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武磊感染新冠肺炎的消息讓眾多中國球迷坐立不安,作為中國足球的旗幟,遠在西班牙踢球的武磊承載著太多期望,所以每個關心足球的人都非常擔心他的情況。
在如潮的祝福中,卻夾雜著一絲辱罵和詛咒,引起了群眾的憤怒。
如此反智且惡毒的言論,無論你是不是武磊球迷,看到後都會觸目驚心,更讓人感到生氣的是,下面竟然有不少支持博主言論的聲音,還處於高贊評論位置。
大家已經為武磊擔憂了一天,這種言論更是為本就焦慮的情緒上澆了一把油,不少球迷開始在微博等平臺對原博主進行聲討,比較有代表性的一種觀點就是:我不是武磊球迷,但作為中國足球的驕傲,這種惡毒的言論勢必將所有球迷聯合起來,對抗這種行為。
在諸多網友的投訴下,惡語中傷武磊的帳號「正義小甜螺」被封。
然而,以為這是事件的結尾,沒想到卻只是開端。
由於「正義小甜螺」那條微博配圖為著名藝人王一博參加某摩託車賽事的照片,並且還發起了一項摩託車和足球你會選擇哪一個的投票,不少網友藉此將發洩對象直接轉向王一博。
與此同時,在「正義小甜螺」那條微博下,也出現了自稱肖戰粉絲的惡毒評論,再加上肖戰在3月份以來陷入了輿論旋渦中,於是戰火向另一邊迅速蔓延。
在這個過程中,以肖戰為頭像,微博名為「今天去書店買醉」的帳號成為焦點,他先是在「正義小甜螺」原博下評論:武磊也不是中國人,死了就死了唄。
隨後發布微博辱罵球迷:
接下來該博主透露自己只是初三學生,並且患有抑鬱症,表示自己不知道為什麼因為一個外國人受到辱罵,還給武磊道歉,配圖是治療抑鬱症藥物:
不過,細心的網友發現,這條微博的配圖經過編輯,此前該博主的抑鬱症藥物配圖來自網絡,經過揭發後又找到一張新的照片配上:
到了今天,該帳號似乎忘了抑鬱症一事,繼續侮辱網友:
事情到這裡,很容易歸結為飯圈VS足球圈的網絡罵戰,但仍然不是這麼簡單。
在雙方互噴的過程中,有粉絲向憤怒的球迷解釋,「正義小甜螺」這種行為很明顯是王一博的黑粉故意為之,目的就是引戰。
而在另一邊我們也發現,「今天去書店買醉」這個帳號已經多次被掛出是肖戰的披皮黑:
什麼是披皮黑呢?
簡而言之,就是部分黑粉假裝成某明星的粉絲,頭像和暱稱都會讓人直觀聯繫到具體指向,內容也會發布一些該明星的相關信息,並經常會在其他明星(尤其是對家)、其他領域發布一些惡意言論,引起網絡罵戰。
比如,A是一位梅西黑粉,於是他故意註冊名字為「最愛梅西」,頭像也換成梅西照片,其發布的內容只是點綴,真正要操作的是,每次有C羅新聞,他就去底下回覆:梅西第一,C羅垃圾之類,肯定引起很多不明所以的C羅粉絲的憤怒,導致梅羅兩家粉絲開撕。
而披皮黑只是眾多引起網絡罵戰的套路之一,此外還包括反裝忠,拉踩等,其目的有人是為了爭奪粉絲之間的話語權,有人是為了抹黑討厭明星及他飯圈的形象,更有甚者,想惡意引起網絡暴力,僅僅以此滿足自己的畸形心理。
這種無間道式的宮鬥現象,在飯圈尤甚,但不代表體育圈沒有。
就在此次武磊被侮辱事件中,有人藉機用詹姆斯為靶子引起爭端:
從其帶有明顯侮辱意味的微博暱稱就能看出,此人不僅想挑起足球迷和籃球迷之間的爭端,更是想讓所有人把炮火集中在詹姆斯身上,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反串黑。
在發布挑釁性言論後,「抑鬱症」、「自殺」等套路接踵而至,為的就是引發第二輪「反網絡暴力」的網絡暴力。
就像前幾天,有人偽裝肖戰粉絲,稱其遭到網絡暴力而揚言要自殺,這件事迅速發酵引起了江蘇網警的關注,並且上了熱搜,最終此人被戳穿曾多次偽裝自殺,這種做法嚴重侵佔了公共資源。
經過深度分析,這次參與辱罵武磊的明星粉絲中,絕大部分都是黑粉偽裝,很明顯的邏輯就能判斷,一個真正的肖戰粉絲,怎麼會關注專黑肖戰的超話,怎麼會對對家明星(王一博)粉絲的言論點讚支持?
深扒下去,我們發現武磊只是這些所謂的明星粉絲們的碰瓷對象之一,他們長期趴在熱搜上,每每有新事件就會帶話題罵街挑事,試圖引戰。
另外,此次事件中的幾個突出帳號,之間存在互粉、互贊的情況,說明極有可能是組團行為。很多還會一人分飾多個帳號,互相點讚抬高評論的位置,製造出言論被支持的假象。
無論是規模對等的網絡罵戰,抑或是單方面的網絡暴力,都是目前網際網路中最棘手也是最普遍的現象。
網絡暴力說了很多年,但大部分人並沒有直觀感受,這絕不僅僅是幾句國罵那麼簡單。侮辱人格、詛咒全家、踐踏尊嚴,看看這幾張截圖,讓人背後發涼:
這一切雖然發生在線上,但也直接作用在現實生活中的參與人,對其心理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尤其是那些世界觀正在樹立中的青少年,他們也恰恰是體育圈和飯圈的核心力量。
崇拜偶像也好,欣賞球星也罷,這本身都是催人上進的動力,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不過一旦陷入無謂的爭端,甚至成為被網暴的對象,都會讓年輕人迷失方向。
如上文所述,部分人為了一己私利,或者純粹的惡意,不斷挑起爭端,激起輿論旋渦,讓網絡環境惡劣不堪,可惡、可怕、可悲。
另一方面,侮辱武磊事件背後的複雜性也提醒我們,這世界上沒來由的恨終究是少數,一切看似不可理喻的事情很可能有其他目的,就像我們已經習慣了現在各種各樣的「反轉」,兼聽則明,凡事不要過早下論斷。
否則,既可能製造了一起無端的網絡暴力,又可能讓自己陷入某些人的圈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