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原創文章,首發於百家號。圖片全部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權益,請私信告知刪除。】
經久不衰的動畫片中有許多卡通明星的形象是以老鼠、貓和狗為原型進行的設計,比如誕生於上世紀20年代末的「米奇」,據說就是華特·迪士尼落魄時與倉庫中的小老鼠在朝夕相處中留下了深刻印象,遂以此為靈感創造出的。後來米奇身邊的小夥伴不斷增多,既有以犬為元素卻是人類形象的好朋友「高飛」,還有一條名叫「布魯託」的寵物犬。誕生於上世紀40年代由米高梅電影公司創作的《貓和老鼠》則成功讓「貓抓老鼠」的單向食物鏈變得不再那麼血腥。Tom毫無疑問成了最家喻戶曉的貓咪,在每一集與小老鼠Jerry的大戰中,雖然看上去處處佔得先機,卻總是在最後換來「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結局。
相愛相殺的CP在劇情中所展示出的已經不純粹是年少時看到的搞笑,早已長大的80後和90後從中領悟到了真情與感動, Tom抓不住Jerry是因為永遠在精明與犯傻之間自如切換,就像有網友留言的那樣「不是所有人都能包容你的一切任性」,如此動容的情感其實早在800年前就已經被辛棄疾的一句話概括得淋漓盡致——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可以這樣說,《貓和老鼠》之所以能夠大獲成功,哪怕放到今天看來都不覺out,不僅在於劇情的搞笑、背景音樂的恰到好處,更是觸及到人們心裡的欲望共性。
無論動畫還是現實中,貓抓老鼠可謂天道,本身二者在食物鏈的位置即是如此,人們不會感到好奇或者有所關注,但若同樣的事情放在狗的身上,往往就會脫口而出一句「狗拿耗子多管閒事」。
的確,在我們的觀念中,哪怕是訓練有素的獵犬,捕捉的也應該是被射中的鳥或者在原野上飛奔的兔子、獾、鹿等。畢竟1萬多年前,狼開始與人類產生默契,在人類祖先馴化和狼自主演化的相互配合下,催生出家犬的雛形。想當初,犬的第一個作用就是輔助狩獵,人與犬的搭檔關係使得成功率大大提高,互利互惠的合作既讓人類祖先更高效地俘獲了獵物,犬也在團隊中以更小的付出獲得了最大的回報。後來隨著私有制的出現,如何保全財產成為物主的當務之急,一部分犬由此從狩獵群體中分離出來擔任護衛職能。再後來,人類生活的愈加複雜性使得犬的功能被日益細化,比如有了警犬、軍犬、陪伴犬、搜救犬和導盲犬等,同樣的, 還有針對鼠患而特意培育的犬種。
說到這可能十分好奇,既然有鼠患,養貓便是,何必需要狗 「越俎代庖」?其實當初不是沒有想過用飼養天敵的方式來克制老鼠繁殖,但奈何有時特殊性使得此做法終被推翻。
其一,貓的玩心太重,在某些特定場所不適宜大量放養。以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歐洲紡織廠為例,受制於當時有限的車間生產技術以及粗放型加工環境,經常有老鼠在紡織車間為非作歹,肆無忌憚在其中吃喝拉撒,不僅易造成羊毛等原材料受到汙染,有時還會啃食成品毛線,使得工人們勞動成果功虧一簣。這種情況下若將貓大量引入,不妨按照對貓的了解想像一下畫面——在肚子不餓的前提下,究竟是穿梭的老鼠吸引力大,還是堆集成山的毛線球更有誘惑?
說到這,延伸出另外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關於貓餓不餓的問題。即便對貓的習性沒有太多了解,也可以從網友拍攝的視頻中看到,當貓處於非飢餓狀態時,在捕獲老鼠後並不急於立刻咬死,而是鬆口任由其逃跑,隨後繼續捕捉,如此反覆多次直至將老鼠玩到奄奄一息。或許貓是在有意訓練捕獵能力,亦或只是將獵物玩弄於股掌。
其二,貓的可訓練性遠低於狗。從原生環境來看,習慣了獨來獨往的貓科動物如果不是因為棲息地的日漸縮小,它們或許根本沒有必要從藏身點走出。細想,貓與人類的關係和狗有著本質區別,除了偶爾幫忙減輕鼠害,貓自始至終沒有大範圍做過別的貢獻,反倒是撒嬌水平不斷精進,反客為主讓許多飼養者淪為「貓奴」。與犬的高度服從不同,貓對主人的態度就是一個謎,它們既可以毫無戒備從手中奪食,也可以做高冷狀在房間一角瞥著人的一舉一動,似乎除了餵食、鏟屎和陪玩,飼養者在貓的心中不值一提,這種若即若離的情感關係讓人分不清楚與貓究竟是親近還是冷淡。
因此對於養貓捕鼠這件事,很大程度取決的是聽天由命, 貓顯然不會遵從人的指令去做某件事情,「狗拿耗子」卻完全不同。雖然也有專門為捕鼠而培育的犬種,例如美國捕鼠梗犬,但實際上這項技能不受品種的局限,捕獵是狗的本能,只要稍加訓練讓它們能夠面對老鼠時痛下殺手,諸多擅長運動的犬種均可以勝任。
《呂氏春秋》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齊國有人很會挑狗,鄰居委託他買一條會捉老鼠的,一年之後,這個人為鄰居送去一條好狗,可鄰居養了幾年發現狗從來不捉老鼠,遂去詢問,挑狗人說「它想捉的是獐、麋、野豬和鹿,如果一定要捉鼠,就必須把它的腿束起來」,鄰居聽聞回家一試,果真如此。故事的真假不得而知,但至少可以確定,狗拿耗子自古有之,只是隱藏比較深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