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之所以難釣,源於魚情的複雜多變、難預測,經驗豐富的資深釣魚人也常有失手的時候。而影響魚情的因素眾多,包括水溫、水質、食物、氣壓,乃至魚生病與否,其中的每一項 均可對魚情產生重要作用。不過,實際自然條件下的河流、湖泊每個因素發生作用的頻率次數並不相同,常見的也就幾種。本文討論的便是最為常見的氣壓對魚情是如何影響的,及釣魚人如何應對。
氣壓是如何影響魚情的
氣壓對魚情的影響是間接的,主要是通過增加或減少水體的溶氧量影響魚的活性,乃至攝食慾望。那麼溶氧量在水體內是如何變化的呢?
水體溶氧量隨氣壓大小而增加,大氣壓力可大致看作水蒸氣與幹空氣兩部分組成,水蒸氣密度小、體積大;幹空氣密度大、體積小。夏季空氣溼潤,水蒸氣在整個大氣空間所佔比例大,所以夏季整體氣壓偏低,水體溶氧量少;冬季乾燥,水蒸氣少在整個大氣所佔比例也小,因此冬季整體氣壓偏高,水體溶氧量多。這也解釋了夏季魚浮頭的現象多,而冬季少有魚缺氧的情況。
水體溶氧量隨深度的增加而減少,水體中之所以有溶氧量的存在,是大氣壓力所致,大氣壓力越強,向水體壓空氣的力量越大;反之大氣壓越小,向水體壓空氣的力量越小。但水體所受到的壓力隨深度增加,阻力也越大,自然溶氧量也降低。
水溫對溶氧量的影響,水溫越高,水分子、空氣分子在水中越活潑,越容易在水錶溢出;水溫越低,水分子、空氣分子等不活躍,相對溢出水錶的動力越小,因此夏季會加劇溶氧量的減少。
氣壓(溶氧量)與垂釣技巧、方法之間的聯繫
任何的垂釣技巧、方法均要適應所在的水情、魚情,同樣溶氧量也會影響垂釣方法的選擇。
首先是夏季陰雨天氣的垂釣。前文提到夏季氣壓低、水體溶氧量低,遇到陰雨天氣,魚極容易上浮,嚴重時魚會有浮頭現象,在這樣的天氣條件下,魚活性低、攝食慾望也低。此時垂釣,多採用釣浮的方法,而不是釣底,即使是耐氧高的鯰魚、黑魚也多有離底、上浮的情況。那麼平常用的窩料多是比重大的顆粒,宜沉底,魚多向水底聚集,而魚上浮並不起作用,此時宜採用粉末狀、霧化快窩料或者麥麩,浮在中上層水體,誘集魚群在此聚集;餌料則儘量做到蓬鬆,鉤餌入水後, 外層粉末不斷散落、霧化也能刺激魚的視覺,激發它的攝食慾望,對魚情有好長。
其次釣點的選擇有講究。除去陰雨天氣外,水體腐殖質過多,也會造成水體溶氧量不足,因此溶氧量多的水域,魚群容易聚集。比如颳風的天氣下風口或上風口作為釣點,均是不錯的選擇,這是由於風吹動水面,形成風浪,風浪與空氣碰撞、接觸的過程中,會有部分空氣匯入水體,溶氧量提高,魚群變得興奮、攝食也積極。此外在入水口的地方,因為流水的流動,附近水域溶氧量也不低,所以在此設置釣點也會有不錯的魚情。
再者水草等也會影響水體溶氧量。水草豐富的水域,食物茂盛,又可遮風禦寒、擋風避暑,水溫穩定,因此常有魚群聚集。不過水草過於密集,通風效果極差,空氣不流通,即使是白天水草的光合作用會釋放一部分氧氣,多少情況下也是溶氧量不足,因此選擇水草處垂釣,水草不宜過於密集,但也不宜過於稀疏,講究「密中選疏,疏中選密」。
寫在後面
不難看出,氣壓對水體溶氧量的影響是顯著的,同時魚對水體的溶氧量極其敏感,溶氧量多,魚活性高,願意攝食;溶氧量低,則魚不活躍,也不積極攝食。釣魚人在實踐中,特別是選擇垂釣天氣、釣點時,更應注意水體的溶氧量。當然,釣魚是個系統工程,如果單純從溶氧量一個角度分析、判斷魚情,顯然是不準確的,應結合水溫、水質、溶氧量,乃至水深綜合全面分析,這樣更為準確。
原創:野釣集結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