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熱播的《大明風華》,已經過半了。
熒幕上的古裝劇,以清朝的居多,難得有部明朝的戲,小院也追了一下。
人物、情節方面就不去說它,這些內容我前面有專門寫文,重點談談劇中的甲冑。
明朝甲冑不是自創,它承襲自元朝。事實上歷朝甲冑都不可能憑空自創,必定是從之前甲冑沿襲並改進而來,這並沒有什麼好奇怪的。
元朝甲冑,由於蒙古西徵,吸收了不少西亞乃至歐洲的元素,演化出不少異域風情,在這裡不作贅述。
明朝在繼承元甲的基礎上加以改進,並逐步恢復了一些漢制元素。個人認為,在視覺效果上僅次於唐甲,可以排第二位。
就《大明風華》劇中的甲冑來說,復原度還是比較高的,首先分析一下皇帝們的甲冑。
這張海報是朱亞文飾演的明宣宗朱瞻基。
海報中朱亞文身披金色魚鱗甲,手託兜鍪,盔甲華麗,不怒自威。
這幅甲冑確實是皇帝獨有,因為它上面裝飾著龍紋,在這上面,可以看出劇組對甲冑的考據頗為用心。
能最直觀證明的,是明朝存世的一幅畫作《出警入蹕圖》。
出警入蹕圖描繪的是明神宗萬曆皇帝外出謁陵的畫面,裡面很清楚的表現了一身戎裝的朱翊鈞,請見下圖。
可以看到,朱翊鈞和朱亞文飾演的朱瞻基的甲冑,基本上一般無二。
從頭進行詳解。
朱亞文手裡託的是一頂鐵盔,這種形制的鐵盔沿襲了元朝鐵胄,在眉部上方裝有眉庇,盔體裝飾龍紋,清楚表明這是皇家專用。
它的頓項分為三片,由絹布製成,佩戴起來後,只有面目露出,其餘地方都被包裹。與示意圖不同的是,劇中鐵盔的頓項也裝飾有花紋,與盔體類似。頂部留有圓孔,以方便安插鐵管,裝飾盔纓。
盔頂的盔纓,也有講究。
畫裡朱翊鈞既有盔纓,又有翎羽,還有小旗,裝飾得異常華麗,在劇中,朱亞文只有盔纓。這也有跡可循,《出警入蹕圖》裡負責儀仗和警衛的大漢將軍,盔頂也只有盔纓,沒有翎羽和小旗。
關於盔頂的翎羽,它是一種表明身份高低的識別物,將領盔頂通常還有小旗,顏色各不相同,根據其他畫作來看,作用應該是標識部隊所屬。
比如《大明劫》裡孫傳庭的頭盔。
這種形制,以後也被清朝繼承,清軍的鐵盔與此類似。
再看甲衣。
朱亞文身披一件金色魚鱗罩甲,這也和《出警入蹕圖》中萬曆皇帝的甲衣並無二致,肩部的肩吞都是龍頭。
罩甲有長短兩種,朱亞文和朱翊鈞所穿的都是包括腿裙的長款罩甲,這是騎馬的軍官和將領的標配,步戰官兵只穿短款。
它的形制恢復自唐甲,是明甲和元甲的區別之一。
魚鱗罩甲沒有頸部頓項,前開襟,以小魚鱗甲片細細編綴,能提供嚴密的防護。
像朱亞文這樣這樣一件罩甲,價值不菲,即使只考慮手工成本,也需要數名熟練的工匠長時間編綴而成。在實際作戰中,這種級別的魚鱗甲只可能穿戴在高級將領身上。當然,朱亞文是皇帝,沒有這種顧慮,但這件罩甲應當花費了劇組不少經費。
值得重點提一提的是罩甲的護臂。這種鐵甲片編綴成的護臂被稱為環臂甲,它也是具有明朝特色的護具。
環臂甲也是繼承自蒙元,經過多次改進後,加入漢甲元素,形成明朝的獨特風格。
護臂以皮帶和紐扣安裝連接在罩甲上,成為一體。它也能單獨使用,穿戴護臂的明軍都是精銳部隊,比如遼東邊軍,在《出警入蹕圖》裡,也有不少官兵穿戴著護臂,他們是天子親軍——錦衣衛大漢將軍。
劇中甲冑的腰帶還原度也非常高。
下圖是根據在鞍山和南京出土的明朝武將腰帶繪製的復原圖,仔細對比一下,朱亞文的腰帶基本上和復原圖一模一樣,連圖案也基本相似,區別是腹部還有個獸首,更顯威武。
這是朱亞文飾演的朱瞻基,再看看王學圻飾演的朱棣。
朱棣在劇中有好幾身甲冑,與朱瞻基又有不同,比如下面這身,從形制上看,更接近唐宋漢甲,它改良自唐朝明光甲,沒有護臂,移除了胸前的胸甲片。
而在下圖裡,王學圻又換上了另一身甲冑,加上了胸甲和護臂。之所以不同,其實也很好理解,古代的甲冑並不是生產線上批量生產,而是由工匠一件件手工製作。就算大體的形制相同,有權力的將領也能施加影響,私人訂製,打上個人的印記,更別說皇帝這種級別。
從朱棣和朱瞻基兩位明朝皇帝的幾身甲冑上,我們還是能看出劇組在道具上的還原度是比較高的,至少在這點上,《大明風華》給我們還原了視覺上的明初盛世。
劇中皇帝的甲冑就先講到這裡,除了皇帝,明朝于謙、瓦剌也先等將領的甲冑也復原的頗為精緻,這些在下一篇再來講述。
喜歡的朋友,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