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大梳理!

2020-12-16 酷扯兒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社科學術圈,ID:shkxquan】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1-

社會科學的研究步驟

在每一個環節都需要理論的指導。其中,在檢驗研究假設結束之後,需要與現有的文獻對話,再次發現新問題,開始新一輪的研究過程。在這個環節之中,資料分析作為重要一環,對於社會科學的研究極為重要。

-2-

資料分析的方式分類

教育研究包含多樣化的研究方法及分類。一般情況下,按照認識論基礎,研究方法可以分為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和混合研究。

也有部分學者按照研究目的、手段等對研究方法進行分類。比如別敦榮和彭陽紅將研究方法分為:理論思辨、經驗總結、歷史研究、調查研究、比較研究、數學分析、質的研究和個案研究;

在國內,根據劉良華對研究方法的分類大體上有三個基本類型:實證研究(量化的、質化的)、思辨研究(又稱理論研究)、實踐研究(常以教育對策、教育反思、教育改革形式顯現)。實證研究是基於「事實」的方式進行論證並有規範的研究設計和研究報告。

陳向明指出,「研究方法」一般包含三個層面:第一,方法論,即指導研究的思想體系,其中包括基本的理論假定、原則、研究邏輯和思路等;第二,研究方法或方式,即貫穿於研究全過程的程序與操作方式;第三,具體的技術和技巧,即在研究的某一階段使用的具體工具、手段和技巧等。

文中所採取的分類是按照陳向明定義中的第三個層面為標準進行的分類。在實際的研究過程中大多數時候是以一種研究方法為主,其他為輔,交叉使用的。以下內容是介紹每一種具體的方式。

那麼資料搜集上來了?該如何分析呢?

-3-

具體的資料分析方式

| 思辨分析

1. 歷史研究方法

歷史研究法是運用歷史資料,按照歷史發展的順序對過去事件進行研究的方法。亦稱縱向研究法,是比較研究法的一種形式。在政治學領域中,它著重對以往的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等的研究。

歷史研究的目的在於解決政治制度的現狀及其演變趨向。但不是斷章取義地分析政治制度的現狀,而是系統地研究它們以往的發展及其變遷的原因。歷史研究法主要是研究政治制度的發展歷史,從各種事件的關係中找到因果線索,演繹出造成制度現狀的原因,推測該制度未來的變化。

2. 比較研究方法

比較研究法就是對物與物之間和人與人之間的相似性或相異程度的研究與判斷的方法。比較研究法可以理解為是根據一定的標準,對兩個或兩個以上有聯繫的事物進行考察,尋找其異同,探求普遍規律與特殊規律的方法。按屬性的數量,可分為單向比較和綜合比較。按時空的區別,可分為橫向比較與縱向比較。按目標的指向,可分成求同比較和求異比較。按比較的性質,可分成定性比較與定量比較。按比較的範圍,可分為宏觀比較和微觀比較。

3. 文獻研究方法

文獻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鑑別、整理文獻,並通過對文獻的研究形成對事實的科學認識的方法。文獻法是一種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科學研究方法。

文獻法的一般過程包括五個基本環節,分別是:提出課題或假設、研究設計、搜集文獻、整理文獻和進行文獻綜述。文獻法的提出課題或假設是指依據現有的理論、事實和需要,對有關文獻進行分析整理或重新歸類研究的構思。研究設計首先要建立研究目標,研究目標是指使用可操作的定義方式,將課題或假設的內容設計成具體的、可以操作的、可以重複的文獻研究活動,它能解決專門的問題和具有一定的意義。

| 話語分析

話語分析作為一種專門的學科研究對象的出現,特別是在法語領域的出現,一般來說,是語言學發展過程中,特別是自20世紀60年代末以來,必然會出現的現象。這個新領域與語言學保持著複雜的關係,而這種關係又是經濟被重新定義的。話語分析作為一種活動,正如它的內涵一樣,它存在的前提是:特殊對象的生成、觀念系統的狀態、新穎恰當的研究對象的方法論的框架系統的狀態。

批評話語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以下簡稱CDA是當代語言學研究的一個新興分支。批判話語分析的主要方法:系統功能語法分析、語篇體裁交織性分析、話語歷史背景分析。例如:如果有一部有關第三世界的紀錄片始終把第三世界的窮人當做及物動詞性的賓語,那就必然給讀者、聽者留下這樣的印象:窮人是被動的犧牲品,而不是鬥爭的參與者。例如:對何人使用何種稱謂,體現著作者(講話者)的態度。情態是人際功能的體現形式之一,主觀情態反應話語生成者與陳述者的親近性,而客觀情態則模糊了個體和團體的觀點。

| 內容分析

內容分析法:是一種對於傳播內容進行客觀,系統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其實質是對傳播內容所含信息量及其變化的分析,即由表徵的有意義的詞句推斷出準確意義的過程。內容分析的過程是層層推理的過程。內容分析法的信度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研究者按照相同的分析維度,對同一材料進行評判結果的一致性程度,它是保證內容分析結果可靠性、客觀性的重要指標。

ROST content mining是一款免費的大型內容分析研究性工具平臺,主要功能包括:輔助各學科進行研究,協助完成文本分析和內容分析方面的研究,凡是需要分析論文、微博、博客、論壇、網頁、書籍、聊天記錄、電子郵件、本地文本類格式文件、資料庫中各類文本欄位的學科,都可以使用本軟體,分析方法目前支持:分詞、字頻統計、詞頻統計、聚類、分類、情感分析(含簡單和複雜)、共現分析、同被引分析,依存分析、語義網絡、社會網絡、共現矩陣等分析方法。

| 質性研究

一種在社會科學及教育學領域常使用的研究方法,通常是相對量化研究而言。質性研究實際上並不是一種方法,而是許多不同研究方法的統稱,由於他們都不屬於量化研究,被歸成同一類探討。其中包含但不限於民族志研究,人類學研究,論述分析,訪談研究等。

1. 民族志研究

民族志,是一種寫作文本,是人類學獨一無二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人群中田外野地工作基礎下第一手觀察和參與之上的關於習俗的撰寫。民族志內容主要為相關人的訪問內容、檔案記錄的檢視、與衡量與訪問內容的可信度,從此內容,可找出特定團體與組織之間的關聯,並為關心大眾以及專業的同行撰寫整個故事的來龍去脈。而民族志學家則記錄人們的日常生活。研究的焦點放在人類思想和行為中較可預測的型態上。為了真實紀錄,1930年代後,民族志的產生通常需要相當冗長時間的實際體驗。

2. 口述史研究

口述史亦稱口碑史學。口述史在國際上是一門專門學科,即以搜集和使用口頭史料來研究歷史的一種方法,或由此形成的一種歷史研究方法學科分支。1948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艾倫內文斯(Allan Nevins)教授在該校創立了口述史研究中心,第一次使用了「口述史」這個概念。標誌著現代口述史學術領域的成立口述歷史是通過有準備、以音像設備為工具的採訪,記述人們口述所得的具有保存價值和尚未得到過的原始資料。

3. 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是一種適合於廣大教育實際工作者的研究方法。它既是一種方法技術,也是一種新的科研理念、研究類型。行動研究是從實際工作需要中尋找課題,在實際工作過程中進行研究,由實際工作者與研究者共同參與,使研究成果為實際工作者理解、掌握和應用,從而達到解決問題,改變社會行為的目的的研究方法。它是一種行動研究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於資料收集、合作探討、自我反省、多方總結最後解決問題的方法;一種主題明確、思路清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4. 紮根理論研究

紮根理論研究法是由哥倫比亞大學的AnselmStrauss和BarneyGlaser兩位學者共同發展出來的一種研究方法。是運用系統化的程序,針對某一現象來發展並歸納式地引導出紮根的理論的一種定性研究方法。

5. 個案研究

個案研究(case study)也稱個案調查。對某一特定個體、單位、現象或主題的研究。這類研究廣泛收集有關資料,詳細了解、整理和分析研究對象產生與發展的過程、內在與外在因素及其相互關係,以形成對有關問題深入全面的認識和結論。個案研究的單位可以是個人、群體、組織、事件或者某一類問題,由此而產生人員研究個案,各生活單位或社會團體個案、傳播媒介個案,以及各種社會問題個案等。

6. 文本分析

從文本的表層深入到文本的深層,從而發現那些不能為普通閱讀所把握的深層意義。新批評細讀法「新批評」細讀法不是一種自我感興趣的印象式批評,而是一種「細緻的詮釋」,是對作品作詳盡分析和解釋的批評方式。其操作過程大致分為以下三個步驟:首先是了解詞義,然後是理解語境,再次是把握修辭特點。敘述學分析法敘述是人類社會性活動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敘述學」分析法,主要是故事分析(包括故事序列分析,故事類型分析等等),與敘述視角分析(包括敘述者的人稱、位置、可信度;敘述者的聲音、敘述的速度等)。

| 社會網絡分析

社會網絡分析用於描述和測量行動者之間的關係或通過這些關係流動的各種有形或無形的東西,如信息、資源等。根據分析的著眼點不同,社會網絡分析可以分為兩種基本視角:關係取向和位置取向。關係取向關注行動者之間的社會性粘著關係,通過社會聯結本身——如密度、強度、對稱性、規模等——來說明特定的行為和過程。位置取向則關注存在於行動者之間的、且在結構上相處於相等地位的社會關係的模式化(patterning),它討論的是兩個或以上的行動者和第三方之間的關系所折射出來的社會結構,強調用「結構等效」來理解人類行為。

| 引文分析

引文分析法,就是利用各種數學及統計學的方法進行比較、歸納、抽象、概括等的邏輯方法,對科學期刊、論文、著者等分析對象的引用和被引用現象進行分析,以揭示其數量特徵和內在規律的一種信息計量研究方法。引文分析的主要內容:引文年代分析、引文量分析、集中和離散規律分析、引文類型分析、引文語種分析、引文國別分析。引文分析的主要作用是:測量學科的影響和重要性、研究學科結構、研究學科信息發布、確定核心期刊、研究文獻老化規律等。

| 統計學分析

1. 統計描述

它研究如何用科學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實際數據,並通過統計所特有的統計指標和指標體系,表明所研究的社會經濟現象的規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以反映社會經濟現象發展規律在一定時間、地點、條件下的作用,描述社會經濟現象數量之間的關係和變動規律,也是進一步學習其他相關學科的基礎。

2. 方差分析

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簡稱ANOVA),又稱「變異數分析」或「F檢驗」,是R.A.Fisher發明的,用於兩個及兩個以上樣本均數差別的顯著性檢驗。由於各種因素的影響,研究所得的數據呈現波動狀。造成波動的原因可分成兩類,一是不可控的隨機因素,另一是研究中施加的對結果形成影響的可控因素。方差分析是從觀測變量的方差入手,研究諸多控制變量中哪些變量是對觀測變量有顯著影響的變量。

3. 二元相關

因果關係分析方法之一種。二元線性回歸分析法是在一元回歸基礎上的延伸,式中y是因變量;x1、x2是自變量;a、b1、b2是回歸係數。二元線性回歸法適用於分析有兩個主要自變量的預測,一般運用計算機進行計算。

4. 元分析

元分析(meta-analysis)統計方法是對眾多現有實證文獻的再次統計,通過對相關文獻中的統計指標利用相應的統計公式,進行再一次的統計分析,從而可以根據獲得的統計顯著性等來分析兩個變量間真實的相關關係。元分析程序輸入參數包括:各個觀察到的相關係數(已有研究文獻中變量間的相關統計分析,從而可以根據獲得的統計顯著性等來分析兩個變量間真實的相關關係。

5. 多元回歸

「多元回歸」在工具書中的解釋:1、研究一個依變量、依兩個或兩個以上自變量的回歸。2、亦稱為多元線性回歸,是反映一種現象或事物的數量依多種現象或事物的數量的變動而相應地變動的規律。3、建立多個變量之間線性或非線性數學模型數量關係式的統計方法。在肥料試驗中廣泛應用。

6. 多元變量分析

多元分析,是指同時考慮多個反應變量的統計分析方法。其主要內容包括兩個均值向量的假設檢驗、多元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聚類分析和典範相關分析等。

7. 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指研究從變量群中提取共性因子的統計技術。最早由英國心理學家C.E.斯皮爾曼提出。他發現學生的各科成績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相關性,一科成績好的學生,往往其他各科成績也比較好,從而推想是否存在某些潛在的共性因子,或稱某些一般智力條件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成績。因子分析可在許多變量中找出隱藏的具有代表性的因子。將相同本質的變量歸入一個因子,可減少變量的數目,還可檢驗變量間關係的假設。

8. 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將多個變量通過線性變換以選出較少個數重要變量的一種多元統計分析方法。又稱主分量分析。實際課題中,為了全面分析問題,往往提出很多與此有關的變量(或因素),因為每個變量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這個課題的某些信息。主成分分析首先是由K.皮爾森對非隨機變量引入的,爾後H.霍特林將此方法推廣到隨機向量的情形。信息的大小通常用離差平方和或方差來衡量。主成分分析作為基礎的數學分析方法,其實際應用十分廣泛,比如人口統計學、數量地理學、分子動力學模擬、數學建模、數理分析等學科中均有應用,是一種常用的多變量分析方法。

9. 聚類分析

聚類分析指將物理或抽象對象的集合分組為由類似的對象組成的多個類的分析過程。它是一種重要的人類行為。聚類分析的目標就是在相似的基礎上收集數據來分類。聚類源於很多領域,包括數學,計算機科學,統計學,生物學和經濟學。在不同的應用領域,很多聚類技術都得到了發展,這些技術方法被用作描述數據,衡量不同數據源間的相似性,以及把數據源分類到不同的簇中。

10. 非參數檢驗

非參數檢驗(Nonparametric tests)是統計分析方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參數檢驗共同構成統計推斷的基本內容。參數檢驗是在總體分布形式已知的情況下,對總體分布的參數如均值、方差等進行推斷的方法。但是,在數據分析過程中,由於種種原因,人們往往無法對總體分布形態作簡單假定,此時參數檢驗的方法就不再適用了。非參數檢驗正是一類基於這種考慮,在總體方差未知或知道甚少的情況下,利用樣本數據對總體分布形態等進行推斷的方法。由於非參數檢驗方法在推斷過程中不涉及有關總體分布的參數,因而得名為「非參數」檢驗。

11. 結構方程模型

結構方程模型(Structural·Equation·Modeling, SEM)是社會科學研究中的一個非常好的方法。該方法在20世紀80年代就已經成熟,可惜國內了解的人並不多。在社會科學以及經濟、市場、管理等研究領域,有時需處理多個原因、多個結果的關係,或者會碰到不可直接觀測的變量(即潛變量),這些都是傳統的統計方法不能很好解決的問題。20世紀80年代以來,結構方程模型迅速發展,彌補了傳統統計方法的不足,成為多元數據分析的重要工具。

相關焦點

  • 葉涯劍:理解社會科學研究的「基礎性」
    人類的科學研究發展到今天,大體可以分為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兩大類。前者歸屬到「科學」範疇,後者歸屬到「技術」範疇。這種分類在自然科學領域較為明顯,但在社會科學領域則常常混雜不清,直接影響到研究質量,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社會科學研究的「基礎性」在學術實踐中並未得到清楚的認知和足夠的重視。
  • 賀雪峰:理論資源與經驗研究——如何才能寫出一篇好的社會科學博士...
    在第三種表現中,普遍存在表面上是從經驗中提煉理論,實際上理論觀點與經驗材料根本就沒有關係,兩張皮,這是當前社會科學博士論文存在的普遍問題。這樣一種理論與經驗的關係不同於理論資源與經驗研究的關係,因為這裡的理論是經驗研究本身的結論,是理論觀點而不是進行研究所要使用的理論資源與方法工具。在當前進行的幾乎所有的社會科學研究都不能不使用既有社會科學理論資源和方法工具。
  • 華東師範大學在滬發布《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國際化研究前沿報告》
    >(記者 查建國 夏立 陳鍊)12月29日,「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國際化研究前沿」項目報告發布會暨第二輪啟動徵詢會在華東師範大學召開,會上發布了《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國際化研究前沿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通過「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國際化研究前沿」項目,持續提升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國際影響力,為構建國際話語體系貢獻好智庫力量,從而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走向世界、影響世界作出貢獻。
  • 以「四個導向」提升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四力」
    這就要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要進一步突出「四個導向」、提升「四種能力」,以具有思想性、時代性、科學性、前瞻性的思想產品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強人民精神力量,體現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使命擔當。突出問題導向,提升社科理論研究「腦力」問題是時代的聲音。
  • 定量研究方法和質性研究方法的區別何在?
    研究方法作為知識生產的工具,其實跟背後的本體論是有很大的關係。我們完全可以不關注研究方法背後的本體論。很多人認為不需要關注,但是如果不關注的話,會導致研究方法的使用上會有很大的一個誤差。那麼定量研究方法和質性研究方法的區別何在?
  • 專業解析|哥倫比亞大學社會科學定量方法碩士(QMSS)項目
    01 項目簡介(Program Description) 社會科學中的定量方法(QMSS)是哥倫比亞大學文理學院與社會經濟研究與政策研究所共同開設的碩士學位課程。它是STEM項目,有36個月OPT。它是一種創新,靈活,跨學科的社會科學學位,專注於定量研究技術和策略。它整合了7個研究學科的觀點和研究方法:經濟學,歷史學,政治學,心理學,社會學,計算機科學和統計學。
  • 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獲批成都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
    日前,經過成都市規劃辦資格審查和專家組評審等環節,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產業發展與文化建設研究中心獲批為成都市第二批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成功晉升市廳級科研平臺。為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促進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在學校領導的高度重視下,成都航院組建了成都航空產業發展與文化建設研究中心。
  • 第一屆「清華大學大數據社會科學在線講習班」開班
    清華新聞網9月2日電 8月24日至30日,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清華大學計算社會科學平臺於通過在線會議平臺舉辦第一屆「清華大學大數據社會科學在線講習班」。課程主要涉及大數據與社會科學融合的新興研究方法,來自國內高校、科研機構及其他機構中的教師、研究人員、研究生和高年級本科生約180餘人參加了這次課程。
  • 教育部關於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獎勵...
    教育部關於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獎勵的決定 教社科〔2020〕4號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關於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重要論述
  • 北京體育大學獲批四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
    北京體育大學獲批四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 發布時間:2020-04-25 來源:北京體育大學 字體:
  • 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立項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有關部門(單位)教育司(局),部屬各高等學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學校: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經我司組織專家嚴格評審和面向社會公示,共有24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批准立項
  • 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構建暨《江蘇社會科學》三十周年刊慶...
    12月11日,由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聯合會主辦,《江蘇社會科學》雜誌社承辦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構建暨《江蘇社會科學》三十周年刊慶高峰論壇」在南京順利召開。、南京大學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綜合評價研究院副院長王文軍等專家做了大會的主旨報告,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基地主任劉少傑、江蘇省社科聯副主席任平等專家列席了開幕式和論壇。
  • 我校五項成果獲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
    根據《教育部關於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獎勵的決定》(教社科【2020】4號文件),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獲獎名單已公布。在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不斷構建中,我校產出大批具有創新價值和社會影響的高質量學術成果,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的再創佳績無疑是對科研工作者突出貢獻的價值肯定,突出了「雙一流」學科建設中學術交流的積極導向,對進一步推動我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繁榮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 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評選結果出爐...
    、數量關係和數量規律, 由此探索在我國現階段經濟增長進入新常態後,如何根據經濟形勢與經濟環境的新變化,通過新政策、新方法和新制度來改善我國的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具有很大的應用價值。出版多本專著,其中包括《違約責任論》(獲第三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等獎)、《侵權行為法歸責原則研究》(獲全國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司法改革研究》(獲司法部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吳玉章科研基金三等獎)、《民法總則研究》(獲第十四屆中國圖書獎)、《人格權法研究》(獲第五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二等獎)、《物權法草案建議稿及立法理由書》(獲第四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
  • 雲南大學周平、高巍教授在《中國社會科學》發表重要研究成果
    近日,《中國社會科學》刊發雲南大學民族政治研究院周平教授的《現代國家基礎性的社會政治機制——基於國族的分析視角》和法學院高巍教授的《重構罪刑法定原則》的重要研究成果,開創了雲南大學教師同時在中國最重要的學術期刊發文的歷史,為雲南大學「雙一流」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支撐。
  • 社科學院舉辦「面向2030的社會科學」高端論壇
    彭剛致辭 彭剛首先進行開幕致辭,他從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高度,結合疫情防控科技攻關的工作進展,提出社會科學研究需關切民族命運、堅定理論自信、擁抱科技進步等指導意見。 與會學者合影 知名學者賈慶國、傅小蘭、張翼、燕繼榮、方方、劉嘉等圍繞中國社會科學的時代命題和清華社會科學發展方向作主題發言,圍繞科技進步與治理現代化、社會轉型期的時代命題、中國特色社會科學的創新研究
  •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2020年11月結項情況的通報
    〔2006〕2號)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成果鑑定和結項辦法》(教社科〔2007〕145號),我司對近期申請結項的一般項目進行了審核,現將有關情況通報如下:一、申請結項審核情況此次共受理結項申請196項, 其中,192項通過審核准予結項;申請免予鑑定的項目中有4項經審核不符合免予鑑定條件,本次不予通過結項。
  • 教育部印發《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和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切實扭轉當前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存在的「唯論文」不良導向,建立健全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規範和評價體系,全面優化學術生態,不斷提高研究質量,推動高校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現提出如下意見。
  • 積極創新語言學研究方法
    11月14—15日,「第九屆中國語言學研究方法與方法論問題學術研討會」在西安召開。與會學者深入挖掘和弘揚中國語言學學術思想和優良學術傳統,圍繞「語言學的跨學科、跨文化研究」主題,積極探索如何創新語言學研究方法。
  • 南開31項成果獲第八屆高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
    南開31項成果獲第八屆高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 2020-12-18 10: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