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專題將列舉了一批領先的亞洲遊艇製造商(分上下兩篇,順序不分先後),我們從中國香港、內地和中國臺灣造船廠開始。
《2020全球訂單》
根據《2020年全球訂單》(2020 Global Order Book),亞洲遊艇製造商仍在24米以上超級遊艇領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其中4家進入了前20名(去年的前4家造船商中有兩家被排除在外,這一名單略受影響)。
中國臺灣的海上亞歷山大(Ocean Alexander)和嘉鴻遊艇(Horizon)躋身前10,阿聯的Gulf Craft排在第16位,顯示出這些建於上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的老牌造船廠受歡迎的程度。與此同時,內陸的海星遊艇(Heysea yacht)顯著上升至榜單第12位(自2014年以來一直位居前30名),因為海星準備在珠海開設第二家工廠。隨著Aquila雙體船在杭州建造的越來越大,powercat領域也出現了令人興奮的進展。同時,澳大利亞創立的品牌ILIAD雙體船也迅速在中國市場站穩腳跟,在廣東西南部的湛江開始設計建造50至90英尺的船型。
香港 CL YachtsCL Yachts是豪華遊艇領域的一個新品牌,不過它由中國乃至亞洲最具標誌性和歷史意義的遊艇製造商Cheoy Lee(財利船廠)創立。Cheoy Le創始於1870年,它是百年遊艇品牌唯一一個中國企業。1870年創建於中國上海的CheoyLee同樣是家族企業,當時主要為蒸汽動力艇提供修復服務。1936年,由於戰亂,CheoyLee籤到當時淪為英國殖民地的香港。為了躲過日本軍隊的封鎖和限制,專門生產超級貨輪,直至戰爭結束才將產品線擴展到帆船和動力艇的製造。由於這種轉變,CheoyLee很快品嘗到了勝利的果實:1960年前後,生產遊艇的50%為休閒遊艇,幾乎都銷售到美國市場。1977年,建造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玻璃鋼遊艇——130英尺長機帆艇ShangoⅡ號,使中國造船業首次受到世人矚目。公司於19世紀末在上海成立,總部設在香港,並在珠海以西的鬥門擁有12萬平方米的生產設施。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CLB72 2018年下水
2004年珠海基地出售給邵逸夫侄子邵維錦的Seashaw號(172英尺)為當時國內出口單艘價值最高的豪華遊艇,名震一時。
CL Yachts目前正準備推出其旗艦船型CLB88第一艘船體,該艇是由總部位於米蘭的Jozeph Forakis Design設計的, 在去年的美國好設計獎( US-best Good Design Awards)中獲得了交通類大獎。CL Yachts總監Martin Lo表示:「當我們開始這段旅程時,我們對CL Yachts有一個強烈的願景,將奢華的性能體驗推進到未知的領域,並在設計時考慮到現代探險艇功能。」Jozeph Forakis和他的設計團隊理解這一願景,並在實現它的過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如今,該品牌已成為美國各大船展的常客,今年2月在邁阿密展出了CLB72和CLA76。原計劃在棕櫚灘(3月26日-29日)展示同樣的兩款船型,還將在美國的紐波特(9月17日-20日)和勞德代爾堡(10月28日- 11月1日)舉行CLB88的全球首演。CL Yachts在亞洲也有強勁的計劃,原計劃於4月底在香港西貢的匡湖居遊艇會(Club Marina Cove)舉行的香港國際遊艇展(Hong Kong International Boat Show)上亮相,但該展已被取消,同時也計劃在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展出。雙體船動力艇——Aquila對於擁有350名員工的Aquila來說,該公司將在2020年開始著手大型船的生產和船廠擴建。這將是令人興奮的一年。
2012年,浙江華鷹集團與美國最大的經銷商MarineMax合作成立了Aquila品牌,近年來,Aquila在亞洲的知名度不斷提升,並任命了多家經銷商,包括辛普森遊艇(香港、臺灣、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亞)和Saigon Yacht & Marina(越南、柬埔寨和緬甸)。
Aquila的最新船型是創新的32型,帶有環繞式遊泳平臺,它在去年的邁阿密國際遊艇展上首次亮相,並擴大了包括36、44和48號在內的一系列powercats。今年,該品牌將進入大型的powercat領域,推出54系列和旗艦70系列,它們的全球首秀可能在勞德代爾堡(Fort Lauderdale)遊艇展上舉行。其他新型號包括一艘28和新的14英尺ribs系列運動版和舵柄版。
該公司還在杭州富陽區擴建其船廠設施。
該造船基地於2012年開業,擁有22000平方米的廠房,2016年又增加了2.3萬平方米用於研發。去年,一個39000平方米的小船型廠房和一座新的辦公大樓落成。所有Aquila船體都在溼度和溫度可控的車間完成,新設備五軸數控銑床也就此上陣。雙體動力遊艇——ILIADILIAD品牌是雙體動力遊艇市場的一支新軍,由澳大利亞Multihull Solutions公司(多體船銷售,製造商)的 CEO Mark Elkington去年創立,因此新品牌受益於澳大利亞以及紐西蘭,新加坡和泰國現有的銷售處。經過多年的嚴格研究和開發,ILIAD雙體動力艇擁有著名船舶建築師Riccardo Bulgarelli的設計經驗,他曾在義大利為一些世界領先的造船廠工作多年,之後在中國建立了自己的設計辦公室。Bulgarelli已成功設計和管理了多艘定製船型的建造,最大112英尺,並出口到世界各地。
目前三艘 ILIAD50已經交付,兩艘運往東南亞,一艘往澳大利亞,ILIAD50航程為2500海裡。
下一款即將上市的船型是ILIAD60,ILIAD60已經獲得了多艘訂單,買家還將計劃購買配備直升機降落設施的旗艦90船型。
ILIAD雙體動力艇目前在廣東湛江元和鑫龍遊艇製造有限公司建造,該公司正通過建設一座300米 x 45米(13,500平米)的新廠房,以擴大產量,可以同時建造八艘大型雙體動力艇。
海星遊艇(Heysea yacht)
廣東的海星遊艇是目前國內最多產的超級遊艇製造商,年初首艘Atlantic115Dopamine 下水, 航速最高可達24節,該項目是海星與美國經紀公司Atlantic Yacht & Ship共同合作開發。隨後在三月份交付了第一艘Asteria 126,還有一艘139英尺的遊艇也已售出。
其他正在建造的船型包括139英尺(2號船體)、Atlantic 115(2號船體)、108英尺(2號船體)、82英尺(2號船體)、48英尺(1號船體)、42米的雙體船(1號船體)、112英尺、Zoom 58和計劃今年下水的最新設計的56英尺雙體帆船。
海星遊艇在江門的工廠約200名員工,並正在珠海建設第二座工廠,計劃在2020年底投產。
原計劃今年晚些時候,海星計劃再次參加在澳大利亞舉辦的雪梨國際遊艇展(7月30日- 8月3日)和勞德代爾堡遊艇展(Fort Lauderdale Show),以拓展美國市場。
海星還計劃返坎城遊艇節(目前不確定該展是否受疫情影響),去年創始人兼董事長冷學華率隊首次亮相,不過只有一個展位。海星遊艇還在為歐洲和亞洲任命了新的經銷商。
臺灣的主要遊艇製造商海上亞歷山大遊艇(Ocean Alexander)和嘉鴻遊艇(Horizon)長期以來一直是亞洲乃至中國最多產的超級遊艇製造商,也是臺灣西南部高雄的眾多造船廠領導者。Ocean Alexander在今年的全球訂單中排名第七,共有31個項目,平均長度為31.7米。該公司一直專注於美國市場,在美國還擁有自己遊艇碼頭、運營服務船塢和經銷商Alexander Marine,後者還代理Tiara和Galeon等其它品牌。
去年9月,該公司在坎城遊艇節上首次亮相,在2018年底的勞德代爾堡遊艇展上舉行了90R的歐洲首演,並在2019年2月在邁阿密舉行了45 Divergence全球首秀(該公司目前最小的船型)。該公司首席執行長Johnny Chueh曾介紹,他的父親Alex在1977年在高雄創建了Ocean Alexander。現在他越來越希望公司實現市場多元化。「我們約90%的產品銷往美國,在美國市場佔有率非常高,大型船約佔40%,」 2000年接替父親擔任執行長的Chueh表示。
海洋亞歷山大希望它的「變革系列」能幫助它打入非美國市場
「當我們開始考慮歐洲和其他地區時,我們認為我們的變革系列和45系列可以在國際市場有好的發展,因為我們的其他系列很明顯是為美國市場設計的。」45D船型有運動型和Coupe型兩種型號,它是在佛羅裡達州梅裡特島造船廠製造的,該船廠還還生產第二款小型號70e。Ocean Alexander的最新型號是84R,這是「革新」系列的第二款,該系列於去年11月在勞德代爾堡(Fort Lauderdale)首次亮相,比90R晚了一年。
Ocean Alexander 84R
嘉鴻遊艇(Horizon yacht)
嘉鴻遊艇在全球的銷售分布一直很廣,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該公司首席執行長呂佳楊的領導。呂佳楊於1987年與他人共同創立了嘉鴻遊艇,並與美國、澳大利亞、歐洲和日本的經銷商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年初任命總部位於普吉島的Derani Yachts為泰國,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經銷商。該公司在今年的全球訂單中名列第九,有24個項目,平均長度29.6米。在高雄的4個工廠擁有約800名員工。它繼續專注於Cor D. Rover設計的FD(快速排水型)系列,FD77和FD77Skyline去年分別在棕櫚灘遊艇(前者)和澳大利亞神仙灣遊艇展首次亮相。今年1月,FD75和FD102在高雄的碼頭下水,增加了FD的產品組合,原計劃這些船型將分別在帕爾馬和坎城舉行國際船展首映式。此外,第一款FD92將在夏季推出,全新的FD125正在開發中。
Horizon (FD75圖)在泰國、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由Derani 遊艇公司代理
呂佳楊說:「FD系列遊艇在過去四年裡的銷量創下了紀錄,共售出20艘遊艇,分別交付給了來自美國、澳大利亞、歐洲和亞洲的客戶。」為了在今年打入核心市場,嘉鴻原計劃再次參加了在美國(棕櫚灘、紐波特、勞德代爾堡)、歐洲(帕爾馬、坎城、摩納哥、巴塞隆納)和澳大利亞(神仙灣)的展會。此外,嘉鴻正在開發6D灌注技術,可用於140英尺以上的玻璃鋼船體。船體現在比之前的注入技術船殼要輕8%,比手工鋪設的船體要堅固40%。強生遊艇(Johnson Yachts)
與嘉鴻一樣,強生遊艇(Johnson Yachts)於1987年在高雄成立,目前廠房面積12600平方米,員工大約250名, 有兩個試驗池,最多可建造6艘半定製船隻,最長130英尺。
強生遊艇計劃於下半年在高雄推出其70尺船型(上圖)
強生遊艇與英國迪克森遊艇設計公司 (Dixon Yacht Design)有著長期的合作關係,去年首次推出了 80尺遊艇,計劃在2020年下半年推出70尺,這兩種新型號都加入了最新系列包括93、110和115(去年下半年開始建造)。Johnson 70可以定製,型寬18.3英尺,室內布局有三個或四個特等室的選擇,也可以選擇一個開放的飛橋或一個封閉的skylounge。強生遊艇公司總經理 Peter Chang表示:「 憑藉 Johnson 70 的設計和工程理念,以及 Design Unlimited 和 Bill Dixon 的創意才華,我們設計出了一款多功能的遊艇,她將引領同尺寸級別遊艇的設計潮流。」該公司每年都參加勞德代爾堡(Fort Lauderdale)遊艇展,在世界各地都有強大的銷售代表,在美國西海岸、美國東海岸、歐洲(3個)、日本、東南亞、澳大利亞和紐西蘭都有經銷商。