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A複賽以來,雖然空場進行,但並非無人喝彩。北京球迷關注的首鋼男籃儘管小有波瀾,但也算穩步提升一直保持在前四的行列。
特別是火線上任的代理主教練解立彬,看似不溫不火,然而在內斂之餘卻暗藏殺機。
有的沒看幾年首鋼球兒的年輕人可能對解立彬都不太熟悉,他們更熟悉的是曉川、方碩、朱西等等新生代的偶像明星,那就更別提再早期的首鋼男籃的大腕兒們了。
今天呢,我就憑藉著自己看了首鋼球兒二十多年的粗淺記憶,跟大傢伙兒,特別是上了歲數的老球迷,一塊兒回憶回憶首鋼男籃職業化以來的第一批「流量明星」。
首鋼這老幾位從誰說起呢?得了,就從功勳主帥閔鹿蕾說起吧。閔指導1963年生人,身高1米82,從CBA職業化第一年開始,就牢牢佔據著北京首鋼隊主力控球後衛的位置,還曾經多次入選國家隊,當時國家隊的控衛以阿的江為主,閔鹿蕾基本上可以算是主力替補。早年間看首鋼打球,閔指導還是相當搶眼的。當時年輕,戰術基本看不太懂,也就跟著湊湊熱鬧。閔指導的特點呢,基本上是控球、梳理和妙傳為主,偶爾跑個快攻,但是啊,當時閔指導的身材我記得特別敦實,速度肯定不是優勢,而在意識和頭腦上還是給球迷留下了比較深刻的印象。
此外閔指導在相對遙遠的1995年,也算是時尚潮人了。首先他經常會穿一雙亮眼的紅色籃球鞋,這一跑起來,您琢磨琢磨,肯定是很扎眼。此外呢,閔指導比賽的時候特別喜歡在籃球背心裏面再穿一件棉質的圓領衫,這種著裝在那個時代簡直就是顛覆審美觀和挑戰傳統的極致表現。當然了,現在隨著聯賽越來越職業越來越規範,這麼穿肯定是不行了。我記得閔指導當球員應該是打到1997年,然後就接過了主教練的教鞭。反正在我看來,閔指導無論是當球員還是當教練,無論我是球迷還是記者,我都很喜歡他,很尊敬他。能力高低各有評判,但是這個人,還是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
接下來聊聊單濤。當年單濤和巴特爾號稱首鋼雙塔,單濤是1970年生人,出身於一個籃球世家的單濤「家」的概念有點複雜,很多人認為他是北京人,也有人認為他是南京人,實際上他的父親母親都住在河北唐山,單濤認為自己的「老家」是唐山,自己的親屬中曾經有七個人在唐山大地震中失去生命,這是他難以磨滅的印象。不過作為軍人的孩子,他出生在上海,在南京長大,12歲的時候進入北京少年隊,同年在北京隊報名,成為當時甲級球隊裡面年齡最小的球員,這一打就是13年,直到他在1999年10月宣布「退役」,終於結束了在北京男籃的職業生涯,不過在之後的8年時間裡,他先後效力於濟軍男籃、深圳潤迅、北京奧神、廣東全運隊、湖北全運隊、新疆廣匯、東莞新世紀、山西中宇,最後來到了山東男籃——對於單濤來說,這有點葉落歸根的意義,因為,當年,他的爺爺的爺爺就是在山東榮成,之所以紮根在唐山,是那時候爺爺的爺爺帶著全家闖關東,半道上在唐山定居了。
單濤身高2米16,也曾經多次入選國家男籃。他的技術特點嘛,我記得就是籃下靠噸位取勝,保護籃板球能力比較強,但是在進攻端似乎沒有特別亮眼的絕活兒,小勾手和中距離的投射基本上是常規的武器,偶爾也會硬吃籃下造對方犯規,我當時覺得最有意思的就是每次和對方中鋒肉搏之後,單濤的口頭語是「哎呦我C」,響徹整個球館,老球迷肯定記得,單濤一喊,全場轟笑,最後還有球迷一看單濤背身單打就做好準備,只要他轉過身一起,無論是否能夠達成,籃兒底下的球迷跟著一塊兒喊「哎呦我C」,成為早期工體籃球館和後來首鋼籃球館的一大奇景。
聊完雙塔之一的單濤,另外一個塔就接著說吧。巴特爾全名蒙克·巴特爾,在蒙語裡,蒙克是永遠的意思,巴特爾是英雄的意思。巴特爾是1975年,9歲那年就長到了1米78,11歲1米86,隨後就來到了北京青年隊,15歲的時候就到了一隊。職業聯賽開始,他就坐穩了主力中鋒的位置,剛剛20歲的巴特爾和老大哥單濤組成的無敵內線大殺四方。要說巴特爾的技術特點,其實在中鋒裡面應該算得上是相當全面的,除了超群的身體素質可以讓他在油漆區內予取予求所向披靡,穩定的三分投射能力也是他的進攻法寶,一般來說,只要巴特爾拉到三分線外,對方的球員只能看著他投,中鋒跟不出去,後衛線的隊員又夠不著他,所以身高馬大的巴特爾在三分線架起炮臺,慢悠悠的出手,也是首鋼隊當時的一大看點。更加難能可貴的是,巴特爾身為一個中鋒,他的助攻次數一直是全隊前幾位,這就在於他的球商,他的策應能力,妙傳的實際和突然性,在當時的中國籃壇首屈一指,經常看到巴特爾單手把球高高舉起,要麼腦後摘瓜,要麼和溜底線的隊友暗度陳倉,這種配合屢見不鮮,讓北京的球迷津津樂道。
只是可惜,最後由於個人發展的原因和許多不可名狀的細節,巴特爾的職業晚期是在新疆隊度過的,很多北京球迷對於他的毅然出走憤憤不平耿耿於懷,這個就不贅述了。
接下來要說的是另外一位首鋼隊的傳奇人物,許利民。要說傳奇,並不是指他的隊員經歷,而是他執教首鋼女籃之後為北京球迷帶來了三座冠軍獎盃。許利民當年也是首鋼男籃的元老級人物,在場上一般打二號位,如果我沒記錯,1米86的他應該是身背12號,從技術特點上來看,並不屬於有鮮明技術特點的球員,作風比較頑強,存在感主要體現在防守方面,遠投的能力有,但是並不穩定,總體來說,並不算是絕對主力,尤其是在場上有外援阿爾斯通的時候,基本上是輪轉陣容的一枚重要棋子,相當於現在的王驍輝或者周怡翔。
說完了許利民,按位置說該到了小前鋒了,作為早期為時不多的鋒線球員,張敬東給北京球迷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射術精湛,這也是張敬東的一招鮮。早期的首鋼隊,張敬東對於我來說就是偶像級別的存在。當時我感覺他抬手就有,特別是在兩個45度角的投籃點,命中率比現在兩個底角的朱西命中率只高不低。在一次和浙江隊的比賽中,他一個人投進了14個三分球,我記不清這個紀錄是不是被打破了,但是那場比賽已經深深的留存在了我的腦海裡,現場的觀眾和電視機前的球迷最後的關注點已經不是輸贏了,而是球一到前場就喊著「把球給張敬東」!有那麼一場比賽,我覺得也值了。之後張敬東還在全明星大賽上拿過遠投大賽冠軍,他也是那個時代首鋼男籃留給大家印象的縮影,就是不是特別強大,但是每個人都有點兒絕活兒和特點。
另一個小前鋒,新球迷反而會很熟悉,因為他這幾個賽季基本上是我們的解說嘉賓。劉宏威,當時穿13號,人長得精神,球兒打的瀟灑飄逸,主要特點是身體素質好,有一定的穿插、空切和突破的能力,在外線也經常用出其不意的冷射扭轉戰局。劉宏威身體素質好到什麼程度呢,當時他有個外號,叫「小彈簧」,你們大家自己品吧。退役之後,劉宏威指導一直在青年隊培養首鋼隊的後備力量,同時也憑藉著他對於籃球獨特的理解以及語言上的優勢,在籃球解說界也在探索著自己的一條新路。
以上就是首鋼隊早期的「流量明星」,至於後來的焦健、小雲、陳磊,包括一系列有特點的外援,我準備單開篇幅給大家繼續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