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讓子彈飛》精彩道具 看姜文柔情滿懷(圖)

2021-01-08 南海網

  縱然加入了多得要溢出來的商業元素,《讓子彈飛》的姜文風格依然濃烈:快如脫兔的緊密節奏中,不時溫情襲人。電影即為人,現實生活中的姜文,亦如斯——有溫雅內斂,如菊;有霸氣外露,如刀。

姜文《讓子彈飛》劇照

  姜文的電影,講究畫面唯美而夢幻。藏在霸氣下的浪漫氣質,幾乎無處不在。屬於過去年代的器物,罩著夢幻色彩,通過影像,荒謬又真實、亢奮又蒼涼、大氣又浪漫地呈現,傳承下去的是割捨不斷的情結,姜文英雄抱負下的似水柔情更顯浪漫。

  火車:承載回憶的標籤

  器型:金身白蓋,共兩節,車頭插兩面中華民國湖北軍政府宣告成立時的鐵血十八星旗。

  戲份:《太陽照常升起》中,開滿鮮花的路軌,火車呼嘯而來,宛如夢中。《讓子彈飛》開篇,八匹純血高頭白馬四蹄翻飛,車輪與鐵軌撞擊隆隆作響,車頭的煙囪裡蒸汽奔騰而上,兩節火車正以「馬拉火車」的奇景穿梭在中國南部的崇山峻岭之間,青山綠水、白馬金車,絢爛的色彩宛如夢幻重現。幾聲槍響劃破天際,隨著張牧之「讓子彈飛一會兒」的話音落下,一把斧頭橫空而出砍進鐵軌,撞得火車騰空翻飛,一頭扎入水中。

  背景:火車,堪稱姜文電影最有名的標籤。這一再平常不過的交通工具,承載著姜文揮之不去的童年回憶,軍人父親一年只回家兩次,「從我不識字開始,他們就抱我到火車站去接他,火車的聲音很大,隆隆的土也在動……」據介紹,「馬拉火車」作為故事開場的創意,是姜文決定將這個小說改成劇本並創作完成的最初動因。編劇之一危笑回憶,當時工作室裡貼的就是馬拉火車的圖片,「有一天他(姜文)突然說,『我想到了,老湯坐著火車來。』我說火車?火車行嗎?後來過了很久,導演突然點到我說,『你去查,歷史上有沒有馬拉火車』。我們查到的黑白照片,整個長春的大街上確實有縱橫阡陌的馬拉火車的軌道,特別好玩。」還不夠,姜文不放棄火車上冒白蒸汽的意境,蒸汽來源就是車廂內巨大的「火鍋」。為了將這夢幻的場景還原到大銀幕上,姜文在北京的郊縣開鑿了一條蜿蜒10公裡的鐵路;價值連城的8匹汗血寶馬,則花了足足兩個月時間的訓練,才適應了在鋪滿碎石的鐵軌上奔跑。

  姜文解讀:這火車是做的,軌距一米五左右,底盤是把兩輛解放牌汽車給拆了,在汽車廠做的,是真火車。參考了很多當時年代的火車造型。現在這火車都引起了「官司」了,很多人搶著要,為此製片方可能會再做幾輛出來。

  其實幾乎每個我的電影都有火車,除了《鬼子來了》,但《鬼子來了》有軍艦。我特別喜歡大的、鋼鐵造型的東西。火車是蠻好看的,尤其是老火車。有馬拉火車,幹嘛不選?剛開始很多人反對,後來大家都覺得火車合適,要是不合適,也不拍。我覺得它有非常強烈的象徵力量。下次要拍一個全在火車上的戲,過足火車的癮。

  麻將臉:四川特色的詼諧

  器型:四四方方,灰白色,透氣麻布材質,正面畫著麻將牌「二筒」、「四筒」等圖樣。後面系一根線,套在頭上當面具使用;還包有一塊布,可做袋子。

  戲份:張牧之帶領弟兄們快馬、口哨呼嘯而來,頭上套著搞笑的麻將臉,老大戴著的是「九筒」,級別最高。大家稱他們為「麻匪」,臉上並不長麻子的張牧之也因此江湖得名「張麻子」。每有暗裡動作,麻將臉就會作為標記出現。對手黃四郎如法炮製,令屬下戴上麻將臉行動,來了個魚目混珠。頗為關鍵的一出空城計,張牧之、黃四郎的特別行動隊,居然都帶著「四筒」麻將臉對陣,「怎麼都是四筒,到底誰是自己人?」「分不清了,從哪來回哪去吧」,雙方都亂成一團,頗為荒誕。

  背景:以地方特色玩詼諧,在姜文的《尋槍》、《鬼子來了》、《太陽照常升起》等作品中屢見不鮮。影片改編自四川作家馬識途小說《夜譚十記》之《盜官記》。姜文使用了很多手段來突出四川特色,最大手筆的莫過於專門出了個四川話配音版,專供巴蜀一帶影院放映。此外,影片一開始,姜文就設計馬縣長夫婦與湯師爺,在火車上吃四川火鍋,鍋的大小比一張八仙桌還大一圈,整個鍋連桌放進一節標準的火車車廂,兩邊剛好各坐一個人。劇組用了足足一麻袋的幹辣椒和一大鍋牛油,熬製了一鍋正宗的四川紅湯牛油鍋底。影片將結尾時,姜文也安排了一場頗有分量的打麻將戲,來體現自己戰鬥策略的民眾調動效果。原著中,張牧之和兄弟們為了不讓惡霸土豪們認出自己的相貌,戴著統一面具。拍攝時,美術指導張叔平順著姜文建議,何不把每個人的面具和四川麻將圖案結合在一起?不過,有人好奇,為何麻將臉全部是「筒子」,沒有「萬子」和「條子」呢?

  姜文解讀:「萬子」、「條子」之類的不好做,容易模糊了,「筒子」最好認了,有視覺衝擊力。一般人用面具不會想到用麻將,用襪子的最多。我很不喜歡打麻將,但麻將牌的樣子挺好看的。要是理解成是四川元素,也行,這我不反對。

  留聲機:憧憬未來的溫情

  器型:主體造型圓滑,細針配圓筒喇叭,弧線優雅。黑膠唱片置於轉臺上,在唱針之下旋轉。

  戲份:相當「與世隔絕」的一齣戲。強敵虎視,張牧之和視如親子的愛將小六,在房間裡把弄著黑膠唱片,聽著悠揚的交響樂。張牧之顯擺這是莫扎特的音樂,小六一臉崇拜:這都能聽出來?「這得分時候。」「什麼時候能聽出來?」「喏,上面寫著他名字的時候。」兩人相視而笑,溫情得彷佛時間都停下來。張牧之展望著未來,計劃著送小六挨個去西洋、南洋、東洋留學,弄清楚怎麼就能把聲音存在唱片裡。誰也不會料到,張默飾演的小六很快就死於黃四郎的算計下。

  背景:音樂,體現姜文的情懷。麥當娜和帕瓦羅蒂是他的最愛,義大利歌劇和前蘇聯歌曲讓他著迷。因從馬斯卡尼的歌劇《鄉村騎士》聞到了那個時代的氣息,有了《陽光燦爛的日子》;從日本軍歌中聽出「青春期的無法控制的瘋狂和理想」,從音樂隱士劉星的專輯《一意孤行》中聽出超脫與空靈,有了《鬼子來了》。在交給久石讓配樂的《太陽照常升起》中,姜文先行配上了莫扎特《安魂曲》第二樂章等經典片段。這次的《讓子彈飛》,姜文對配樂要求極高,先行配上了《教父》、《無恥混蛋》等經典電影配樂,希望找到同樣震撼的音樂。

  姜文解讀:除了久老(久石讓)的音樂,這裡頭的音樂,有《巴頓將軍》等,有莫扎特,有《太陽照常升起》,應該是上了四種酒。我做這片子的時候,聽的也是這些音樂。配樂的時候,我只和久石讓說了一句,你可以做得比莫扎特好,差一點也行。

  出現留聲機,首先這是很有可能的一件事,留聲機當時就有了,是前面縣長留下的,沒帶走,張牧之就聽了。這東西,你上心了,就能做出來。接觸歷史的原本會讓你有意外感,普通人對歷史上的東西有很盲目的想像。我願意把歷史的真實與想像之間的距離做出來,所以才會讓大家有更滿足、更值得一看的感覺。我覺得,這場戲很有必要,它體現的是張牧之這個人物的追求、內心世界、和收養的孩子的關係。刪掉的話,對小六的死不公平,這孩子對莫扎特有憧憬,想去留洋的時候見見莫扎特。

  自行車:充滿懷舊的單純

  器型:分兩種。一種人肉材質,兩個男人蹲身互搭;一種鐵、橡膠材質,車把、橫槓,配兩個輪子。

  戲份:廖凡、邵兵去豔陽樓找周韻,為討周韻開心,兩人說要帶她騎自行車去浦東,周韻滿眼憧憬,「去哪裡」,「去上海,去浦東」。為博紅顏笑,兩位大老爺傻乎乎地拗造型,蹲著抱在一起示範自行車狀,浪漫抒情,單純的力量應該能讓不少女觀眾落淚。影片收尾處,對手被消滅了,曾經患難與共、俯首聽命的兄弟,帶著或許自己還有點喜歡的姑娘,騎著自行車,也要離張牧之而去,張牧之無力挽留:「你們和我在一起高興嗎?」眾兄弟依次回答:「就是有點不輕鬆。」曲終人散,車鈴聲伴著「去浦東,浦東就是上海」的雀躍聲漸行漸遠,只剩下張牧之騎著一匹馬,漫無目的地走,天地間獨餘此孤獨英雄。

  背景:自行車,可以看作是理想的象徵。在血雨腥風的殘酷中,自行車式的寫意顯得太過超脫,「去浦東」的夢想美好得那麼不真實。在《陽光燦爛的日子》裡,馬小軍騎著自行車、拎著板磚打群架,自行車這一意象,充滿了懷舊。此次籌拍《讓子彈飛》,姜文和葛優一起在北京太廟裡,騎著自行車暢遊,就是遊走在懷舊與嚮往之間吧。

  姜文解讀:後來,那個自行車掛到火車上了。能幹的男人贏了,往往會出現孤獨,包括兄弟、女人離開後,才納悶「這就走了?你等等。 」誰等你啊!大家看我的片子,能刺激大家的快感、聯想,我很開心。要是願意,也可以把自行車理解成一種對未來、單純的嚮往。問題是,觀眾得到什麼樣的啟發、快感,不一定和我來求證。就比如,讀者看了《紅樓夢》有什麼想法,不必去問曹雪芹對不對?這已經是作品與欣賞者之間的事情了。對我來說,最大的意義,是把作品交出去,看作品和欣賞者之間產生關係。我會欣賞他們之間的關係。

  墓碑:優雅從容的死亡

  器型:手形,木質,頂豎「六」字狀,上書「六爺之墓」。此外,給劉嘉玲飾演的縣長夫人設計的墓碑,是兩顆鑽石。

  戲份:小六死於剖腹,弟兄們舉辦西式葬禮。每人拿一支花獻上,對著這個帶幾分調侃的墓碑,正面臉部大特寫,說上一句話,「六弟,三哥為你報仇了」、「六弟,二哥喝醉了,二哥讓我帶話,二哥會為你報仇」,拼貼在一起喜劇感十足。當縣長夫人在床上死於黃四郎家丁亂槍後,也舉辦了一場西式葬禮。夕陽柔和的光線下,「麻匪」們或雙槍交叉,或高處巡遊,站位、姿態等,都幾乎原樣再現電影《教父》經典片段。

  背景:死亡,是姜文電影的常見主題。姜文處理的死亡,總是靜謐的,有著優雅從容之美。《鬼子來了》探討了幸福地死去,人被砍頭,人頭在地下翻九個跟頭,然後嘴角微微上翹,露出一絲笑容。《太陽照常升起》中,黃秋生吊死時,曲子輕快、陽光明媚、被單整潔,安然溫暖。《讓子彈飛》,死法多樣,但都很美很靜。墓碑成「六字」手形,死亡悲哀中令人平靜。細心點的觀眾會留意到,《太陽照常升起》中有個「五」字雕塑,到《讓子彈飛》這就變「六」了,這也是一種個人標籤的延續嗎?

  姜文解讀:製造點驚喜,那是必須的。我覺得讓觀眾掏錢看一個電影,就應該有驚喜。這種驚喜,也是質量的體現。都說好萊塢電影統治全世界,不是說它有錢、腕大,很明顯的一點,大家老是忽略,質量好、下功夫,是會給觀眾驚喜的。我們的很多電影,是沒驚喜的,是堆出來的,也沒花多少錢,拍的時間也短,怎麼和好萊塢抗衡。

  老六那幾個哥們,我想,每個人死了可能都是這種手形,老大是這個(豎大拇指),可能早就約定好了,悍匪嘛,都很有想像力。至於《太陽照常升起》裡頭那個「五」,我沒想過。我拍「子彈」,是不會想起「太陽」的。這提醒了我,不知道怎麼回事,可能也是某種潛意識吧!死亡,生活中離不開,是很難迴避的。我不覺得死亡是可怕的,一直覺得死亡是漂亮的。我不是說追求死亡,但這實在是個很自然的事;除非你是非正常原因,死亡沒什麼特別的。反正,每個人都會死。

  其他:映襯時代的偏好

  《讓子彈飛》中,還有很多東西,如第二重、第三重夢境般超脫於影片主體故事之外,在打殺鬥智的殘酷中,讓觀眾間歇感受美好、幽默。開頭被一槍打爛的鬧鐘,就像姜文生活中的頗多恨意,又不得不依賴,借影片放肆一下算是發洩。開平碉堡亦土亦洋,已有幾分超現實的夢境味道。姜文兀自想像著雲南那種色澤鮮豔的紅土,於是劇組四處挑選十幾種不同的紅土,就像調色板一樣,讓他挑最喜歡的那顏色,鋪滿廣場。作為一個喜歡日本文化的人,姜文不遠千裡從日本請來日本太鼓鼓手,在城門迎接、出徵時鼓氣助威,還執意用上他鍾愛的日本介錯刀,連青樓女子都起了個「黛玉晴雯子」的日本名字。

  姜文解讀:我不至於在電影裡盲目加入自己的個人喜好,那不值得。應該這麼說,北洋時期,就是一個軍閥混戰、華洋混雜的時代,包括我們的服裝、用語,很多都是從西方經過日本傳入中國,比如「幹部」這個詞就是日本詞。如果對那個時代有一定了解,會發現,我用的所有東西都是符合時代的,只不過是我們經過提煉而已。

  (新聞晨報)

  推薦微博

李嘉欣

舒淇

蔡康永

安以軒

黎耀祥

  一鍵收聽

相關焦點

  • 姜文三部曲·《讓子彈飛》……
    三部曲第一部·讓子彈飛。八匹純血高頭白馬四蹄翻飛,車輪與鐵軌撞擊隆隆作響,兩節火車正以「馬拉火車」的夢幻奇景奔騰在南部中國的崇山峻岭之間。火車車頭的煙囪裡蒸汽蒸騰而上,不過這蒸汽的來源其實是車廂內巨大的火鍋。
  • 有人說《讓子彈飛》是姜文用錢砸出來的經典?錯!
    姜文的《讓子彈飛》大家都看過吧,成本知道多少嗎?這部電影也是凝聚了姜文多年的演藝經歷和藝術才華,賦予了姜文的個人情懷,也是他比較成功的導演作品,受到了一致好評,豆瓣評分也穩居8.8,其拍攝費用花費了約1.1億,另外宣傳費用花費了大約5000萬。
  • 影評《讓子彈飛》:希望以後,還能看到姜文如此精彩的電影吧
    讓子彈飛就不在其中,這可能是姜文話題性最強的一部電影了。雖然姜文拍了很多經典的電影,論起節奏敘事,這部電影可謂當仁不讓。讓子彈飛整體非常流暢,高潮迭起,有種一氣呵成的味道。六子的那一幕,除外。第一次看的時候,忍不住想跳過六子的劇情。後來,還是不喜歡這個劇情,卻好像多了一點的感悟。偉人說過,水滸這本書就好在結局,讓大家都知道投降主義要不得。
  • 10年後再看《讓子彈飛》,終於讀懂了姜文眼中的大結局!
    在電影《讓子彈飛》的結尾,有這麼一幕讓人大惑不解,那就是張麻子終於打敗了黃四郎,解救了鵝城的老百姓。他是準備回山裡的,可是手下老三卻告訴張麻子,我們不準備回山裡了,要去上海,而且他們還坐上了當初馬邦德坐的那輛火車走的!
  • 《讓子彈飛》:姜文最成功的作品,甚至請葛優、周潤發前來助陣
    這一次姜文把自己的野心藏在了表面的喜劇包袱之下。《讓子彈飛》是一部商業片,卻比國內絕大多數藝術片更藝術。錢掙了,還站著。而且藏得深了,反而站得更直。亂世,有美學意義上的複雜與戲劇性。自《陽光燦爛的日子》開始,姜文的每一部作品都有非常鮮明的時代背景,從文革年代到抗戰時期,再到《讓子彈飛》的北洋時期,他偏愛亂世。
  • 《讓子彈飛》:看完電影,我知道姜文講了一個很好的故事
    陳思誠舉例說,就像電影《讓子彈飛》,電影開始,一幫馬匪打出一排子彈,但並沒有立時見效,眾人正在疑惑,作為匪首的張麻子說:「讓子彈飛一會兒」,這時候BGM(背景音樂)響起,感覺一下子就出來了。其實準確的說,《讓子彈飛》這部電影在整個放映過程中節奏都在飛起,讓人停都停不下來。這就是傳說中的「無尿點」。
  • 《讓子彈飛》飛出精彩 主演飆戲很過癮
    賀歲電影《讓子彈飛》今日起在全國上映,除了姜文和葛優,片中另一位重量級演員周潤發在巡迴宣傳的各站均未現身。昨天,發哥終於開口大談《讓子彈飛》,他對自己扮演的黃四郎這個癲狂角色,表示出了由衷的喜愛。發哥更自信地認為,除了中國觀眾外,這部電影也會讓西方觀眾看得開心。
  • 荒誕奇才姜文的「民國三部曲」,真有意思
    姜文的民國三部曲包括《邪不壓正》、《一步之遙》、《讓子彈飛》都說上個世紀末至二十一世紀初的期間,是中國影視最為輝煌的時刻,第四代、第五代導演飽含著一腔熱血,滿懷激情開拓中國電影市場,創作出了許多具有傳統色彩的經典作品
  • 姜文的電影:《讓子彈飛》成為神作,《一步之遙》跌落谷底!
    說到姜文,我想大家一定不陌生,這個現如今中國響噹噹的人物,集演員,編劇,導演於一身人物,曾經導演並出演了《陽光燦爛的日子》讓不少人開始注意到了這個男人,到之後的《鬼子來了》成為了中國少有的有才華的演員。人們甚至說姜文出品,必是精品。
  • 《讓子彈飛》的套路:陳坤零片酬出演,周潤發葛優「被騙」
    《讓子彈飛》齊聚周潤發、葛優、劉嘉玲、胡軍、陳坤等大咖演員,他們不僅在娛樂圈中的地位很高,而且演技也是值得稱讚的。可是當時的年輕導演姜文是怎麼集齊這麼多大咖明星呢?接下來小編就帶你們來了解一下這部電影非常精彩的幕後故事,也帶你們看一下姜文令人佩服的情商和套路!
  • 讓子彈飛,姜文的電影魅力之處,要深度解析
    首先呢,開頭先要說一嘴,以小編看來,姜文電影最大的魅力之處就是,你得多看多觀察,絕大多數時候你根本體會不出來他想表達的主題是什麼,可能是我不太聰明的樣子,我看完這部電影,第一遍沒有細緻看,看的我是一頭霧水,就是感覺他電影中的語言魅力還是挺大的,也可以稱之為是小語言藝術。
  • 姜文稱《讓子彈飛》令他厭惡,他的心中只有這部作品!
    提到姜文的作品,大家心中第一想到的肯定是《讓子彈飛》,畢竟這部作品得到了廣大觀眾的認可,說作品有很多映射現實的內容,非常有深度,還一度把姜文捧到了聖壇,然而在這部作品上映之前,很多觀眾和導演都聲稱「姜文江郎才盡」,而《讓子彈飛》的票房狠狠地打了他們一巴掌,可姜文卻聲稱自己很討厭自己導演的
  • 子彈飛了十年,這樣的國產片卻絕跡了
    《讓子彈飛》前傳:姜文爽了,投資人哭了姜文曾說,《讓子彈飛》是他送給觀眾的禮物。其實只要翻翻姜文那些年的帳本就知道,這大概率是句客套話,《讓子彈飛》明明是送給投資人還債的。更多的人,則是抱著看《讓子彈飛》的心情進場,卻看完了又一場《太陽照常升起》,最後只能支支吾吾感嘆一句:這片子挺姜文的。隨後迅速回家搜索各類影評分析,一邊為被挖掘出來的各種彩蛋拍案叫絕,一邊惱火自己是不是智商有問題怎麼什麼都沒看出來。姜文的近作,都能引發非常兩極化的評價。
  • 《讓子彈飛2》來襲?姜文新電影《邪不壓正》51秒預告熱血沸騰
    時隔四年,姜文歸來!《邪不壓正》終於定檔07月13日,姜文、彭于晏 、廖凡 、周韻、許晴演繹一段快意恩仇的江湖傳說!從最新曝光的51秒預告片可以看出來這就是《讓子彈飛2》!之所以說就是《讓子彈飛2》是因為這個風格依舊是民國題材,不同《一步之遙》的雲裡霧裡,這一次更加的直接刺激,要什麼有什麼。姜文經歷了《一步之遙》的口碑和票房的慘敗,知道觀眾想要看什麼,所以是十拿九穩。
  • 姜文新片《俠隱》能否超越《讓子彈飛》《一步之遙》
    作為姜文的死忠粉,非常期待《俠隱》的上映。《俠隱》是他的第五部電影,也是繼《讓子彈飛》、《一步之遙》之後民國三部曲的第三部作品。《俠隱》改編自張北海同名武俠小說。張北海大家可能不熟悉,他是張艾嘉的叔叔。
  • 姜文拍《讓子彈飛》有多「難」?是如何「忽悠」葛優、周潤發的?
    姜文導演的《讓子彈飛》是一部非常經典的作品。如今這部影片已經上映10年了,但是,在豆瓣中仍然有著8.8的高分。其實,姜文的作品並不多,但是,每部都是經典,實在讓人佩服。《讓子彈飛》中有國內知名演員參演,如葛優、周潤發以及姜文和姜武等,使這部影片增添了許多的看點。其實,這部電影的成功背後還有很多觀眾不知道的小插曲。大家觀看這部電影只需要2個小時,但是,對於整個劇本來說,卻花費了1年多的時間,就這麼高標準的劇本,姜文還不是特別滿意,編劇還是硬著頭皮修改了不下10多遍。就在電影的取名上也有很多分歧。
  • 《讓子彈飛》的套路,張曼玉拒拍,陳坤零片酬,周潤發葛優都被騙
    《讓子彈飛》這部影片在上映時引起了很大的轟動,首先這部影片的劇情發展和演員們在劇中的演技都非常的優秀,其次演員陣容的強大讓觀眾們都感到非常驚訝。這部影片集合了周潤發,葛優,劉嘉玲,胡軍,陳坤等大咖演員,這些演員不僅在娛樂圈的咖位很高,而且演技也是不容置疑的。
  • 《讓子彈飛》其中那,短短1分鐘的戲,姜文就砸進去了幾百萬
    姜文拍電影一向大手筆,《讓子彈飛》總投資1.3億,其中城門迎接縣太爺那短短1分鐘的戲,姜文就砸進去了幾百萬。那場戲是周韻和一群擦著厚厚粉底的女人,在城門口擊鼓迎接姜文和他的一眾兄弟。這些擊鼓的女人,並不是普通的群演,她們來自日本的鬼太鼓樂隊,是《讓子彈飛》的原聲製作人久石讓推薦的。原本姜文盤算著這場戲最多拍個兩三天,所以就花了100萬,把這些樂手從日本請了過來。
  • ​子彈飛了十年,這樣的國產片卻絕跡了
    一部分粉絲化身列文虎克,從電影的各種細節中推敲出作者欲說還休的深意,恨不得一部姜文電影,半部中國歷史。另一部分無感觀眾,則將其導演風格評價為「荷爾蒙過剩」,並將那些被粉絲津津樂道的明嘲暗諷定義為故弄玄虛。更多的人,則是抱著看《讓子彈飛》的心情進場,卻看完了又一場《太陽照常升起》,最後只能支支吾吾感嘆一句:這片子挺姜文的。
  • ​子彈飛了十年,這樣的國產片卻絕跡了?
    《讓子彈飛》前傳:姜文爽了,投資人哭了姜文曾說,《讓子彈飛》是他送給觀眾的禮物。其實只要翻翻姜文那些年的帳本就知道,這大概率是句客套話,《讓子彈飛》明明是送給投資人還債的。更多的人,則是抱著看《讓子彈飛》的心情進場,卻看完了又一場《太陽照常升起》,最後只能支支吾吾感嘆一句:這片子挺姜文的。隨後迅速回家搜索各類影評分析,一邊為被挖掘出來的各種彩蛋拍案叫絕,一邊惱火自己是不是智商有問題怎麼什麼都沒看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