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的交通運輸事業取得重大的進展,所獲得的成就舉世矚目,憑藉中國人民的勞動智慧,一個又一個的交通奇蹟在我們面前展現出來。無論是高原山坡還是崇山峻岭,我們都無所畏懼,但歡笑背後也有血淚,諸多成功的背後包含著勞動人民的辛苦付出。
鐵路修建作為交通運輸的重要部分,其發展靠的是無數的經驗和教訓。在修築鐵路的過程中,為了找到最合適的方法,工人們需要不斷摸索,當然,事故也難免會發生。1981年,成昆鐵路線的利子依達發生了一起墜橋事故,遇難人數多達275人,是我國歷史上最嚴重的鐵路事故。
39年前的這場意外讓人心痛不已,當時的工作人員也為此進行了系統的調查,經歷了多方面因素的綜合比對,最終找到了罪魁禍首。
01突發悲劇,多人遇難震驚全國
在7月9日的凌晨,在成昆鐵路上,直快442次列車從格裡坪開向成都方向,當時它慢慢進入了尼日車站,隨之而來的便是一段時間的停靠。當然,這不僅僅是為了讓此處的乘客上下站,而且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先讓迎面駛來的211次列車通過,因為只有此車安全開過,442次列車才能行駛出站。
442次列車安全開出尼日站後的下一站是烏斯河車站,尼日站的值班人員需要用光纜信號和烏斯河相聯繫,告訴對方442次列車正在此區間內移動。可是當時卻突然失聯了,看來前方一定發生了什麼特殊情況!可是442車的工作人員想了想,在一分鐘前,221車才剛剛從那裡行駛而過,這麼短的時間裡會有什麼問題發生呢?
在1981年,火車還未安裝無線通訊設備,所以442車無法被告知前方的事故現狀,就這樣,列車在迷茫和擔憂下不停地向前奔跑。這條路上有個隧道名叫奶奶包,它的出口臨近利子依達大橋,可當時即將出來隧道的駕駛員王明儒卻發現隧道的反光消失了,這說明前面沒有鐵軌了,橋已經斷了。
千鈞一髮,駕駛員急忙拉動緊急制動閘,但火車還是衝了出來,其中包括車頭在內的第2臺機車、第12號郵政車、第13號行李車以及9號至11號客運車廂都從半空中墜落了下來。不過幸運的是,列車後面的7節客車和一節餐車上面的所有乘客都獲救了。
最後,這次的悲劇緩緩落幕,但是依舊造成了275人死亡或失蹤,此次事故令國人震驚至極。
02多方調查,真相水落石出
現在我們已經對事件的整個過程十分熟悉了,但仍然有許多人心存疑慮:明明在幾分鐘之前這條鐵路還安然無恙,為什麼突然就塌掉了?究竟是什麼樣的力量才會造成這樣的後果?為了了解事實的真相,調查組進入了事發地利子依達。
有人曾猜測,也許是人為導致的,比如利用炸藥進行爆破。但是調查組並不這麼認為,畢竟在事故現場,並沒有發現什麼有用的線索,而且能夠把整座橋炸毀的炸藥一定威力不凡,而且它的體積巨大,車運或空投都是不可能的。
在不斷的摸索當中,調查組突然發現了一個重要的事實。利子依達溝中有許多大石塊,可是之前並沒有,所以專家們懷疑這些石塊可能是被泥石流帶來的,可惜事故發生的那天所下的雨並不大,理論上說不會產生泥石流。
後來他們把調查範圍擴大,最終發現了真相。原來在那天,這條水溝的源頭處突發暴雨,致使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上產生了山洪,所以引發了少見的大型泥石流,它路經山坡,帶來許多石塊和泥沙,最後形成了400多噸重的石塊,最終將橋衝斷。
至此,事實的真相終於水落石出,也對逝去者有了交代。在吸取此次教訓後,我國在鐵路方面又增加了經驗。
03今非昔比,鐵路建設任重而道遠
當年的事件距今已有39年,而現在,這裡早已荒涼不已。來到利子依達橋,我們能看到此處只剩下一些殘缺的橋墩和一堆破亂的石頭,奶奶包隧道裡也不見鐵軌和枕木,如果不是牆上還有一些行車符號,也許我們就不會記得火車曾在這裡通過。
無論有多大,災難終究會成為過去,為了不讓它僅僅成為一場事故,我們更應該吸取教訓,努力前行。如今新的利子依達隧道已經重建,成昆路線在此穿過溝底的山體,不會受到泥石流的影響,也就是說這樣的災難不會再發生了。
在眾多的鐵路線上,類似的事情還有許多,現在所做的改良措施還遠遠不夠。為了避免這樣的悲劇,我們應該常常反思自我,深入研究各種自然災害,並據此改造增建鐵路。
新時代的成昆線就是最好的實例,由於不斷的完善和改建,成昆鐵路早已成為全國性的重要鐵路幹線。
04小結
勞動的崇高道德意義還在於,一個人能在勞動的物質成果中體現他的智慧、技藝、對事業的無私熱愛和把自己的經驗傳授給同志的志願——蘇霍姆林斯基
在我國廣闊的大地上總能出現奇蹟,而這些奇蹟的背後則是常人難以想像的勞動經驗積累。當面臨鐵路方面的技術作業空白或殘缺的情況時,我們的先輩用生命和鮮血寫出了一頁又一頁的行業履曆書,為今天的輝煌成就奠定了基礎。
勞動是崇高的,而為國家事業奮鬥乃至獻出生命的勞動是居功至偉的,這件事雖然過去了近30年,但國人是永遠不會忘記那些人的。
前車之鑑,後車之師。未來的勞動者將會繼續消化前輩經驗,努力開拓創新,降低事故發生率,更好地保障工作者的人身安全。這是對先輩付出的尊重,也是對基層勞動者的尊重,這樣的"志願"才是勞動的偉大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