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們來聊一聊相聲界的遺珠之憾,牛群和馮鞏。為什麼想起說這兩位老先生呢?
因為前些天在一個社交平臺上看到一幅圖片,是姜昆他們一些相聲界的人士組了一個飯局。
姜主席在正中端坐,牛群在招呼客人,並且還負責拍照啊等等一些瑣碎的事情。這讓我不禁有一些唏噓。
在相聲界,論輩分,牛群應該是姜昆的師叔。而現在卻變成了一個好像跟班的角色。那麼其中的原因是什麼呢?咱們來說一說。
牛群是個天津籍的演員,也算是半路出家,但是天賦極高,後來拜入了常寶華先生的門下,成為大弟子。
這麼一個有天賦,然後又有師承的相聲演員,當然不可能被埋沒掉。
我們知道,在那個歌頌型相聲大行其道,到處都是百花齊放的時候,牛群以《巧立名目》這個作品為大家所熟知。
這是一個諷刺性極強的作品,如果您對這個名字比較陌生的話,那麼您肯定聽過「領導,冒號」這個點睛之句。
在相聲界歌功頌德的時代,這麼一個諷刺意味十足的作品,受到了大家的喜愛。牛群也是以劍走偏鋒,真貶時弊,而揚名立萬。
後期,由於馮鞏主動找上門與牛群合作,馮鞏也是通過了他的師父馬季進行了一些撮合,才把這對搭子促成。
兩個人在一起之後也是火花四濺,出現了許多好作品。最有名的就是《小偷公司》,這也是一個難得的諷刺意味極強的作品。
他們兩個人的藝術表達形式,也就是相聲的捧逗形式是以子母哏見長。兩個人你來我往,一人一句互為捧逗,十分火爆。
他們是把子母哏發揮到極致的一對搭子。在許多相聲搭檔之中,他們兩人的個性和標籤都是十分鮮明的。
而當大家覺得這對藝術搭檔能夠有更好的藝術發展的時候,因為牛群的選擇,使他們兩個人的藝術生命折戟沉沙。
牛群是一個不太安分的人,他辦過雜誌,經過商,又辦過攝影展。總之,只要他認為要做的事情,誰也攔不住。
這種人在某一方面,對於個人來講,他實現了自己的理想。即便是碰個頭破血流,那麼他了,他不後悔。
但是對於他周圍的親人,還有他的朋友或者他的搭檔來講,這無疑是災難,因為他總是不受控的。
一不小心,就突發奇想去幹別的事情,然後不管不顧的。所以導致牛群馮鞏最終裂穴的原因就是他去蒙城當副縣長。
前面一些什麼經商啊,辦雜誌啊,都是小打小鬧。失敗之後,馮鞏依然接納他,因為時間不是很長,頂多一年或半年。
但是這回當副縣長,卻是經歷了三四年的時間。對於相聲演員來說,這個時間太長了,幾乎就判了他們藝術生命的死刑。
馮鞏對牛群也是徹底放棄了,兩個人再也沒有正式的合作。這對相聲搭檔,也是進入了歷史。
我們看到,牛群一門心思的去當副縣長,也是給當地帶來了許多好處。比如辦學校啊,招商引資啊等等。
但是理想化的東西往往會受到現實的重大衝擊。畢竟演員去走仕途,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是李根,都是施瓦辛格。
成功的也就那麼幾個。所以牛群顯然是大部分的失敗者。他灰頭土臉的從副縣長這個位置下來之後呢,面臨的是種種問題。
包括裸捐的風波,妻子和孩子離他而去等等。我們看到他最落寞的時候,應該是花甲之年,還參加一個跳水的綜藝節目。
他從五米高的跳臺上跳下來,一度導致昏厥。當時的圖片放出來也是令人唏噓。折騰了一圈,可以說是一事無成。
當然有人用晚景悽涼來形容牛群。我們說他晚景悽涼,只是說在藝術生命的上,本來可以有更進一步的藝術造詣。
甚至可以登上相聲界的名人堂,可以在相聲史上留下一筆。但是因為他一個錯誤的選擇,導致全盤皆輸。
也導致馮鞏在相聲上的藝術造詣早早終止了。我們看到後期馮鞏並沒有找到正式的搭檔,也沒有再說過一段正式的相聲。
可以說這一回的裂穴對馮鞏的打擊是非常大的。後來他轉型走上春晚舞臺,和郭冬臨等人合作,塑造了一個個小品形象。
但那和他的本業也是相差很遠的。作為一個相聲聽眾,我覺得他們這一對搭檔的最終走向是令人非常惋惜的。
看到馮鞏在臺上說,我想死你們啦,我的老觀眾。我覺得他其實是寂寞的,他可能心裡還在想著他的搭檔牛群吧。
所以人生在世,世事無常。每個人都會為他的選擇付出代價,一步走錯,可能就是地獄,也可能就是天堂。
但是對這兩位相聲人來說,這個命運顯然是有一些殘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