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的寶島臺灣美麗富饒,當地的原住少數民族也以淳樸善良、熱情大方的性格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現在經臺灣當局認定的少數民族約有十五、六個族群,頗有名氣的要數阿美、泰雅、賽夏、布農等。作為臺灣最早的居民之一,他們見證了這片土地的滄桑巨變。
1895年甲午慘敗後,臺灣被清政府割讓給日本成為了殖民地,到1945年整整50年半個世紀。日本殖民期間一直推行日化殖民政策,要求臺灣居民更服易俗,改用日姓等實同化政策。臺灣居民(包括原住民)開展了很多可歌可泣的反抗運動。臺灣影片《賽得克巴萊》反映的就是這一時期原住少數民族反抗日本壓迫殖民的故事。
到了蔣介石執政時期,當局致力於去除日本殖民文化影響,要求臺灣少數民族普遍取漢姓、用漢字。1984年臺灣少數民族開始要求「正名」。1995年,臺灣「立法院」修訂了《姓名條例》,規定臺灣少數民族可以用漢姓,也可以用本民族的傳統姓名。
那麼臺灣少數民族的漢姓是怎麼來的呢?說起來很有意思:有的是從鄉公所的牆上抽籤來的;有的是把各個姓氏掛在樹上,村裡推薦一個人來射箭,射中什麼就姓什麼,沒射中就姓空;還有的是在鄉公所猜拳決定的,住在樹林旁邊的就姓木,住在稻田旁邊的就姓田。。。
很多臺灣知名藝人其實都有少數民族血統。如張雨生、張惠妹、徐若瑄、動力火車等。
沒想到吧,臺灣少數民族回歸正統中華文化還用這麼質樸自然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