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工大校史館中,陳列著我國首架小型無人機、我國首臺機載計算機、我國首個型智能水下航行器、我國首塊航空專用大規模集成電路晶片……這一切都揭示了西工大在國家發展、民族振興中不可忽視的貢獻。
如果要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來形容我國的高校的話,這句話非西工大莫屬。西工大,這個西部高校用炙熱的愛國之情,低調的為國家打造大國重器、國防利劍。
近期在北京舉辦的地14屆中國航空航天月桂獎頒獎典禮上,在12位獲獎人當中,有6位來自西北工業大學,他們有「大國工匠」曹彥生,有「領導卓越」的現西工大校長汪勁松,有「技術先鋒」李東、鄧景輝,有「終生奉獻」的陳一堅、尹澤勇。
在網上流傳的2020年35位「大國工匠」榜單中,西工大佔據了12位,他們有航天的先鋒,國防的基石。
除了對我國科研的貢獻外,西工大最大的貢獻就是培養了無數大國工匠,已經成為我國「大國工匠」的搖籃。
今年,這個搖籃又擴大了,將有更多的青年學子在「大國工匠」的親自培養下,成為將來的大國工匠,國家棟梁。
西工大新設航天班,每年只招30人,班主任全是「大國工匠」
早在2015年,西工大就被美國列為了「黑名單」,被限制使用含有美國科技的軟硬體,但這並沒有阻礙西工大為國培養人才的熱情。
今年西工大新設以我國著名航天科學家、力學家、教育家黃玉珊院士命名的「黃玉珊航天班」,旨在培養具有航空報國情懷,紮實的數理基礎與專業知識,自我革新的學習能力,勇於擔當的創新精神,以及國際競爭力的拔尖總師型人才。
據西工大介紹,黃玉珊航天班屬於真正的匠心打造,每年只招30位優秀學子,班主任、任課老師全是國際上赫赫有名的「大國工匠」。
西工大航天班窗體頂端
西工大航天班採取「個性化培養、完全學分制、理論實踐雙導師」的培養模式。實行班主任團隊負責制,全程指導航空班的建設、培養和管理,根據每一位同學特點定製「一人一策」培養方案,而班主任團隊世界獨一無二,全都是「大國工匠」。
楊偉,殲-20總設計師。1982年畢業於西北工業大學,201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唐長紅,運-20總設計師/轟-20總設計師。1982年畢業於西北工業大學空氣動力學專業,2011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鄧景輝,直-20總設計師。1986年畢業於西北工業大學;
郭萬林,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納米科學研究所所長。1991年畢業於西北工業大學,構建了低維材料結構力-電-磁-熱耦合的物理力學理論體系,發現了流-電耦合新效應和流體傳感新方法,提出了自上而下製造亞納米結構的新途徑。
當然,除了科技的培養,更重要的是西工大精神的傳承。
西工大的校訓是「公誠勇毅」:
「公」,即公為天下、報效祖國;
「誠」,即誠實守信、襟懷坦蕩;
「勇」,即勇猛精進、敢為人先;
「毅」,即毅然果決、堅韌不拔。
「公誠」定為人處世之準則,「勇毅」明探求真理之精神。
希望這每年的30位學子能夠秉持西工大「公誠勇毅」的校訓,繼承西工大精神,承擔國家責任,肩負民族使命,踐行大公無私,把愛國精神和科技精神融合升華,成為我國航天事業的領軍人物和精英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