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言好事,下降保平安.淺談「一家之主」,東廚司命灶王爺!

2021-02-16 松鶴道人


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傳說這日是「灶王爺上天」之日,因此泰益豐周易會館玄學大師李亮德先生提示大家務必要祭灶神。傳說灶王爺是玉皇大帝冊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神關係到一家人的飲食,所以送灶神儀式不敢耽擱,舊時候家家戶戶都會設置灶神的神龕,但是現在我們注重家居環境的美觀,很少有人在家中設置灶王爺神龕,而送灶神這些民俗也被人們慢慢遺忘了。
家家都有神明住,不知神明住何處。宅神、門神和灶神,全憑三尊把家護。

說起神明,可謂是虛空法界無處不在。而與人生活有關的神,也是非常之眾多。最常見的,「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三尊神,在我們建房築宅安家的那一刻開始,他們就住在每家每戶之中,來保護人口清潔,宅舍光明,闔家安康了。他們三位尊神就是「宅神、門神和灶神」。那麼我們今天先來談談這「一家之主」的灶神,東廚司命灶王爺。

灶神,全稱是「九天司命東廚太乙元皇定福奏善天尊」。俗稱「灶君」、「灶君公」、「司命真君」、「九天東廚煙主」、「灶王爺」。神誕為每年的農曆八月初三。每年臘月廿三晚升天奏事(南方大多在臘月廿四),除夕則返回人間。據其寶誥稱「位司喉舌,經理庖廚」,既掌管飲食,又主宰禍福生死。

灶神信仰起源甚早,商朝已開始在民間供奉,及周禮以籲瑣之子黎為灶神等。秦漢以前更被列為主要的五祀之一,和門神、井神、廁神和中溜神五位神靈共同負責一家人的平安。灶神之所以受人敬重,除因掌管人們飲食,賜於生活上的便利外,灶神的職責,是玉皇上帝派遣到人間考察一家善惡之職的官。

灶神左右隨侍兩神,一捧「善罐」、一捧「惡罐」,隨時將一家人的行為記錄保存於罐中,年終時總計之後再向玉皇上帝報告。臘月廿三就是灶神離開人間,上天向玉皇上帝稟報一家人這一年來所做所為的日子,又稱「辭灶」,所以家家戶戶都要「送灶神」。

謝灶之期也分階層,關於何時謝灶,民間有所謂「官辭三」、「民辭四」、「鄧家辭五」。又稱「忘了辭五,別辭六」,就是說,二十三、二十四沒辭,就辭五,但千萬不要辭六了。

「官」指官紳權貴,習慣於年廿三謝灶。民指一般平民百姓,會在年廿四謝灶,「鄧家」即指水上人,會在年廿五舉行。但是民間百姓大部分會選擇年廿三謝灶,希望有貴氣,取其意頭。 

我國古代早就有了祭灶的習俗,《禮記·月令》已有記載。秦朝將祭灶神作為「五祀」之一。到了漢代,祭灶成為大規模的祭祀活動,如司馬遷在《史記·武帝本紀》中記載:「於是,天子始親祠灶。」南北朝以後,對灶神的信仰已成為民間的習俗。隋唐以來,灶神信仰日益普遍,一直延續到近代。

晉代葛洪在《抱樸子》中記述:灶神每月最後一日上天,為的是向天尊匯報人們的善惡功過。罪大的「奇紀」,減壽三百天;罪小的「奇算」,減壽一百天。《易內戒》也有類似的說法:灶神每月月底上天,向司命神報告人的過失。司命神根據灶神的匯報,按照過失大小來剝奪人的壽命,最少三天,最多三百天。灶君的職權就這樣逐漸擴大,由管一家飲食而變為操一家生死禍福,並且隨時記人功過善惡。

中國人有一句古話,叫做民以食為天。這句話出自《漢書·酈食其傳》。裡面說到:「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這句話的意思的是說做君主的以百姓為最重要的事。而對於百姓來說,吃飯就是其最重要的事了。的確如此,在古代農耕文明的社會中,吃一頓飽飯,吃一頓好飯,並且頓頓能吃飽,頓頓能吃好,這的確是個非常重要的事情。於是「吃」就成了古代社會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基本且必要任務了」。

從最開始的「露天吃」「生著吃」,到逐漸的「建房吃」「弄熟吃」,以至於後來「填飽肚子吃」「治病養生吃」「修道服食吃」等等,「吃」以其獨特的吸引力和相當的重要性貫穿了中國從古至今的所有歷史。但是無論怎麼吃,都要注意三個問題,第一,自己有的吃;第二,不用為吃愁;第三,吃完不生病且能保持健康,這成了人們所共同關注的一個重要話題。人間關注這件事,天上同樣也關注這件事。天上有「天廚」「雲廚」,也就是天庭的廚房。天上的廚房由神明主掌,那人間的廚房為了解決那三個問題,所以也需要有神明來主管這事。於是乎「灶神下降」,古人也在「不知不覺中」認識了灶神。

後來我們就在《禮記》禮器篇孔穎達疏中看到這樣一段文字:「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為灶神。」於是灶神就正式在這個階段於人間顯化露名了。也有「黃帝作灶,死為灶神」的記載。總之灶王爺就這樣的來到了人間,住在每家每戶,處理著「有的吃、不用為吃愁、吃完不生病且健康」等種種的問題了。

灶神上通於天闕,下入於幽冥,中可以察人情萬事,錄人功過。於庚申甲子日均要奏上蒼,由三屍神總結匯報。東晉葛洪《抱樸子內篇》的《微旨》稱:「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大者奪紀,紀者三百日也。小者奪算,算者三日也」。

《東廚司命燈儀》中有句稱,「灶神職重,秉下民倚伏之權」,「在天為七元之使者,遞日奉萬事於宸庭」,「迭主陰陽,雖善善惡惡,均在修為;然是是非非,必恭記錄」。

清代的《敬灶全書》則稱,灶君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惡,奏一家功過。每奉庚申日,上奏玉帝,終月則算。功多者,三年之後,天必降之福壽;過多者,三年之後,天必降之災殃。

在道觀裡用齋,分為三種形式:一便堂、二過堂、三過大堂。簡簡單單沒有拘束,稱之為便堂;羅列威儀嚴整有序,稱之為過堂;臘月廿五向後至正月初五,「神落地」,則要過大堂。

在過齋堂時,道眾排班,心中默誦「香廚妙供天尊」或「三元赦罪天尊」或「玉皇赦罪天尊」。進齋堂後,拜過灶神吟經誦《供養咒》後才可以食用。飯後誦《結齋咒》,拜謝灶神,保持嚴肅謹慎,恭敬一切。

在道教,有諸如《祀灶科儀》之類的法事活動,其意義都是希望灶神爺賜福消災。

唐代以前,習慣上以農曆十二月初八或每月晦日為灶神上天之日,通常都於是日祭祀灶神,但也有在七夕祭祀灶神的。宋代以後,灶神上天的時間發生了變化,江北地區的習俗以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為灶王上天之日,江南地區的風俗以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為灶王上天之日。

舊時每逢灶王上天之日,家家戶戶都要祭灶,唯恐得罪這位玉皇大帝派駐人間的使者。祭灶時,一面燒香磕頭,一面口中念禱,請求灶王在玉皇大帝御前多講好話,不講壞話。祭祀者相信,供桌上所放的供品是給灶王爺吃的,只要將其灌足酒、使其吃飽飯,灶神吃了人的東西後自然嘴軟,只好撿好事向玉皇大帝匯報了。此外,祭祀者還把烤化的飴糖抹在灶王爺畫像的嘴上,目的是堵住灶神的嘴,使其無法說壞話。

宋代範成大《祭灶詞》云:「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圓。男兒酌獻女兒避,酹灑燒錢灶君喜。婢子鬥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復雲,乞取利市歸來分。」這裡將祭灶的形式、禁忌及供品等,闡述得一清二楚,並一針見血地指出:之所以要好酒好菜討好灶君,目的是為了請其上天少說是非,討個吉利。

因為灶王的奏報與人們的禍福有密切的關係,所以祭灶必須虔誠,並有所禁忌,不得觸犯灶君老爺。據說西漢有個陰子方,祭灶虔誠,一心向善,因而發財,成為名震一方的巨富。清朝有一部《太上寶筏圖》,講了這樣一則故事:有個人廣積陰德,多行善事,灶王將他的善行向天神作了匯報,於是便得到了實惠:家中兩人科舉及第,躋身官場;老兩口也健康長壽,安度晚年。這些故事,都說明灶君信仰在不斷擴大,尤其對下層百姓影響極廣。《敬灶全書》、《灶君寶卷》等書,勸人為善,也都借的是灶君的名義。

過去人們習慣在灶門上,貼一副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這是人們寄託於灶王身上的希望。送灶君上天,有一定的儀式。通常是先將灶君畫像揭下,和元寶等一起焚化,以示恭送灶君上天。有的則用花花綠綠的紙糊成轎子,將灶神、紙馬放入轎內一起焚化,以示灶君坐轎上天。有的將「灶君馬」和《送灶君上天疏》以及秣一起送入灶內焚燒,表示送灶王騎馬上天。還有燃起一枝馬尾松,一邊燒,一邊口中念念有詞:「一蓬青松一蓬煙,恭送灶神上西天」,也表示送灶君騎馬上天。

將灶王送上了天,還得負責接回來。灶王爺上天呆多長時間呢? 這也有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是:灶王在除夕之夜,偕同其他神仙一起從天而降,灶君為諸神作嚮導,給千家萬戶帶來吉或兇、福或禍。到了正月,諸神都返回天上,只有灶君還留駐人間,居於小小的灶頭之上,繼續伺察人們的善惡。

還有一種說法是:灶君上天奏事,來回總共七回。清代吳曼雲《江鄉節物詞》云:「迎神薪突正衣冠,灶馬紛紛乍解鞍。來復只須佔七日,笑他人說上天難。」這就很有些浪漫主義的趣味,「笑他人說上天難」既豪邁,又瀟灑,可體現灶王爺神通之廣大。

灶君老爺正月初一從天上回來,家家戶戶又可做祭祀,稱作「接灶」。接灶很有點像為遠方來客或外地歸來的親人接風:儘可能將豐盛的酒菜,作為供品,讓旅途勞頓的灶神享用,還要焚香禮拜,以示恭敬。倘若接灶時心不在焉,馬馬虎虎,得罪了灶王爺,就怕以後「他」上天打你的小報告,在玉皇大帝面前說你的壞話,那就夠你受得了。

隨便做什麼事,都有可能碰到意外,接灶也是如此。明代陳繼儒所著《見聞錄》中,記載了這樣一樁怪事:明朝有個兵部尚書,名叫張悅。他有一次在接灶神時,一隻家犬蹲在灶頭上,他也不去趕它,任憑家犬湊熱鬧,依然照拜灶君不誤。說來也怪,那隻狗突然從灶上跌下,居然立刻一命嗚呼了。全家人都說這是不祥之兆,但張悅卻不動聲色,鎮靜地對家人說:「見怪不怪,其怪自敗。」接灶一切如儀。後來他家果然平平安安,沒有發生任何不幸的事情。這樁事情傳了出去,有人便斷言,這是灶神保佑了張悅一家。

中國傳統節日有非常多,尤以臘月和正月的節日最多。因為臘月是年尾,正月是年頭。年尾要有個好收關,年頭要有個好開始,所以一些重大的節日就這樣被這兩個月份「承包了」。臘月的節日從臘八開始吃臘八粥作為整體節日的「預熱」,正式的一連串的慶祝就從臘月二十三開始了。臘月歌說到「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從糖瓜粘的那一刻起,節日的「焰火」自此點燃。

為什麼二十三,糖瓜粘呢?因為臘月二十三這天是祭灶日(也有臘月二十四祭灶的),民間說臘月二十三是小年,而灶王爺會在小年這天上天庭向玉皇大帝匯報這家人一年的善惡,以定賞罰功過。於是呢,民間就在各家各戶的灶王爺像或灶王板前面,擺上「雞鴨魚肉蝦,蛋果糖酒茶」來供奉灶王爺。並且在灶王爺的嘴上塗抹上「糖蜂蜜甜瓜」等,期望灶王爺能夠「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出家奏善果,回宮降吉祥。」

人們以這種期盼,來祈求得到灶王的護佑,天神的賜福,保佑一家吉祥如意,幸福安康。在供品供奉完畢,抹好糖後,人們就將灶王爺的畫像請下來焚化掉,送灶王上天。然後在年三十的子時貼上新的灶王像,以表示將灶王爺從新請回家中,保佑家裡新一年的安康。

臘月二十三日的祭灶與過年有著密切的關係。因為,在一周後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爺便帶著一家人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與其他諸神一同來到人間。灶王爺被認為是為天上諸神引路的。其他諸神在過完年後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爺會長久地留在人家的廚房內。迎接諸神的儀式稱為「接神」,對灶王爺來說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待到正月,灶王爺將重返人間繼續掌管飲食、伺察善惡。

「社會在發展,人類在進步」。在物質社會和高科技的迅猛發展下,人們對於「高質量」生活的追求越來越高。然而「高」也只限在物質享受與金錢上。城市裡不乏有「家中不開火,「市」上無炊煙」的現象。不在家做飯,去飯店吃,即省時省力又好吃又好看。人們似乎忘卻了自家廚房的美和烹飪的香,忘卻了廚房灶臺對於居家人的特殊重要性。

古代起灶生火煮飯是寓意著家庭的興旺與幸福。人口多並且很幸福才會炊煙嫋嫋,家中才會其樂融融。廚房都忘卻了,就更別提灶神了。不過還好,還有部分城市農村依舊保留著祭灶供灶的習俗。這不單單是一種有神論,更是一種傳統文化中對「家」概念的認可與信奉,是對先民們「家和」文化的尊重和敬仰。

家家都有灶神,「一家之主」的灶神保佑著一家的安康,祝福著一家的美滿,在每年的臘月二十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志心皈命禮。

命承北鬥,位鎮東廚。為五祀之尊,得九靈之道。作上天之耳目,司上下之災祥。記錄功過,權衡善惡。造化悉由於水火,萬民皆賴為陶甄。禍福總歸於善惡,六耗悉皈於醮謝。四時迪吉,八節呈祥。叩之則應,有感必通。大悲大願,大聖大慈,本家司命,太乙奏善,灶王府君,元皇定國護宅天尊。

志心皈命禮。

一家之主,五祀之尊。司喉舌於北鬥之中,察善惡於東廚之內。賜福赦罪,移兇化吉。安鎮陰陽,保佑家庭。何災不滅,何福不增。有求皆應,無感不通。大悲大願,大聖大慈,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元皇定國護宅天尊。

福佑善人,愛家愛灶,永享福身。志心稱念,定國護宅天尊,不可思議功德。

「一家之主」的灶神,東廚司命灶王爺,既掌管飲食,又主宰禍福生死,賜福赦罪,移兇化吉。安鎮陰陽,保佑家庭。何災不滅,何福不增。有求皆應,無感不通。

家家都應虔誠安奉東廚司命定福灶君,闔家保平安!

相關焦點

  • 臘月二十四,淺談「一家之主」,東廚司命灶王爺!
    天上有「天廚」「雲廚」,也就是天庭的廚房。天上的廚房由神明主掌,那人間的廚房為了解決那三個問題,所以也需要有神明來主管這事。於是乎「灶神下降」,古人也在「不知不覺中」認識了灶神。後來我們就在《禮記》禮器篇孔穎達疏中看到這樣一段文字:「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為灶神。」於是灶神就正式在這個階段於人間顯化露名了。也有「黃帝作灶,死為灶神」的記載。
  • 臘月二十三送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在我國悠久的傳統文化中,民以食為天,從原始石烤到「瓦鬲煮食」再到「釜鼎烹調」,灶火之功確實很大。民間習俗,臘月二十三要送灶神。據說這一天,灶王爺要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匯報每一家人這一年的善行或惡行。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匯報,將一家人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交與灶王爺之手。傳說灶王爺是玉皇大帝冊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
  • 臘月二十四,今天你送「一家之主」,東廚司命灶王爺了嗎!
    天上有「天廚」「雲廚」,也就是天庭的廚房。天上的廚房由神明主掌,那人間的廚房為了解決那三個問題,所以也需要有神明來主管這事。於是乎「灶神下降」,古人也在「不知不覺中」認識了灶神。後來我們就在《禮記》禮器篇孔穎達疏中看到這樣一段文字:「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為灶神。」於是灶神就正式在這個階段於人間顯化露名了。也有「黃帝作灶,死為灶神」的記載。
  •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如何祭送「一家之主」灶神?送灶王爺上天的傳統民俗你知道嗎
    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傳說這日是「灶王爺上天」之日,因此提示大家務必要祭灶神。傳說灶王爺是玉皇大帝冊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那麼我們今天先來談談這「一家之主」的灶神,東廚司命灶王爺。灶神,全稱是「九天司命東廚太乙元皇定福奏善天尊」。俗稱「灶君」、「灶君公」、「司命真君」、「九天東廚煙主」、「灶王爺」。神誕為每年的農曆八月初三。每年臘月廿三晚升天奏事(南方大多在臘月廿四),除夕則返回人間。據其寶誥稱「位司喉舌,經理庖廚」,既掌管飲食,又主宰禍福生死。
  • 送灶王爺的傳統民俗及禁忌!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那麼我們今天先來談談這「一家之主」的灶神,東廚司命灶王爺。灶神,全稱是「九天司命東廚太乙元皇定福奏善天尊」。俗稱「灶君」、「灶君公」、「司命真君」、「九天東廚煙主」、「灶王爺」。神誕為每年的農曆八月初三。每年臘月廿三晚升天奏事(南方大多在臘月廿四),除夕則返回人間。據其寶誥稱「位司喉舌,經理庖廚」,既掌管飲食,又主宰禍福生死。
  • 上天言好事 下界保平安,你必須了解的灶王爺
    灶神全銜是「九天東廚司命太乙元皇定福奏善天尊」,傳說灶神是代替天上玉帝監察百姓一家人口的神官,負責監督一家老小的日常生活,並定期上報天庭,因老百姓害怕灶神在玉帝面前說壞話,就家家戶戶膜拜灶神。灶王爺是中國民間被百姓信仰最多的神祇,幾乎家家戶都有供奉,而且是不分民族的供奉,據最早記載,在先秦時祭灶習俗已經流行。灶神的全銜是「九天東廚司命太乙元皇定福奏善天尊」,俗稱「灶君」,或稱「灶爺」「灶君公」、「司命真君」、「九天東廚司命主」、「香廚妙供天尊」或「灶王」,北方稱他為「灶王爺」,鸞門尊奉為三恩主之一,也就是一家之主,家裡大大小小的事都歸他管。
  • 淺談一家之主之灶王爺
    天上有「天廚」「雲廚」,也就是天庭的廚房。天上的廚房由神明主掌,那人間的廚房為了解決那三個問題,所以也需要有神明來主管這事。於是乎「灶神下降」,古人也在「不知不覺中」認識了灶神。後來我們就在《禮記》禮器篇孔穎達疏中看到這樣一段文字:「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為灶神。」於是灶神就正式在這個階段於人間顯化露名了。也有「黃帝作灶,死為灶神」的記載。
  • 司命灶君《灶尫(恩)公》生九天東廚司命定福灶君一家之主
    晉.葛洪《抱樸子.微旨》:「又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大者奪紀,紀者三百日也;小者奪算,算者三日也。」唐朝時張恩主已專職「東廚司命」,《禮記.月令》的注文中有謂:「祀灶之禮,東面設於灶陘。」說明東廚之名是因方位而來。民間又通稱其為灶君、灶王、灶神、灶王爺、司命灶君等。
  • 【道教神仙】東廚司命灶君
    (上圖:灶君像,圖片來源於網絡) 【道教神仙】東廚司命灶君 今天:道歷4712年(乙未臘月廿三)小年      西曆2016年2月1日         司命灶君,又稱九天護宅天尊、九天東廚司命定福灶君
  • 農曆八月初三.東廚司命灶君(灶王爺)聖誕 見轉者吉祥增福
    唐李賢注引《雜五行書》又稱,「灶神名禪,字子郭,衣黃衣,披髮,從灶中出」。灶神初為女神,或稱是老婦,或稱是美女,說法諸多。大約出於清代的《敬灶全書》則稱,灶君姓張,名單,字子郭,當屬男神。現在漢族民間供奉的東廚司命定福灶君,是一對老夫婦並坐,或是一男兩女並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畫像。
  • 農曆八月初三日 恭祝九天東廚司命太乙元皇定福奏善天尊 灶王爺聖誕!轉發獲福無量!
    」或「灶王爺」。錄人間功過之因,依期上奏;體天地生成之化,覆佑下民。驅不正之鬼神,掃塵中之疵癘。一家吉慶,合宅昌榮。朝夕承匡扶之仁,庚申察是非之目。雍雍瑞相,赫赫靈祇。大悲大願,大聖大慈。九天司命太乙元皇定福奏善天尊。志心皈命禮一家之主,五祀之尊。司喉舌於北鬥之中,察善惡於東廚之內。賜福赦罪,移兇化吉。
  • 農曆八月初三 灶王爺生日
    農曆八月初三 九天司命灶君灶王爺誕
  • 農曆八月初三,恭賀九天東廚司命太乙元皇定福奏善天尊灶君聖誕
    庚子年農曆八月初三,恭賀九天東廚司命太乙元皇定福奏善天尊灶君聖誕,灶神,又稱「九天東廚司命太乙元皇定福奏善天尊」,「灶君」、「灶王」、「灶王爺」、「九天東廚司命主」、「灶界老爺」、「東廚司命」等,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自漢代以來無論是在宮廷還是在民間,人們都普遍信奉灶神。
  • 繪本故事|《灶王爺》
    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牆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
  • 民間祭祀灶王爺的習俗
    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牆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這大概是模仿人間夫婦的形象。灶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曆,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 慶陽人臘月二十三,為啥要拜灶王爺
    貼一幅對聯: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橫批:一家之主。擺上灶糖烙餅,上三炷香,磕頭作揖,焚香燒紙。到了正月二十三再送走,把灶王爺化作灰燼,放入水桶,倒在泉眼邊。所謂祀灶,就是送灶神(民間通常叫灶王爺,是個準神或半神的角色)上天,祈求灶神向玉皇大帝說下界人間的好話,以保全家老小平安吉祥之意。應當說,對尚不能完全掌握自己命運的老百姓來說,這種願望是無可厚非的。過去,北京也好,華北、東北許多地方也好,家家戶戶都在住房的明間砌一高臺灶,靠近灶頭的牆上貼著一張從市場上買來的灶禡。
  • 春節進入倒計時,灶王爺上天去述職
    這一天也是灶王爺上天的日子,家家戶戶都要祭祀灶神,請求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這種送灶神的儀式叫作「送灶」或「辭灶」。民間傳說中灶神又稱灶王爺,灶君,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灶神之職原是主管人間的飲食製作。 「南宋四大家」之一範成大的《祭灶詞》云: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