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80年代,美國空軍對隱身技術特別感興趣,不僅僅是隱身戰鬥機、隱身轟炸機、隱身艦艇等,積極開發用於各種用途的新型航空設備模型,其中包括很多不起眼的武器概念。其中一個就是名為「Have Dash」的制導空對空飛彈,但是由於各種情況,該飛彈並未獲得期望的結果結束。自八十年代中期以來,美軍開始了名為「準備衝撞」(「Ready to dash」)的保密項目,直到九十年代有關信息才被媒體公開報導,之後又有細節被發布。但是其所有的實驗數據都是保密的,只有非正式來源的有關該項目的進度和技術信息。
研究階段
根據公開信息,美軍在1985年開始了名為「具有衝撞」的項目,其主要有當時佛羅裡達州的武器實驗室負責,目前是空軍研究室(AFRL)的一部分。該計劃的目標是製造一種不引人注目的空對空飛彈,以裝備現代化的高級隱形戰鬥機。對飛彈提出了一些特殊要求:具有高飛行和機動特性的遠程武器,確保飛行中飛彈的雷達隱身性,另外不應該破壞載體的隱身性能。研究工作一直持續到1988年,研究了具有使用潛力的隱身技術,還找到了減少飛彈雷達反射面積的新方法,測試了各個組成部分,並且進行了計算機模擬。「具有衝撞」項目第一階段主要是確定飛彈的外部主要特徵,並未項目選擇較為成熟的技術。
測試階段
1989年,軍備實驗室開始了「具有衝撞」2項目。主要目的是製造原型產品和系列產品的開發工作,飛彈的直接開發工作委託給福特航空航天公司。該項目從1992-93年進行,開發花費了數年時間,並且進入飛行測試階段。據一些消息來源稱,此時未來隱身飛彈的最終外形已經定型。另據消息人士稱,「具有衝撞」2項目已在不同的配置下進行測試,然後對飛彈進行新的修改。但是,開發公司僅製作了不超過3-5個原型,全部用於飛行測試,在完成測試啟動後決定停止該項目。因此,該飛彈的開發和生產沒有繼續,火箭沒有服役,空軍也沒有從根本上獲得新武器。
技術細節
「具有衝撞」項目的主要任務是通過改進飛彈的外觀和設計,最大程度地減少雷達信號。在開發過程中,該飛彈使用了一些從大型航空飛行器中借鑑的隱身技術,還應用了一些創新的解決方案。「衝撞」2飛彈長3.6 米,直徑未知,重達180千克,飛行速度高達4馬赫,射程約50千米,具備高達50G的過載機動性。由於隱身的特殊要求,飛彈具有獨特的外觀和特殊的設計。
飛彈外觀使用形狀不尋常的大長徑比彈體,尖鼻整流罩的橫截面為圓形,在其後面彈體呈多面體,尾部有四個摺疊舵,飛彈底部形成了形成提升力平面,提供了升力,提高了機動性。飛彈除整流罩外,彈身由吸收無線電波的石墨複合材料製成,整流罩是透明的。由於複合材料對部分輻射的吸收以及剩餘能量在不同方向上的重新反射,降低了雷達信號。也有人建議將為外掛飛機提供保型外掛架,將飛彈集成到飛機機身下方,因為沒有大的間隙可以提高飛機的隱身性能。
「衝撞」2飛彈使用複合直到系統,包括主動雷達和紅外系統,還使用了帶有慣性導航系統的自動駕駛儀。飛彈在慣性制導下達到目標區域,然後引導頭開始工作尋的目標,顯然使用引導頭的工作模式時考慮了減少輻射信號和隱蔽性。「衝撞」2飛彈飛彈使用了固體火箭發動機+衝壓噴氣發動機的動力組合,衝壓發動機用於巡航,進氣口放在整流罩後面。根據已知的數據,「衝撞」2飛彈應該攜帶一個高爆破片戰鬥部,重量不超過幾十公斤,需要雷達或雷射類型的非接觸式引信。測試中的飛彈並沒有使用標準的衝壓發動機,而是採用了AIM-7「麻雀」空空飛彈的Rocketdyne ML 58 Mod火箭發動機,機載控制和記錄設備代替了制導系統和戰鬥部,還裝有降落傘,在飛行結束時確保安全返回地面。
下馬的理由
在1992至1993年,經過多次測試的「衝撞」2飛彈已經在使用美軍正在研發的第四代戰鬥機進行測試,經過長時間的測試該項目已經達到了製造完整型號的水平。但是該項目最終被取消,同時也沒有發布具體信息。結束該項目的官方原因仍不得而知,但是,通過已知數據有可能了解為什麼美國空軍決定放棄有前途的飛彈。事實證明,「衝撞」2飛彈過於複雜且價格昂貴,其特徵並不能提供比美軍已連續使用的「響尾蛇」系列空空飛彈和AIM-120中程空空飛彈具有真正真正的優勢。
另外,戰鬥機是否需要隱形飛彈的問題也是飽受質疑的,研究表明隱形飛機可以有效地使用常規空對空飛彈,敵人在遠距離發現對戰鬥效率沒有決定性的影響。保形懸掛的想法也沒有多大意義,如F-22等較新的戰鬥機有內部彈倉隱藏武器。因此,預期的戰鬥性能提高不能證明其高複雜性和高成本。「衝撞」2飛彈由於缺乏前景而被放棄,但是,該計劃留下了許多新技術和新發展理念判斷,這些結果並沒有浪費,並在新項目中得到了應用。尤其是許多現代的美國設計的空射飛彈武器具有獨特的外觀,表明其使用了隱身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