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頂部視頻↑↑傾聽十九大江蘇代表團心聲
我蘇網訊 黨的十九大召開在即,來自江蘇的十九大代表乘坐京滬高鐵「復興號」動車組列車抵達北京。江蘇廣電總臺派出多路記者,報導江蘇代表赴京盛況,「我蘇」客戶端滾動播報。帶著來自基層百姓的心願和期許,江蘇代表團每一位黨代表都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戳這裡,看直播回放>>)
吳協恩:希望大會為農民出臺更多更好的政策
十九大代表,無錫江陰華西村黨委書記吳協恩。自2003年擔任華西村黨委書記以來,他始終把"讓農民過上更好日子"作為自己的工作準則,為打造"百年企業"、"百年村莊"不懈努力。
作為江陰華西村的當家人,吳協恩此次參會也帶來了鄉親們的期盼,「鄉親們讓我們把五年來的成果帶到大會上,讓大家一起分享。也希望通過這次大會,可以給農民出臺更多的好政策,使農村發展更快,農民富得更好。」
在平時工作中,「讓農民過上更好日子」是吳協恩時時刻刻遵守的工作準則,每個月匯總一次老百姓的所需所求、意見和建議。這五年來,華西村建設喜人:生態環境更美了、農民生活更富裕了、社會更加和諧了。「這個五年是收穫的五年。在這個生活當中,大家有了更高的期盼。」吳協恩表示,「我們希望這次大會能夠為農民在下一個五年當中,特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當中,出臺更多更好的政策。」
張異賓:立德樹人 培養人才,江蘇高校表現不俗
十九大代表、南京大學黨委書記張異賓在學生們心中是「男神」一樣的存在。心態開放、教學嚴謹,他是一位非常「接地氣」的書記。
江蘇科教資源豐富,高校眾多,這也是江蘇發展的一大優勢。這次黨代表中也有來自高校的代表,南京大學黨委書記張異賓就是其中一位。
張異賓說,「這次江蘇的高校黨代表一共是5位,在我們身後,有江蘇的140多所高等院校。在過去一些年當中,在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來的『立德樹人、培養什麼樣的人、怎樣培養人』上,江蘇作為一個教育大省做出了辛勤的努力,江蘇高校也有不俗的表現。」
談及此次上會的期待,他表示,「十九大是黨歷史上裡程碑式的一次大會,我們特別希望能夠對十八大以來,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和理論上做出新的概括,為我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特別是中國夢的實現,指出新的航向。」對於未來,張異賓充滿信心,「民族現在正處於特別重要的一個時刻,沒有任何一個時期能像今天這樣人才輩出,我們一定完成這個工作,然後把總書記的這個指示落到實處」。
孫曉云:傳承中國傳統書法 用文化書寫好中國精神
十九大代表、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江蘇書法家協會主席孫曉雲。她以畢生的實踐和溯本求源的精神,讓書法真正重新走進人們的生活,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神聖的象徵。
作為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三屆黨代表,孫曉雲心中的榮譽感和責任感並存:「能夠再次聆聽黨中央、總書記的報告,把十九大的關於文化的精神更好地傳達下去,在榮幸的同時更加感到責任重大。此次參會一定要努力領會十九大精神,尤其是對文化方面的各種方針政策。」
中國書法是中國精神的一個標誌,也是中國文化的最具代表性的象徵。在日後的文化建設工作中,孫曉雲明確提出今後的工作方向,「在書法繼承方面,我還將努力繼續努力並將傳統文化工作長期進行下去。」江蘇是文化大省,也是文化高地,歷來人才輩出。作為江蘇文化宣傳系統優秀人才的代表,孫曉雲用書寫傳承中華經典,始終不忘初心。「書法自信就是要求每個中國人不僅僅是把書法作為一種藝術,更要把它當成我們中國人會書寫的一門必修課。中國書法是中國精神的一個標誌,也是中國文化的最具代表性的象徵。因此,我們一定要把它繼承好。對於這一點,我是堅定不移的。」她說。
周海江:中央出臺鼓勵和弘揚企業家精神的文件,給我們吃了定心丸
十九大代表、江蘇紅豆集團的董事局主席周海江。從辭去公職返鄉創業的大學生到年銷500億元的商業大拿,周海江鍛造出"聽黨話 跟黨走 報黨恩"的紅色品格,以"黨建強"促企業"發展強"。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企業家這個群體高度重視。企業界代表、江蘇紅豆集團董事局主席周海江表示,「十九大之前中央出臺了針對企業家精神的文件,使我們企業家備受鼓舞,信心倍增。從時間上來看,這也是首次在國家層面,對企業家、企業家精神的一種肯定;從空間來看的話,這個維度我認為有利於化解各種國際的挑戰。這個文件出來之後,給企業家吃了定心丸,對我們實現第一個百年夢,我認為信心是倍增的。」
對於此次上會,周海江表示十分期待,「我們將繼續為如何把企業產品銷售得更遠更好、為我們這個企業的未來,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
馬靜:守護城市「血脈」 關注基層聲音
十九大代表,徐州市水利局下水道四班黨支部書記、班長馬靜。工作20多年來,她不改初心、在苦、髒、累中堅守,默默守護著城市的「血脈」。
這五年來,人人見證城市發展和變化。馬靜表示,「這些年徐州發展迅速,城市整體文明程度在提高。作為徐州人,生活在青山綠水之間,生活在花園一樣的城市,幸福感和自豪感倍增。」
作為一名新代表,對於此次上會,馬靜做了充分的準備和調研。「我作為工人能夠當選黨代表感到光榮和自豪,也很激動。參會前也進行了基層調研,我想把工友們的心聲帶到北京,帶到習近平總書記那兒。」上會前,馬靜在調研基層社區的同時,也走訪了一些老年群體。「養老和醫療方面的問題也是我這次關注的重點。希望中央能有更進一步的、更好的政策,讓他們能老有所養,老有所依。」她說。
徐川:積累經驗 讓更多青年對未來有理性選擇
十九大代表,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總支書記徐川,他的語言機智風趣,能把有意義的事情說得有意思,能將枯燥的「黨課」講得入心入耳、場場爆滿。
今年是徐川首次參會,談及參會心情,他表示:「有期待,也有好奇,還有一些壓力,就是如何能夠更好地把這個工作做好。上會前也對就業、創業、教育、學校發展等關注的話題做了調研,做到心裡有數。」
作為一名80後共產黨員,徐川在自己的崗位上不斷探索和創新。他所運營的思政教育網絡平臺「南航徐川」服務全國數百萬師生。對於這樣一位「特殊」身份的高校工作者,徐川關注青年現狀與發展。「我們在微信後臺通過互動了解一些青年的想法。對他們來說,可能在兩三年後就將面臨選擇:是出國留學、創業還是就業。這些選擇裡面很多都是跟我們未來國家和民族的五年規劃是息息相關的,所以希望藉助參會的機會,自己能夠帶回更多的經驗,讓更多的青年具備對未來有一個理性的選擇。」他說。
鄧建軍:心系職工 關注新時期工人隊伍的培養與薪酬
十九大代表,江蘇常州黑牡丹(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總監鄧建軍。工作二十多年來,他從一名普通的技術工人成長為世界紡織機械領域的專家型工程師,闡釋了當代工人如何在平凡的崗位上造就輝煌業績。
鄧建軍是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三屆黨代表,談及此次上會心情,他表示:「首先心情非常激動,能夠再次當選黨代表,要感謝社會各界對我的關心、關注、關愛和培養。這次,我也想把我們員工的一些真實想法能夠帶到大會上。」
從一名中專學歷的普通工人,到企業的技術總監,鄧建軍參與技術創新項目500多個,不斷上演「中國創造」的神奇,成為當代知識型、創新型產業工人的楷模。長期與工人師傅們在一起工作與成長,鄧建軍此次參會也捎上了工友們的期盼:「來之前,他們給我談了很多想法,特別是有關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的建設和提高員工待遇方面的內容,希望我能夠帶到大會上來。」他表示,「我們在職員工的有關的技能培訓如何開展,企業的創新能力如何提高,還有江蘇的富民的政策上有哪些新的措施……」這些都是鄧建軍的關注重點。
陳燕萍:從案件中搜集民意 最關注基層黨組織建設
十九大代表、泰州靖江市法院副院長陳燕萍。從事法院工作近30年,她用真情辦案,用真心做事,以女性特有的柔情和耐性,捍衛司法公平正義。
陳燕萍是十八大、十九大兩屆黨代表,談及此次上會心情,她表示,「格外的激動。這不僅是榮譽,更是一份責任,寓意著我在這十年中要對各方面調研的內容更多,更好地把基層聲音帶到黨中央」。在日常工作中,陳燕萍通過受理案件了解老百姓需求和心聲,然後根據這些提出建議,要求相關方面做出整改,「我將把我們前期司法改革過程當中所取得的成績向黨中央匯報。希望新一輪司法改革,中央給我們好的建議」,她說。今年,陳燕萍最為關注的是對基層黨組織建設。這五年當中,基層黨組織有了諸多喜人的變化,基層村支書、村長等在崗人員的勞動報酬有所提高,勞動保險也更加完善。
鄭翔:揚州「小巷總理」帶來十九首原創詩歌 講述生活喜人變化
鄭翔,十九大代表、揚州市文昌花園社區主任鄭翔,做"小巷總理"已經有十五年了,多年來,她不忘初心,堅守為民服務的"原點",紮根基層傾心服務社區居民,贏得居民的支持和信任。
鄭翔向記者表示,這次參加會議非常開心,也非常自豪。「我來之前廣泛地進行了調研和收集意見,大家一致認為這五年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所以當時他們也很激動,把很多變化都告訴我,告訴我以後收集起來寫了19個變化。在這個變化中我們用自己的語言寫了19首詩來表達心情,全放在一個小冊子裡了。」
《我們眼中的十九個變化》文昌花園社區居民寫給十九大的心語
鄭翔說,這本小冊子表達了大家的心願和心情,其中提到的內容包括最基本的空氣更清新,水源更清淨,人民更加有保障,政治生態更清明等等。另外,這本小冊子裡也飽含了對十九大的期待,「我們希望國家建設得更加美好!」鄭翔說。
李曉霞:父母給我生命 黨給我信仰 農村給我舞臺
十九大代表,鹽城大豐區大中鎮恆北村黨委書記李曉霞。李曉霞紮根農村18年,在基層崗位上一心為百姓、潛心謀發展,帶領恆北村走上致富新路。
談及這五年的發展變化,李曉霞表示:「五年前,我們的經營收入只有三、四十萬,如今已經達到了三百多萬一年。靠一些合作社冷庫的出租、賓館酒店的出租、工業廠房的出租等,出租經濟讓收入也更加穩定。」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要做好家門口的"一畝三分地"文章的同時,李曉霞帶領鄉親們堅定走產業發展走生態綠色的路線,走集體致富的路線。「我們目前主要還是走市場銷售這塊,目前在和中國農業大學、省農科院形成科研對接。希望在技術、品種以及將來的深加工、產業鏈的延伸方面給予我們一些政策和技術的支持。」
今天正好是李曉霞的生日。她動情地說,「感謝父母給了我生命,感謝黨給了我信仰,感謝農村給了我舞臺。」
接下來,江蘇廣電總臺融媒體新聞中心、荔枝網、荔枝新聞客戶端、我蘇網及我蘇客戶端還將繼續關注大會盛況,為大家帶來相關報導。敬請關注!
(記者/張祖名 周明 高彥 朱曉瑩 楊時盛 周安琪 秦玉婷;編輯/李慧 盛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