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五年,中國男排聯賽的決賽終於告別了京滬大戰,衛冕冠軍上海男排與江蘇男排在決賽中狹路相逢。最終,上海男排以2比0戰勝江蘇男排,取得隊史第16個聯賽桂冠。
本賽季的男排聯賽在1月19日打了第一輪就因為疫情戛然而止,直到8月20日才在國家體育總局秦皇島訓練基地重燃戰火。借鑑CBA和中超的成功經驗,本賽季的男排聯賽出於疫情防控的需要同樣採取了賽會制、空場的形式封閉進行。可以說,這是男排聯賽史上時間跨度最長的一個賽季。
複賽後,男排聯賽對賽程做了大規模的壓縮。13支球隊分4個小組首先進行小組單循環賽,其中有一組是4支球隊,其它三組是3支球隊。4個小組的前兩名晉級八強。八強賽分為兩組改打雙循環,交過手的球隊不再交手,每支球隊要在八強戰中進行4場比賽。兩個小組的前兩名進入4強,交叉進行一場定勝負的半決賽;決賽則將採用三場兩勝制。按照賽程,聯賽每天最多進行4場比賽,整個聯賽在兩周之內就能夠結束。
實際上,這並非中國男排聯賽第一次實行賽會制比賽。上賽季,男排聯賽第一階段就曾採用賽會制分別在遼寧營口鮁魚圈、浙江湖州長興縣兩個賽區舉行比賽。本賽季為了提高聯賽的競賽水平,男排聯賽原計劃全部採用主客場比賽,無奈因為疫情原因暫停。
本賽季聯賽另一個特點是沒有外援參加,所有球隊全部都採用本土球員參賽。外援不參賽,首先是因為男排聯賽的外援合同大多數是按照此前的賽季時間來籤的,各隊本賽季和外援的合同基本已經到期;但更主要的原因是疫情防控要求,不少外援尚在國外,無法加入到複賽的行列中來。
強有力的外援不僅能提高聯賽的觀賞性,還可以為國手提供高水平的對抗機會。自2012年北京男排依靠外援取得不錯的成績後,國內各大俱樂部開始爭相模仿。近兩年京滬兩強更是開啟了一場「軍備競賽」,分別引進擅長兩翼強攻的高水平外援,男排聯賽的決賽席位也幾乎年年被兩隊包攬。上賽季,江蘇男排同樣依靠黑山國手博伊奇一舉拿下聯賽季軍。
如果純粹從觀賞性角度來說,缺少了外援的男排聯賽確實少了一些火藥味和競技性。然而,從長遠發展來看,未必不是好事,全部本土球員參賽的聯賽更有預演2021年陝西全運會的意味。這場角逐使得京滬憑藉高水平外援爭霸的局面被打破,國內球員之間的競爭更激烈,山東、福建、浙江等隊留洋球員和年輕力量的崛起,成為中國男排發展的一個縮影。在小組賽階段,上海男排就遭遇河南男排的強力挑戰,北京男排更是在首輪不敵浙江隊,爆出一大冷門。
在年初進行的東京奧運會男排資格賽上,中國男排不敵亞洲霸主伊朗男排,無緣東京奧運會。通過奧運資格賽,中國男排也暴露出了後備人才短缺的問題。今年男排聯賽沒有外援,是磨鍊本土球員難得的契機,也給了年輕球員成長的空間。特別是以往在聯賽中比較倚重外援的隊伍,有時外援的出色發揮很可能會掩蓋住球隊的問題,正好可以通過本賽季的聯賽及時發現問題並解決。
近五個賽季,冠軍爭奪戰都是在上海隊和北京隊之間展開。「京滬爭霸」成為中國男排最高水平代表的同時也折射出國內球隊缺乏競爭力的尷尬,整個聯賽對抗強度相對較低。前北京男排主教練劉旭東曾表示,「聯賽像京滬大戰這樣強度的比賽應該多些,不止北京和上海隊,應該有四、五支,甚至五、六支隊打出這種高水平的比賽,對中國男排才會有好的促進」。
如今,男排聯賽決賽終於迎來了新的挑戰者。在這樣的競爭中,本賽季的男排聯賽別具意義。
來源:解放軍報 作者:秋錦 本報記者 馬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