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臨港新片區的理由很多,開放創新的制度一定是左右決策天平最重的砝碼
今天,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揭牌一周年。一年間,國際形勢風雲變幻,滴水湖湖面波瀾不驚——因為前路已經瞭然於心。
「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要進行更深層次、更寬領域、更大力度的全方位高水平開放,努力成為集聚海內外人才開展國際創新協同的重要基地、統籌發展在岸業務和離岸業務的重要樞紐、企業走出去發展壯大的重要跳板、更好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重要通道、參與國際經濟治理的重要試驗田,有針對性地進行體制機制創新,強化制度建設,提高經濟質量。」去年金秋,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對臨港新片區提出了「五個重要」的指示要求,進一步明確了新片區的戰略定位、發展目標、實現路徑和具體舉措。
今年以來,遭遇新冠肺炎疫情衝擊、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抬頭,世界變得更加不穩定不確定。但有一種聲音,能穿雲破霧,指引前行的方向。
牢記總書記囑託,臨港新片區以高水平開放引領高質量發展,加快探索實施更具競爭力的開放政策和制度,堅定前行。
發揮特殊的作用
7月30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要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上海則提出,要成為國內大循環中心節點、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連結。新的發展格局意味著新要求,臨港新片區要在原來的基礎上更進一步,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重大戰略。
在雙循環中,目標全方位高水平開放的臨港新片區可以發揮特殊作用。
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朱芝松說,「五個重要」要求新片區當好雙循環中的重要連結點,發揮全局性先導作用,構建國內外要素資源市場化配置的最優制度環境,在投資自由、貿易自由、資金自由、航運自由、人員從業自由和數據快捷聯通等方面實現更大突破,打造聯通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功能性平臺。
個中關鍵,在於建立高度開放的制度體系。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總體方案》明確了「6+2」的投資貿易自由化制度體系。截至目前,從《總體方案》中分解出的78項政策和制度創新任務完成過半,已落地45項。國家、上海市、管委會累計制定發布各類政策107個,形成典型創新案例32個。
32個案例中,有近一半與金融創新密切相關。去年12月,全國首家合資理財公司落戶臨港新片區;今年2月,上海臨港經濟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成功搭建新片區首個本外幣合一跨境資金池;5月,浦發銀行為密爾克衛化工集團搭建了新片區首個全功能型跨境雙向人民幣資金池……在臨港新片區,企業跨境融資更便利了,企業內資金跨境流通更高效了。
創新案例井噴的背後,是制度政策的堅強支持。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保監會、中國證監會、國家外匯管理局、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發布「金融30條」,支持臨港新片區開展各類金融創新試點;其後,臨港新片區管委會、人行上海總部、上海銀保監局、上海證監局、市金融局聯合發布「金融50條」。這些政策頻繁提及跨境資金、離岸業務、接軌國際制度等,突破力度大,含金量足。
政策發布當天,工農中建交五大行、浦發銀行、上海銀行、上海農商銀行、太平洋保險共9家單位與臨港新片區管委會籤署了樓宇購置協議,將在滴水湖北岸的現代服務業開放區新建辦公樓。這是金融機構對臨港新片區創新金融政策的熱烈回應,足以說明這些政策是多麼鼓舞人心。不久,「滴水湖金融灣」成為上海第二個「陸家嘴」,並與之形成錯位——不僅要提升臨港新片區的國際國內金融資源配置能力,還要側重於跨境離岸業務與風險可控的金融創新。
「走出去」的跳板
「只有臨港新片區有這樣快的速度。」今年5月,海關總署相關負責人在小洋山島上,看著眼前巨大的查驗場站,不由自主地驚嘆。
疫情期間,臨港新片區管委會、其他相關部門與建設主體一起,在短短3個月內完成了洋山特殊綜合保稅區14.27平方公裡的一期封關區域所有圍牆、道路、卡口等建設任務,並通過驗收。5月,這個全國唯一的「特殊」綜保區正式揭牌,成為臨港新片區企業「走出去」的一塊重要跳板。
緊隨其後,《關於促進洋山特殊綜合保稅區對外開放與創新發展若干意見》迅速出臺,聚焦國際供應鏈管理、國際高端製造及相關服務業、跨境綜合服務業三大重點產業,從貿易監管、金融創新、重點領域政策創新和財政扶持、綜合保障等8個方面,提出了88條綜合支持意見。
在全球疫情帶來不利影響的當下,洋山特殊綜保區的重要性更為凸顯。在特殊綜保區「一線自由、二線管住」等特殊管理模式下,口岸能夠積極探索嘗試創新業務。
事實上,臨港新片區已經完成了國內首單跨關區國際中轉集拼業務試單。丹麥得斯威國際貨運公司將採購自德國漢堡的汽車零部件等貨物在上海深水港國際物流有限公司所屬國際中轉集拼倉庫進行拆箱,與其他貨物重新拼箱後運往上海外高橋港區,重新出口至東南亞和日本等地。得斯威海運及鐵路總監詹姆斯覺得,此次試單證明了上海開展國際中轉集拼業務的時機業已成熟。越來越多的國際採購、分撥配送等高附加值物流增值服務將被吸引,幫助上海進一步建設國際航運中心,更好地服務於雙循環發展格局。
國內大循環的新動能
「特殊綜保區88條」提出,對國際高端製造及相關服務業提供資金支持;並從保稅維修、保稅研發等幾方面進行稅收制度的突破。可以想見的是,集聚發展這類高新產業,將成為洋山特殊綜合保稅區的一大重要任務。
這也與臨港新片區持續加碼引進國際前沿水平產業項目的步調保持一致。上海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朱民說,臨港新片區要引領帶動國內產業升級,為國內大循環提供新動能。
縱觀全球,成功的特殊功能經濟區往往也擁有強大的高新產業集群。手握技術鏈、產業鏈,提升經濟規模,提高經濟質量,才能強化全球資源配置功能,成為開放門戶樞紐。
一年前的臨港,經濟規模不大,但人們敏銳地捕捉到了這片土地得天獨厚的優勢與可期的未來,2700多億元投資在這一年裡湧入,格科微電子、進平新能源、藥明康德等高新產業領軍企業落地。
空港、海港近在咫尺,產業集群規劃明晰、承載空間充裕……選擇臨港新片區的理由很多,開放創新的制度一定是左右決策天平最重的砝碼。
去年10月,臨港新片區管委會發布《促進產業發展若干政策和集聚發展集成電路、人工智慧、生物醫藥和航空航天四大重點產業的若干支持措施》,精準聚焦垂直領域,橫向覆蓋面廣,支持力度亦是國內最高水平。
上海市創新金融支持重點產業發展舉措,探索實施重點企業貸款貼息,對新片區相關重點企業給予最高200基點的貸款貼息。
財政部、稅務總局近日發布的關於臨港新片區重點產業企業所得稅政策的通知則明確,對區內關鍵領域核心環節相關產品(技術)業務,並開展實質性生產或研發活動的符合條件的法人企業,自設立之日起5年內減按15%的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
臨港產業區內,瞻芯電子與積塔半導體一拍即合,一家設計晶片,另一家為代工廠。企業負責人說,雙方估算了一下,根據新片區的產業扶持政策,設計、流片兩端都能獲得補貼,未來再申報減稅政策,多項疊加,能省下大筆資金,用於研發與擴大規模。
一年來,臨港新片區以集聚高端產業、突破核心技術為目的,逐步構築了健全的前沿產業與創新生態政策制度體系。截至目前,臨港新片區戰略性新興產業扶持資金已經超過10億元,市場主體拍手稱讚的例子也越來越多。
「無縫切換」的環境
已在獎補、金融、財稅方面給出了現階段最高水平支持政策,臨港新片區亟須找到撬動投資落地的另一處發力點。
6月的一個下午,陸家嘴東方文華酒店三樓氣氛熱烈,百餘位來自境內外的企業家們聚在宴會廳裡。演講臺上,國際知名諮詢機構普華永道發布的《臨港新片區營商環境發展報告》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在世界銀行營商環境指標評估體系下,臨港新片區的總體得分達到了83.2分,超過了德國、日本、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有企業家當即起身,走到臨港開發主體的櫃檯前諮詢,話語裡已藏不住儘快入駐的急切願望。
更優的「軟環境」,正是這「另一處發力點」。
去年11月,《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支持人才發展若干措施》等系列政策發布,臨港新片區在集聚海內外人才開展國際創新協同方面向前邁了一大步。一時間,「落戶臨港新片區」成了從業人員們口口相傳的最熱詞。境內人才直接落戶、「居轉戶」年限縮短,讓許多新片區內的企業能更好地招攬、留住人才。海外人才停居留、從業也更自由便利,一年來已有9名外籍高層次人才受推薦申辦永居。
一些為優化營商環境而探索突破的制度,已經成功複製推廣。特斯拉臨港工廠從開工到產品上市只用了一年時間,「幕後功臣」容缺審批驗收模式已在臨港新片區多個重點項目成功應用。積塔半導體希望在廠房竣工後儘早將生產設備搬入安裝調試,以儘早投產。相關部門研究後,決定先對質量、規劃、消防等進行專項驗收,綠化、交通等不影響安全的項目可暫時容缺,為企業節約了半年時間。而這一做法,被寫進了上海《關於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快推進重大項目建設的若干措施》,在全市範圍內推廣。
另一些制度突破,從不同的視角觀察,有著不同的效果。今年3月,臨港新片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揭牌。局長嚴亦軍說,新片區的市場監管局與別處不同,「業務範圍特殊」,將統籌協調推進商事主體登記確認制改革。4月,臨港新片區開始試行企業名稱告知承諾制,無需審核,已有2400多家新設企業當場獲得企業名稱。臨港新片區還允許境外仲裁機構在區內設立業務機構,與國際慣例銜接,以更好地開展跨境、離岸等國際業務。
「與國際慣例銜接」是這些制度突破的共通點。對境外企業而言,臨港新片區建成了一個能「無縫切換」的環境,吸引力自然也更強。而對境內企業而言,這樣的環境有助於他們熟悉並習慣海外商事環境,更從容地「走出去」。(記者 胡幸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