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然加入了多得要溢出來的商業元素,《讓子彈飛》的姜文風格依然濃烈:快如脫兔的緊密節奏中,不時溫情襲人。電影即為人,現實生活中的姜文,亦如斯——有溫雅內斂,如菊;有霸氣外露,如刀。
姜文《讓子彈飛》劇照
姜文的電影,講究畫面唯美而夢幻。藏在霸氣下的浪漫氣質,幾乎無處不在。屬於過去年代的器物,罩著夢幻色彩,通過影像,荒謬又真實、亢奮又蒼涼、大氣又浪漫地呈現,傳承下去的是割捨不斷的情結,姜文英雄抱負下的似水柔情更顯浪漫。
火車:承載回憶的標籤
器型:金身白蓋,共兩節,車頭插兩面中華民國湖北軍政府宣告成立時的鐵血十八星旗。
戲份:《太陽照常升起》中,開滿鮮花的路軌,火車呼嘯而來,宛如夢中。《讓子彈飛》開篇,八匹純血高頭白馬四蹄翻飛,車輪與鐵軌撞擊隆隆作響,車頭的煙囪裡蒸汽奔騰而上,兩節火車正以「馬拉火車」的奇景穿梭在中國南部的崇山峻岭之間,青山綠水、白馬金車,絢爛的色彩宛如夢幻重現。幾聲槍響劃破天際,隨著張牧之「讓子彈飛一會兒」的話音落下,一把斧頭橫空而出砍進鐵軌,撞得火車騰空翻飛,一頭扎入水中。
背景:火車,堪稱姜文電影最有名的標籤。這一再平常不過的交通工具,承載著姜文揮之不去的童年回憶,軍人父親一年只回家兩次,「從我不識字開始,他們就抱我到火車站去接他,火車的聲音很大,隆隆的土也在動……」據介紹,「馬拉火車」作為故事開場的創意,是姜文決定將這個小說改成劇本並創作完成的最初動因。編劇之一危笑回憶,當時工作室裡貼的就是馬拉火車的圖片,「有一天他(姜文)突然說,『我想到了,老湯坐著火車來。』我說火車?火車行嗎?後來過了很久,導演突然點到我說,『你去查,歷史上有沒有馬拉火車』。我們查到的黑白照片,整個長春的大街上確實有縱橫阡陌的馬拉火車的軌道,特別好玩。」還不夠,姜文不放棄火車上冒白蒸汽的意境,蒸汽來源就是車廂內巨大的「火鍋」。為了將這夢幻的場景還原到大銀幕上,姜文在北京的郊縣開鑿了一條蜿蜒10公裡的鐵路;價值連城的8匹汗血寶馬,則花了足足兩個月時間的訓練,才適應了在鋪滿碎石的鐵軌上奔跑。
姜文解讀:這火車是做的,軌距一米五左右,底盤是把兩輛解放牌汽車給拆了,在汽車廠做的,是真火車。參考了很多當時年代的火車造型。現在這火車都引起了「官司」了,很多人搶著要,為此製片方可能會再做幾輛出來。
其實幾乎每個我的電影都有火車,除了《鬼子來了》,但《鬼子來了》有軍艦。我特別喜歡大的、鋼鐵造型的東西。火車是蠻好看的,尤其是老火車。有馬拉火車,幹嘛不選?剛開始很多人反對,後來大家都覺得火車合適,要是不合適,也不拍。我覺得它有非常強烈的象徵力量。下次要拍一個全在火車上的戲,過足火車的癮。
麻將臉:四川特色的詼諧
器型:四四方方,灰白色,透氣麻布材質,正面畫著麻將牌「二筒」、「四筒」等圖樣。後面系一根線,套在頭上當面具使用;還包有一塊布,可做袋子。
戲份:張牧之帶領弟兄們快馬、口哨呼嘯而來,頭上套著搞笑的麻將臉,老大戴著的是「九筒」,級別最高。大家稱他們為「麻匪」,臉上並不長麻子的張牧之也因此江湖得名「張麻子」。每有暗裡動作,麻將臉就會作為標記出現。對手黃四郎如法炮製,令屬下戴上麻將臉行動,來了個魚目混珠。頗為關鍵的一出空城計,張牧之、黃四郎的特別行動隊,居然都帶著「四筒」麻將臉對陣,「怎麼都是四筒,到底誰是自己人?」「分不清了,從哪來回哪去吧」,雙方都亂成一團,頗為荒誕。
背景:以地方特色玩詼諧,在姜文的《尋槍》、《鬼子來了》、《太陽照常升起》等作品中屢見不鮮。影片改編自四川作家馬識途小說《夜譚十記》之《盜官記》。姜文使用了很多手段來突出四川特色,最大手筆的莫過於專門出了個四川話配音版,專供巴蜀一帶影院放映。此外,影片一開始,姜文就設計馬縣長夫婦與湯師爺,在火車上吃四川火鍋,鍋的大小比一張八仙桌還大一圈,整個鍋連桌放進一節標準的火車車廂,兩邊剛好各坐一個人。劇組用了足足一麻袋的幹辣椒和一大鍋牛油,熬製了一鍋正宗的四川紅湯牛油鍋底。影片將結尾時,姜文也安排了一場頗有分量的打麻將戲,來體現自己戰鬥策略的民眾調動效果。原著中,張牧之和兄弟們為了不讓惡霸土豪們認出自己的相貌,戴著統一面具。拍攝時,美術指導張叔平順著姜文建議,何不把每個人的面具和四川麻將圖案結合在一起?不過,有人好奇,為何麻將臉全部是「筒子」,沒有「萬子」和「條子」呢?
姜文解讀:「萬子」、「條子」之類的不好做,容易模糊了,「筒子」最好認了,有視覺衝擊力。一般人用面具不會想到用麻將,用襪子的最多。我很不喜歡打麻將,但麻將牌的樣子挺好看的。要是理解成是四川元素,也行,這我不反對。
留聲機:憧憬未來的溫情
器型:主體造型圓滑,細針配圓筒喇叭,弧線優雅。黑膠唱片置於轉臺上,在唱針之下旋轉。
戲份:相當「與世隔絕」的一齣戲。強敵虎視,張牧之和視如親子的愛將小六,在房間裡把弄著黑膠唱片,聽著悠揚的交響樂。張牧之顯擺這是莫扎特的音樂,小六一臉崇拜:這都能聽出來?「這得分時候。」「什麼時候能聽出來?」「喏,上面寫著他名字的時候。」兩人相視而笑,溫情得彷佛時間都停下來。張牧之展望著未來,計劃著送小六挨個去西洋、南洋、東洋留學,弄清楚怎麼就能把聲音存在唱片裡。誰也不會料到,張默飾演的小六很快就死於黃四郎的算計下。
背景:音樂,體現姜文的情懷。麥當娜和帕瓦羅蒂是他的最愛,義大利歌劇和前蘇聯歌曲讓他著迷。因從馬斯卡尼的歌劇《鄉村騎士》聞到了那個時代的氣息,有了《陽光燦爛的日子》;從日本軍歌中聽出「青春期的無法控制的瘋狂和理想」,從音樂隱士劉星的專輯《一意孤行》中聽出超脫與空靈,有了《鬼子來了》。在交給久石讓配樂的《太陽照常升起》中,姜文先行配上了莫扎特《安魂曲》第二樂章等經典片段。這次的《讓子彈飛》,姜文對配樂要求極高,先行配上了《教父》、《無恥混蛋》等經典電影配樂,希望找到同樣震撼的音樂。
姜文解讀:除了久老(久石讓)的音樂,這裡頭的音樂,有《巴頓將軍》等,有莫扎特,有《太陽照常升起》,應該是上了四種酒。我做這片子的時候,聽的也是這些音樂。配樂的時候,我只和久石讓說了一句,你可以做得比莫扎特好,差一點也行。
出現留聲機,首先這是很有可能的一件事,留聲機當時就有了,是前面縣長留下的,沒帶走,張牧之就聽了。這東西,你上心了,就能做出來。接觸歷史的原本會讓你有意外感,普通人對歷史上的東西有很盲目的想像。我願意把歷史的真實與想像之間的距離做出來,所以才會讓大家有更滿足、更值得一看的感覺。我覺得,這場戲很有必要,它體現的是張牧之這個人物的追求、內心世界、和收養的孩子的關係。刪掉的話,對小六的死不公平,這孩子對莫扎特有憧憬,想去留洋的時候見見莫扎特。
自行車:充滿懷舊的單純
器型:分兩種。一種人肉材質,兩個男人蹲身互搭;一種鐵、橡膠材質,車把、橫槓,配兩個輪子。
戲份:廖凡、邵兵去豔陽樓找周韻,為討周韻開心,兩人說要帶她騎自行車去浦東,周韻滿眼憧憬,「去哪裡」,「去上海,去浦東」。為博紅顏笑,兩位大老爺傻乎乎地拗造型,蹲著抱在一起示範自行車狀,浪漫抒情,單純的力量應該能讓不少女觀眾落淚。影片收尾處,對手被消滅了,曾經患難與共、俯首聽命的兄弟,帶著或許自己還有點喜歡的姑娘,騎著自行車,也要離張牧之而去,張牧之無力挽留:「你們和我在一起高興嗎?」眾兄弟依次回答:「就是有點不輕鬆。」曲終人散,車鈴聲伴著「去浦東,浦東就是上海」的雀躍聲漸行漸遠,只剩下張牧之騎著一匹馬,漫無目的地走,天地間獨餘此孤獨英雄。
背景:自行車,可以看作是理想的象徵。在血雨腥風的殘酷中,自行車式的寫意顯得太過超脫,「去浦東」的夢想美好得那麼不真實。在《陽光燦爛的日子》裡,馬小軍騎著自行車、拎著板磚打群架,自行車這一意象,充滿了懷舊。此次籌拍《讓子彈飛》,姜文和葛優一起在北京太廟裡,騎著自行車暢遊,就是遊走在懷舊與嚮往之間吧。
姜文解讀:後來,那個自行車掛到火車上了。能幹的男人贏了,往往會出現孤獨,包括兄弟、女人離開後,才納悶「這就走了?你等等。 」誰等你啊!大家看我的片子,能刺激大家的快感、聯想,我很開心。要是願意,也可以把自行車理解成一種對未來、單純的嚮往。問題是,觀眾得到什麼樣的啟發、快感,不一定和我來求證。就比如,讀者看了《紅樓夢》有什麼想法,不必去問曹雪芹對不對?這已經是作品與欣賞者之間的事情了。對我來說,最大的意義,是把作品交出去,看作品和欣賞者之間產生關係。我會欣賞他們之間的關係。
墓碑:優雅從容的死亡
器型:手形,木質,頂豎「六」字狀,上書「六爺之墓」。此外,給劉嘉玲飾演的縣長夫人設計的墓碑,是兩顆鑽石。
戲份:小六死於剖腹,弟兄們舉辦西式葬禮。每人拿一支花獻上,對著這個帶幾分調侃的墓碑,正面臉部大特寫,說上一句話,「六弟,三哥為你報仇了」、「六弟,二哥喝醉了,二哥讓我帶話,二哥會為你報仇」,拼貼在一起喜劇感十足。當縣長夫人在床上死於黃四郎家丁亂槍後,也舉辦了一場西式葬禮。夕陽柔和的光線下,「麻匪」們或雙槍交叉,或高處巡遊,站位、姿態等,都幾乎原樣再現電影《教父》經典片段。
背景:死亡,是姜文電影的常見主題。姜文處理的死亡,總是靜謐的,有著優雅從容之美。《鬼子來了》探討了幸福地死去,人被砍頭,人頭在地下翻九個跟頭,然後嘴角微微上翹,露出一絲笑容。《太陽照常升起》中,黃秋生吊死時,曲子輕快、陽光明媚、被單整潔,安然溫暖。《讓子彈飛》,死法多樣,但都很美很靜。墓碑成「六字」手形,死亡悲哀中令人平靜。細心點的觀眾會留意到,《太陽照常升起》中有個「五」字雕塑,到《讓子彈飛》這就變「六」了,這也是一種個人標籤的延續嗎?
姜文解讀:製造點驚喜,那是必須的。我覺得讓觀眾掏錢看一個電影,就應該有驚喜。這種驚喜,也是質量的體現。都說好萊塢電影統治全世界,不是說它有錢、腕大,很明顯的一點,大家老是忽略,質量好、下功夫,是會給觀眾驚喜的。我們的很多電影,是沒驚喜的,是堆出來的,也沒花多少錢,拍的時間也短,怎麼和好萊塢抗衡。
老六那幾個哥們,我想,每個人死了可能都是這種手形,老大是這個(豎大拇指),可能早就約定好了,悍匪嘛,都很有想像力。至於《太陽照常升起》裡頭那個「五」,我沒想過。我拍「子彈」,是不會想起「太陽」的。這提醒了我,不知道怎麼回事,可能也是某種潛意識吧!死亡,生活中離不開,是很難迴避的。我不覺得死亡是可怕的,一直覺得死亡是漂亮的。我不是說追求死亡,但這實在是個很自然的事;除非你是非正常原因,死亡沒什麼特別的。反正,每個人都會死。
其他:映襯時代的偏好
《讓子彈飛》中,還有很多東西,如第二重、第三重夢境般超脫於影片主體故事之外,在打殺鬥智的殘酷中,讓觀眾間歇感受美好、幽默。開頭被一槍打爛的鬧鐘,就像姜文生活中的頗多恨意,又不得不依賴,借影片放肆一下算是發洩。開平碉堡亦土亦洋,已有幾分超現實的夢境味道。姜文兀自想像著雲南那種色澤鮮豔的紅土,於是劇組四處挑選十幾種不同的紅土,就像調色板一樣,讓他挑最喜歡的那顏色,鋪滿廣場。作為一個喜歡日本文化的人,姜文不遠千裡從日本請來日本太鼓鼓手,在城門迎接、出徵時鼓氣助威,還執意用上他鍾愛的日本介錯刀,連青樓女子都起了個「黛玉晴雯子」的日本名字。
姜文解讀:我不至於在電影裡盲目加入自己的個人喜好,那不值得。應該這麼說,北洋時期,就是一個軍閥混戰、華洋混雜的時代,包括我們的服裝、用語,很多都是從西方經過日本傳入中國,比如「幹部」這個詞就是日本詞。如果對那個時代有一定了解,會發現,我用的所有東西都是符合時代的,只不過是我們經過提煉而已。
(新聞晨報)
推薦微博
李嘉欣
舒淇
蔡康永
安以軒
黎耀祥
一鍵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