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遇到陳菊,她一臉誠懇地說:「智森,遇到龐建國、秦儷舫,一定(要)幫我感謝,過去在臺北市政府社會局時,他們很照顧我,是好朋友。」龐建國和秦儷舫是國民黨籍臺北市議員,我確有轉達。
但今年從蔡英文辦公室秘書長卸任時,陳菊自負地表示,她一生沒國民黨的朋友,意思是「鄙視黑金、志潔如菊」。或許位子不同,對朋友的定義也不同?
2018年民進黨九合一選舉挫敗後,賴清德認為蔡英文拼連任必敗無疑,與其政權輪替,不如自己披褂一搏。他在去年3月18日黨內初選登記前一天,尋求同為「新潮流」的大姐陳菊支持,身為蔡英文幕僚長的陳菊數次說會力挺,賴清德上車前,還不安心地問陳菊:「菊姐,你真的不會為難?」陳菊用閩南語說:「三八兄弟,我沒挺你要挺誰?」說完,兩人大擁抱。
賴清德登記後,才知眾叛親離,民進黨中央與派系玩掉他的手法,不知羞恥且明目張胆,這在蔡辦自稱被黑客攻擊流出的密件中,有詳實記載。
以陳菊的經歷及輩分,當「監察院長」綽綽有餘,但這位子有條「必須超脫黨派」的鐵律,偏偏陳菊全身充滿黨派色彩。為減輕色彩,蔡英文押了國民黨籍的黃健庭來平衡,可謂「陳菊捕蟬,黃雀在後」。
陳菊必須離開蔡辦,否則天天碰到她的「三八兄弟」、臺灣地區副領導人賴清德,豈不尷尬?在體制排序中,正副領導人之下就是「五院院」,「考試院」管文官,提名「教育部長」出身的黃榮村正好;「司法院長」兼「大法官會議」主席,由法律學者許宗力出任;「行政院」是蘇系掌門蘇貞昌,「立法院」交「正國會」掌門遊錫堃,陳菊是新潮流實際掌門,讓她接掌「監察院」有些勉強,所以早安排了後門,這後門就是「人權」。
防疫期間,只要看蔡當局如何凌虐陸生、臺商、陸配及「小明」,就知民進黨沒人性到匪夷所思。陳菊曾是「臺灣人權促進會」會長,這給蔡英文鋪了個哏──把蔡辦臨編的「人權委員會」改隸「監察院」,並在去年6月完成草案送「立法院」審查,再由民進黨掌控的「立法院」於12月10日通過,這天是國際人權日,也是"美麗島事件"40周年,意義重大;今年1月8日,「大選」前三天,由勝券在握的蔡英文公布。
最臨門一腳的是,6月6日罷韓,菊軍聯合罷韓團體,飆得近94萬張罷免票,遠比韓國瑜得票數89萬張更高,蔡英文樂不可支,果然大菊為重啊!
作者為臺灣資深媒體人董智森,本文發表於臺灣《中時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