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竹是植物界裡的鋼材。作為品質優良的建築材料,竹子的使用,除了用以營造意境氛圍,降低成本、容易加工且低碳環保等優點外,在設計上,也有著千變萬化。縱觀全球,那些利用竹子作為建築材料創造的作品,讓現代建築少了幾分工業的味道,也為現代建築設計帶來一抹亮色!
竹子搭建的寺廟:LUUM Temple
LUUM Temple位於墨西哥一處名為盧姆扎馬(LuumZama)的新住宅區,是一片原始叢林的中心地帶,它提供了一個安靜的自然環境,供人們反省和反思。
展館採用五面懸鏈結構的形式,現場彎曲後的扁平的竹節,通過以螺紋或以捆綁的方式連接在一起,一個個單獨的編織狀竹元素一起組成了一個整體。
竹子,以及拱形拱頂在結構上是相互依存的,有一種帶有象徵意義的審美選擇。這些共同存在的拱頂旨在提醒社會,我們的相互依存,以及我們可以取得的成就,需要我們共同努力。
寺廟只能徒步進入,在其寧靜自然環境下,非常適合思考和感受慢生活。溫柔的微風穿過叢林樹冠和開放式結構,營造出斑駁的光影效果,進一步增強了空間的虛幻和寧靜的品質。
這一開放式五面結構能提供各種理療和活動功能,包括瑜伽,冥想,工作坊和社區聚會。
Luum 寺是可持續發展的一個示範,它將創新設計和工程學同手工建造及有機可持續建材相結合。該項目精心的將建築功能與基地美景相交織,為社區創造出了一個獨特的,標誌性的空間語境,並實現了建築師,工程師,承建商和業主之間真正的協同合作。
竹子搭建的展館:臺中竹跡館
臺中竹跡館是2018臺中國際花博會上的展館之一,因應臺中世界花卉博覽會主題,Formosa美麗的臺灣。展館外觀取自中央山脈群與海島的意象,像是一粒種子從地表長出並被水包圍四周,材料取用極具東方文化特色的竹子,運用竹子的韌性與結構性,體現建築美學並結合自然,呈現具有張力與結構的空間特質。
室內與室外以不阻擋、不隔絕的方式結合自然,場館表面就像一片竹林,在館內遊覽彷彿一場竹林之旅,在展館內抬頭,可以看見林頂的天空。
竹材的設計有別於傳統竹藝,竹跡館的設計結合了建築的工程技術和臺灣竹藝編織技術,運用多種工藝塑造一個連貫過去與未來的空間。希望人們置身竹跡館中時能夠感受自然和一種平衡感,建材的選用象徵著臺中對未來建築的想像,意在增強人與自然的協調共存,進而與自然共生。
竹子搭建的遊樂場:吉隆坡竹遊樂場
竹遊樂場是一個公共設施,位於吉隆坡最古老的,可以說是風景最美麗的公園——Perdana植物園裡。公園坐落在首都的心臟位置,很受當地人和遊客的歡迎。
這個竹苑本身是坐落在一個穿過公園的中心的大湖上的一個小島上。竹子在馬來西亞當代建築的使用是非常少見的,這個建築就是要探索其潛在可持續的建築材料。
建築設置在沿著湖的邊緣位置,是一個開放的結構,並將平臺位置提高,設置了多個層次。這個遊樂場的靈感源自傳統方言結構稱為「wakaf」,最初是在村莊發現並流傳下來的。
這些結構本質上是獨立式的庇護所,任何人都可以自由使用,主要用來休息。該遊樂場可以被描述為一系列「wakafs」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動畫般有趣的竹結構,將其和諧的融合在美麗的綠色植物園林中。它提供了一系列不一樣的空間,可以任意使用。
該項目建造了31個相同的正方形平臺結構,設置各有不同,看似隨機的高度,創建出了一個有趣的三維地面環境。上層都是完全由柱子建造的重複性的模塊化結構。從每個平臺的中心,都設有一個樹狀柱支撐著屋頂。
「樹屋」是按照竹籃的形式建造,掛在柱子上,他們是遊樂場另一個好玩的元素。
竹子搭建的藝術裝置:彩色竹亭
Eleena Jamil是一位建築師兼設計師,因設計出美麗的竹子結構而聞名於世,其精緻而令人激動的作品能夠凝結人們的注意力。彩色竹亭是Eleena Jamil為在2018年2月於吉隆坡舉辦的world urban forum 2018打造的作品。
這座亭子是一個簡單的方形計劃,由四面牆以及將牆壁與房頂連接在一起的外柱組成。Eleena Jamil將牆壁打造成層疊的竹子圖案。她所打造的這座圍牆,不論是從裡面看還是從外面看,看起來都像是一款藝術品。
就風格而言,該亭子採用了點彩派效果,利用一系列明亮的色彩呈現出抽象圖像。
該設計為我們打開了另一種觀察竹子這種材料的新方式,在我們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裡提供了新的建築與可持續的解決方案。
這座亭子位於吉隆坡市中心,周圍是摩天大樓、混凝土與鋼筋建築。這種天然材料再加上不同的色彩在其中脫穎而出。亭子的面積為四乘四米,包括了七千個竹環。它有時還被稱作「城市大腦」,鼓勵來到這座亭子的遊客們思考出更加可持續的方式生活、建造這座城市。
竹子搭建的餐廳:越南竹長屋餐廳
竹長屋餐廳位於越南中部的一條河邊,其特點是一個大的船形屋頂,上面覆蓋著分叉蕨類植物,這是一種當地流行的屋頂材料。建築是完全開放的,和諧地與自然連接。建築主體結構非常簡單,充分利用了竹子的特點。
主結構為竹編結構,用竹編螺栓與滌綸繩綁紮而成。所有組合式框架結構安裝前在地面預製,精度高,施工速度快,施工方便。竹木框架跨度約7米,懸臂屋頂約3米,在室內外之間創造出半室外空間。
竹框架沿建築長度排列,兩框架之間的距離為2米。竹結構的重複表現創造了室內空間的節奏。
對於支撐的竹柱而言,設計師用了兩種不同的竹種,分別是Tam Vong 和Luong。各自提供了不同的材料質量,這對傳統的竹結構至關重要。採用越南天然的傳統方法對竹子進行處理,以達到它的高質量和長期耐久性。
竹棚下面的公共空間通風良好,並且旁邊的湖水還能夠為這裡帶來陣陣涼意。竹子建造的開放空間和建築使用的天然材料,又讓客人們能夠強烈的感受到越南北部的當地文化。
竹子搭建的社交空間:鐘乳石展亭
2018年威尼斯雙年展,來自越南的建築師武重義設計了帶有濃濃東南亞風味的室外露天展廳亮相展覽。這是一個自由開放的空間,一個人人可以分享的社交空間它對所有人免費開放。
竹子是展廳空間中唯一的材料。從結構上講,竹子具有獨特的靈活性,可以利用有限的資源來實現這個項目。此外,竹子可以創造一個與陽光、風、大海,與自然之美緊密聯繫的空間。也正因如此,這個竹空間雖然很小,卻很容易成為城市的地標性建築。
展亭由11個模塊組成,每一個都是由兩個雙曲殼結構組合而成。作為一個社交空間,這種結構可以在威尼斯、以及其他城市和鄉村複製。它易於運輸,可以成為博物館內的一個空間,學校內的一個展亭或者僅僅是鄉村裡的一個自由、開放的公共空間。
竹子搭建的遮陽廊道:Vinata 竹亭
Vinata 竹亭位於河內市中心,周圍可以看到數不清的高層住宅,希望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地區營造一種寧靜的氛圍。
竹亭由14個模塊組成,每個模塊都由兩個雙曲貝殼狀結構構成。細竹的直徑僅為40-50毫米,由竹製棗合釘組裝後再用繩子緊固。竹亭創造出陰影空間,延續了走廊空間。225平方米的茅草屋頂在西北方向形成一個溫和的弧度,可以保護高層建築區的客人們免受強烈陽光的照射。
竹亭不僅為住戶們提供了一個輕鬆的氛圍,同時也是這個高建築密度地區的地標,更為重要的是,它向城市居民灌輸了一種重要的環境意識。
竹子搭建的度假別墅:Casa Atrevida
Casa Atrevida是位於哥斯大黎加Preciosa海灘的竹子豪華度假別墅。它建於2011年,共240平方米,有5間臥室,5間浴室,大堂可以容納10個客人。主要由抗震防洪性能較好的Guadua竹竿和柚木建造。
Casa Atrevida浮離地面一米左右,由混凝土柱子作基礎,這種構建方式可以更好的防洪和防潮。房子分為兩個部分,每部分各有兩層和一個開放的走廊連接兩段。
二樓的房間,柚木製成的薄滑動門讓空氣自由流通,這就產生了交叉微風。屋頂上的太陽能光伏板產生能源,使太陽能熱水器提供熱水淋浴和溫熱飯菜。
特別的屋頂花園種植著擁有超過30種不同的植物物種。既有助於建設融入景觀,使內部自然冷卻還可以淨化水體和環境。
竹子搭建的體育館:泰國竹體育館
來自泰國的建築師事務所 Chiangmai Life Architect ,為Panyaden國際學校設計了一座竹體育館。在有機的現代設計和最新的工程技術中,建築師將天然材料—竹子融入設計之中,創造了一個獨特的體育館。
設計靈感源自佛教之蓮,這與Panyaden國際學校的教學理念息息相關,學校主張將佛教的思想融匯於日常教學之中,以教化學生的心性。
體育館的體量較大,能夠容納300名學生,而又與學校的其他建築,乃至本地的天然丘陵地貌相融合。
建築師完全採用綠色低碳的竹子作為原料,打造了一個擁有現代化體育設施的場館。
場館佔地面積782平米,設有五人制足球,籃球,排球,羽毛球場,以及一個機械升降舞臺,運動和戲劇儲藏室的牆面成為了舞臺的背景,在兩側的長邊區域設有樓座,可供父母及參觀者觀賞比賽或是其他節目。
自然通風和良好的隔熱性能,為室內提供了舒適宜人的環境,與此同時,外露的竹結構也成為了視覺的焦點,展現著精湛的手工藝之美。
Panyaden體育館實現了「零碳足跡」的成就,竹子所吸收的碳超過了在製作運輸,以及建造過程中的碳排放量。
項目採用的竹材都經過仔細挑選,並採用硼砂鹽處理,在處理過程中沒有採用任何有毒的化學物質,竹體育館的設計使用年限預計可達五十年。
竹子搭建的度假村:漂流島度假村
漂流島度假村坐落於越南著名旅遊勝地吉婆群島中一座美麗的小島上,能夠容納160名客人。度假村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個被熱帶美景環繞的地方,讓人們擁有一段難忘的島上時光。
度假村包括五座小屋、一間餐廳和一棟亭子,設計的目的在於讓客人沉浸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建築師在項目中使用竹子進行建造,這是一種環保材料,可以在不影響所處的美麗海灣的情況下很方便的集成建造和後期拆除。竹結構被茅草屋頂覆蓋,為人們帶來真實的越南文化體驗,消減對環境的影響。
五個由竹框架模塊建造而成的小屋,為每位客人提供了舒適的睡眠空間。
餐廳採用雙曲線殼結構,形成用於社交聚會和互動活動的半室外空間。13個竹製殼單元都使用了80根垂直竹子結構,形成波浪形的天花板和富有韻律的屋頂景觀。
這些竹結構建築不僅強化了遊客在島上的體驗,同時也成為這個旅遊勝地標誌性的建築,吸引著許多船隻穿越吉婆群島到這裡遊玩。
雖然建造了這個項目,但環保的竹製結構讓場地保持完好無損,自然環境也得到了保護。這也是建築師在項目中想要實現的環保目標。
同一種竹材,碰到不同文化和不同的建築流派,會衍生出不同的建構手法和存在形態。在中國經濟崛起的時代,伴隨而至的是文化上的創新和發展,「竹」不僅僅具有精神屬性,還具備實用功效,同樣可以成為建築美學、建築詩學,值得各位設計師去探索竹的更多奧秘!
文章素材來源網絡,由睿途旅創整理編輯,轉載請註明出處
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