是你只在意自己的情緒,而沒有跟對方共情導致的。而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看到「共情」這個詞,通常來理解,共情是一種情緒管理能力,是現實社交中或多或少理解他人、感受他人的一種情緒工具。共情能力到底有多重要?往小了說,共情能力決定著你是不是一個會聊天的人。
  • 共情力為什麼是行業發展的新方向?
    今天,我要和你分享的是,6大全新思維能力「三感三力」中的「共情力」,是如何重塑醫療業,對行業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的。《全新思維》這本書提出了一個觀點,那就是:左腦時代已經結束,全新的右腦時代需要人們擁有不同於過去的6種能力,其中,共情力就是個人和企業必須具備的一種核心競爭力。右腦時代,人們對情感連接的需求會變得越來越迫切。
  • 孩子缺乏共情能力,對人際交往往往是個硬傷,家長試試這樣培養
    但無奈就是有很多從小缺失情商培養的孩子,在長大之後傷人於無形。1.受父母影響其實經過仔細觀察不難發現,那些共情能力比較差的人通常與人的溝通能力也並不好。因為這些都是息息相關的,一個人如果溝通能力非常好,那這個人一定情商非常高,情商高的人通常共情能力都不會太差。許多孩子溝通能力差主要是因為父母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