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阿馬林堡宮的阿馬莉花園沿海邊往北走,看到的這座建築叫「藍倉庫」,1781年建造的倉庫,專門存放與格陵蘭島貿易的菸草、糖和棉花等商品。1970年代改為公寓。
再往前一座類似的建築,是皇家鑄件收藏館,隸屬於丹麥國立美術館。建築前身是18世紀建造的丹麥西印度公司倉庫。
皇家鑄件收藏館前的一尊米開朗基羅的大衛雕像複製品。因為銅像澆鑄前都需要石膏蠟模。裡面收藏的大多數與雕塑有關的鑄造模型或模具,據說還有公元前的石膏雕塑。
鑄件收藏館前的另一尊銅像,是當代作品。作者是丹麥(特立尼達裔)女藝術家珍妮特.埃勒斯(Jeannette Ehlers)和美屬維京群島女藝術家拉.沃恩.貝萊(La Vaughn Belle)聯合創作的。兩位女藝術家都是黑人。
雕像的人物是瑪麗.託馬斯(Mary Thomas,1848-1905),丹麥殖民地聖克羅伊島上的解放奴隸,1878年領導當地起義而被判無期徒刑。
聖克羅伊島(Saint_Croix,實為聖十字的意思,還是當年哥倫布給起的)是加勒比海上的一個小島,曾是丹麥的殖民地(現屬於美屬維京群島),1733年由丹麥西印度公司購買,有大量黑人奴隸在島上的各類種植園(以甘蔗為主)裡勞作。
19世紀初,丹麥廢除了奴隸制,但島上奴隸後裔的勞動和生活條件並沒有太大改善,其實還和奴隸差不多,所以爆發了1878年的勞工大騷亂(起義)。
起義的領導者就是以瑪麗.託馬斯為首的幾位女性,起義造成了大量種植園被燒毀,近百人死亡。起義持續數日後,被丹麥當局鎮壓下去,十多人被判死刑,瑪麗.託馬斯被判無期徒刑,後來被關在哥本哈根的女子監獄服刑,直到1905年死在監獄。監獄的位置就位於新歌劇院的南邊,現早已被拆除。
1916年,丹麥將聖克羅伊島等幾個島賣給了美國,組成美屬維京群島。
雕像高約7米,瑪麗.託馬斯左手拿著火炬,右手拿的是砍刀。
雕像後面就是曾經的丹麥西印度公司的倉庫,存放的是殖民地種植園奴隸們的產品,不得不說地點的選擇還是很有意義的。
雕像基座上的I am Queen Mary,就是指起義領導者瑪麗.託馬斯的稱號瑪麗女王。
A Hybrid of Bodies Nations & Narratives,我也不知道怎麼理解。
下面是兩位作者的名字,以及雕像落成的年份2018。
再往北的一個建築,好像是個公司,外形比較奇特。
再往北,是個船運公司的辦公樓。
前面這兩個小亭子,權且叫它長堤公園亭吧,因為它的原名叫Langelinie Pavilion,也叫Royal Pavilion,Langelinie在這裡是長堤公園的意思,小美人魚就在長堤公園上。
這兩個亭子在這裡,大概是紀念附近曾經有過的兩代建築,分別建於1884和1901年。建築的用途屬娛樂性質,包括皇家遊艇俱樂部。1958年,重建了第三代建築,不過我急於去前面的美人魚沒有拍到。亭子的位置大概可能是個遊船碼頭。
沿著長堤公園再往北走不遠,就是著名的美人魚雕像了。不過當我第一眼看到她時,與我之前想像的環境真的不太一樣。
美人魚,這個安徒生童話中的人物,可能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似乎是丹麥最典型的標誌吧。很多年前就在各種媒體上見到過這幅畫面。2010年,美人魚雕像還不遠萬裡運到中國參見了上海世博會。那也是美人魚首次離開她的位置,期間一件複製品被放在這裡。
但真的來到這裡時,真的有點說不清的感覺。
周邊的環境也並不那麼美好,海面上還飄著少量的垃圾。
美人魚雕像(Den lille Havfrue,The Little Mermaid),是由嘉士伯啤酒創始人雅各布·克裡斯蒂安·雅各布森(Jacob Christian Jacobsen,1811–1887)的兒子卡爾.克裡斯蒂安.希爾曼.雅布克森(Carl Christian Hillman Jacobsen,1842–1914) 捐贈給哥本哈根的。
作為嘉士伯啤酒創始人的兒子,卡爾.雅各布森不僅在家族的啤酒事業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時他也是位藝術愛好者和慈善家。
1909年,由安徒生童話改編的芭蕾舞劇美人魚(也稱海的女兒)在皇家歌劇院上演,臺下的觀眾中就有卡爾.雅各布森,當他看過芭蕾舞后,就愛上了美人魚的形象。
1909年,卡爾.雅各布森委託丹麥雕塑家愛德華·埃裡克森(Edvard Eriksen,1876–1959)創作一尊美人魚雕像,臉部用的就是舞劇主角芭蕾舞演員艾倫·普萊斯的形象,不過艾倫·普萊斯不願意提供身體模型,所以身體的原型是雕塑家的妻子艾琳.埃裡克森(Eline Eriksen,1881–1963)。
1913年,雕塑完成後,卡爾.雅各布森將其贈送給哥本哈根市,從此,美人魚也就成了城市的名片。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可能提到丹麥,最先能聯想到的就是美人魚吧。
美人魚青銅雕像,高1.25米,重175公斤。
近幾十年來,美人魚遭受過斬首,斷臂,炸藥炸,噴油漆等各種破壞行為,至於攀爬更是家常便飯,不知道都是出於什麼動機。所以有人建議將其挪入海中,說不定哪天再去的話,她就真的進海裡了。
再說美人魚身後的那些冒煙的煙囪,其實是海對面阿邁厄島(Amager)北部的發電廠。阿邁厄島是哥本哈根的一個大島,人口密度也非常高。哥本哈根凱斯楚普機場(Kastrup)就在島的東南部。
從哥本哈根老城所在的西蘭島有多座橋梁與阿邁厄島相連,而從阿邁厄島經厄勒海峽大橋就能到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上的瑞典(瑪爾摩)。也是西蘭島與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唯一的陸路通道。如果從丹麥自駕瑞典的話,大多要從這座大橋上通過(或者經汽車輪渡從丹麥的赫爾辛格到瑞典的赫爾辛堡)。
對面的霍爾門島海軍基地。
美人魚的西邊,有座像五稜郭似的城堡,卡斯特雷特(Kastellet)。城堡是丹麥國王克裡斯蒂安四世於1626年建築的。現在這裡只是公園和歷史遺址了。
看過美人魚天就黑了,所以城堡也沒進去。
城堡外的這座教堂,叫聖阿爾班教堂,屬於英國國教安立甘教堂。建於1885年。
聖阿爾巴被認為是英國的首位基督教殉道者(protomartyr),當時還是3或4世紀羅馬時期的不列顛。
從16世紀開始就有很多英國人居住在丹麥,17世紀的丹麥國王法規定,丹麥境內只允許新教路德宗的教會儀式存在,這一禁令直到18世紀下半葉才逐漸被豁免。
1885年,居住在哥本哈根的英國人決定建一座自己的教堂,之前他們都是在租住的房間內舉行宗教儀式。
教堂旁邊,有座哥本哈根最大的雕塑噴泉,吉菲昂噴泉(Gefionspringvandet)。
吉菲昂(Gefion或Gefjun,也譯作葛馮)是北歐神話中的聖潔女神和豐收女神,雕塑的主題源自北歐的中世紀傳說,瑞典國王吉爾菲向吉菲昂女神承諾,她可以隨意從瑞典國土上挖走一塊土地,但時間限定在一夜之間。
於是女神把她的四個兒子變為四頭牛,把從瑞典挖出的一大塊土地,填到海上,就成了今天的西蘭島,即哥本哈根所在的大島。據說被挖出土地的地方就成了瑞典的維納恩湖(Vnern),也有說法是梅拉倫湖(Mlaren)的。
噴泉雕塑是在1897年,嘉士伯啤酒創建50周年時,由嘉士伯啤酒捐贈給哥本哈根的,由丹麥雕刻家製作,1908年落成揭幕,是哥本哈根最大的噴泉,有點許願池的意思。
城堡現在還保留下南北兩個城門,這是其中之一,只是經過而已。冬季北歐的天黑的早,不到5點就天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